冬日来临,
也许每个早晨,你并不留恋被窝,因为家里一直很温暖;
也许每个白天,你始终衣裳单薄,因为办公室里有暖气;
也许每个晚上,身处南方、享受不了供暖的你,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空调制热……
但是!
在成为一只“暖羊羊”的同时,也不要忘了:你的身边,还时刻环绕着这些对你虎视眈眈的“灰太狼”……
第一匹“狼”——温差
当我们从寒冷的室外走进暖暖的室内时,内心也跟着身体一起温暖了起来。
不过,如果频繁出入室内室外,身体的各个器官会承受比较大的温度波动,血管持续收缩和扩张,血压波动较大,可能出现头晕、头痛、胸闷等症状[1]。
建议冬季房间的温度最好控制在18℃~22℃左右,尽量避免多次出入室内外。
第二匹“狼”——干燥
不论是打开空调还是地暖,室内暖和了,空气也更干燥了。
空气的湿度一旦下降,会加速人体皮肤水分的流失,使皮肤纤维失去韧性,出现皮肤干燥、起皮、瘙痒以及湿疹的症状,缺水过多甚至可能造成干眼症。
此外,人的呼吸道(如鼻腔、咽喉等)如果太干燥,呼吸道纤毛的清洁能力下降,也容易出现咳嗽和疼痛的症状。
第三匹“狼”——空气污染物
冬季十分容易长时间门窗紧闭,空气不够流通。而在室内的空气中,往往同时存在着一些污染物……
1.气体污染物:
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室外大气污染物“穿透”门窗进入室内;一个是装修材料(如板材、油漆、瓷砖等)的持续释放。
常见的室内气体污染物有甲醛、苯系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等。它们往往看不见摸不着,而室内温度升高也往往会加快它们的挥发。如果长期吸入,会有损健康[2]。
当然,如果有人在室内吸烟,那么污染物(比如氨气、氰化氢、挥发性亚硝酸、硫化物)就更多啦……
2.固体污染物:
(1)灰尘、粉尘:不论肉眼看不看得见,它们都一直存在,并进入人体上呼吸道(如鼻部、咽部)。
(2)可吸入颗粒物:如PM2.5(细颗粒物)及其表面附带的各种有害物质,它们可以进入下呼吸道(如肺部、支气管等)并沉积下来,造成多种损害[3]。
(3)各种细菌、病毒:可能来自于卫生间、厨房或从室外带入,可能吸引呼吸道或消化道的一些症状或疾病。
第四匹“狼”——放射元素
楼板和墙体的建筑材料会释放出放射元素“氡”。
这个被“誉为”“室内隐形杀手”的放射元素,是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的主要环境致癌物质之一[4]。部分研究显示,氡可能会增加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5]。
“狼”有哪些危害?
研究显示,各种空气污染物会增加慢阻肺、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发病率[6],而会加重体质较弱者本身的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7-8]。常见症状有:
呼吸道症状:嗓子干、嗓子痛、胸闷、过敏性鼻炎、哮喘……
心血管系统:血压升高、心跳加快……
神经系统症状:头晕、头痛、烦躁、嗜睡……
皮肤症状:干燥、皲裂……
其他症状:四肢无力、流鼻血……
如何“防狼”——做到“四多一少”
多通风净化:建议每天至少早晚各开窗通风一次,每次通风时间在30分钟以上;可以使用新风系统、空气净化器和空调的换气功能,净化空气;
多打扫消毒:做好室内卫生保洁工作,并对容易滋生细菌病毒的地方进行消毒;
多空气加湿:使用空气加湿器,或在室内放一盆水,增加空气湿度;
多喝水:除了合理膳食外,建议成年人保证每日饮水量达到1500~1700ml[9]。
此外,应尽量减少呆在密闭室内的时间,并尽量避免在室内吸烟。
希望这个冬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温暖的室内开心舒适,保持健康。
审稿专家:胡洋
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ttps://mp.weixin.qq.com/s/z5TVaChOJhrgCBr3RYs1Uw
[2]王丽伟. 装修后室内苯系物(苯、甲苯和二甲苯)的污染特征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4.
[3]石晶金,袁东等,我国住宅室内PM2.5来源及浓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环境与健康杂志.2015
[4]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9) WHO handbook on indoor radon: a public health perspective. World HealthOrganization, Geneva
[5]https://apps.who.int/iris/bitstream/handle/10665/44149/9789241547673-chi.pdf?sequence=14
[6]王璐璐,张娟.雾霾对流感传播影响的动力学建模与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8,32(04):142-149.
[7]北京地区灰霾事件对儿科门/急诊量影响的分析[J]. 张金良,王淑兰,黄万玉,田兆兴,王芬芬,吴虎兵,邹天森,魏永杰,柴发合,张燕萍.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5 (01)
[8]张彬.重庆市PM_(2.5)与心脑血管疾病急诊人数相关性研究[J].职业卫生与病伤,2020,35(03):176-181.
[9]http://dg.cnsoc.org/article/04/wDCyy7cWSJCN6pwKHOo5Dw.html
*腾讯医典内容团队出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