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申遗成功!来惠东品好茶~

惠州发布
2022-12-08 16:41
+订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截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截图

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祝贺“中国茶”申遗成功,这既是文化盛事,也是民族的骄傲!

茶,与中国人相伴千年

融入华夏文明基因

茶,是中国的地道风物

一杯茶的脉络,构建极富特色的千年文明

自古以来

中国人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

并形成了不同的习俗,世代传承

而惠东,同样拥有底蕴深厚的茶文化

好茶出自好环境

惠东茶也是得益于这样的好山好水

惠东县总面积3397平方公里,山林面积约368万亩。全县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有27座,全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为22.0℃,最低0.2℃,最高气温37.8℃,全年降水量为1720.3毫米,全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使得惠东县茶叶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

惠东县茶叶种植主要分布在白盆珠镇、九龙峰旅游区、多祝镇、宝口镇、高潭镇、安墩镇、平山街道、梁化镇。上世纪50至70年代,境内的“多祝白水磜茶、梁化罗庚排茶、稔山菠萝山茶、白花狮峰茶、新庵石涧茶、安墩乌龙茶”等,远近闻名。现县域品牌名茶有仙人茶、横坑茶、宝口有机茶、白盆珠岩茶、罗庚排茶、碧山茶、九龙峰茶等。

目前,惠东主要种植品种有:仙人茶(山子茶)、金萱、梅占、水仙和群体种,仙人茶为惠东县特有品种。

主要加工绿茶及红茶两大类,大多由柴火手工炒制,茶香浓郁,香型多样独特。惠东“客家炒绿”有其独特的工艺,也受到了省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的特别关注。

起源

客家炒绿 ,又名客家炒茶、客家炒青、客家绿茶,是中国客家地区的代表性特产,其制茶历史可追溯到1700年前的魏晋时期 ,乃至更久远的秦汉时期已经有所记载。

传承

客家炒绿是传统中原文化与岭南茶文化的结晶,是客家人在千年迁徙中,常年居住山地,在高湿水寒、饮食油腻的环境中,历经千年凝聚总结而形成的养生智慧工艺。

工艺

客家炒绿采用独特“重炒”工艺,皆因客家人多居于南方相对湿冷的山地,防寒去湿是饮食中的大趋向,因此客家地区制作绿茶(炒茶),特追求“祛寒趋温”的效果。“重炒”工艺不仅保留了绿茶应有的丰富茶多酚内含物,以及绿茶的鲜甘香韵,并带出醇厚的炒米香及果香。其茶韵特征,不仅适应于南方泡功夫茶,也适应于北方的“壶泡”,可谓南北贯通,独成一派。

惠州茶文化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惠州早在唐宋时就有饮茶历史,饮茶风气十分普遍。这些风俗习惯的出现,并能持续如此之久,必然会产生因喝茶而需要的工具。因此,在如此盛行饮茶的时期,研磨茶叶的工具亦随之产生。

图源:惠州市博物馆图源:惠州市博物馆

在惠东县梁化镇出土的“昆山片玉”文物,经专家鉴定为唐代茶磨并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已为惠州博物馆镇馆之宝。

图源:惠州市博物馆图源:惠州市博物馆

石磨,通高29.9厘米,通宽45厘米,重28.38千克。因其磨身刻有“昆山片玉”四字,故称“昆山片玉"石磨。该石磨整体呈浅铁红褐色,形制与现代石磨相似,由上下两部分组成。

图源:惠州市博物馆图源:惠州市博物馆

“昆山片玉”石磨保存较好,整体端庄厚重,雕刻艺术精湛,融艺术性与实用性为一体,而且又具有明显的唐代艺术风格,是唐代石雕技艺代表性的一个器物。

中国是饮茶最早的国家

在饮茶活动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各种以茶代礼的风俗

不同地区也随之孕育出独具特色的饮茶方式

图源:视频截图图源:视频截图

在惠东

早起泡上一壶茶,倦意一扫而光

午后以茶会友,围桌闲谈近况

对于惠东人来说

饮茶不单单是为了解渴,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图源:视频截图图源:视频截图

泡一壶惠东茶,清香扑鼻

引人心生欲尝之意

尝一口惠东茶

茶香缠绕鼻尖、舌尖

茶水入喉后,茶香仍清香回甘

图源:视频截图图源:视频截图

不同的茶香,滋养出形态各异的生活

最近

一种新的喝茶方式火遍了全网

吸引着众多年轻人

所谓煮茶,是指茶入水烹煮而饮。煮茶是一种流传已久的茶艺技艺,唐人甚爱饮茶,上至朝野,下至百姓,煮茶之风甚行,可谓“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唐宋煮茶时先把茶叶碾成碎末,制成茶团,饮用时将茶捣碎,加入葱、姜、桔子皮、薄荷、枣和盐等调料一起煎煮。

图源小红书:黄君君图源小红书:黄君君

“围炉煮茶”来源于云南的“火塘烤茶”。火塘是云南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人们用它取暖照明、烧煮食物,也会直接在炭火上烤食物,如烤红薯、烤糍粑,都是当地人日常的吃食。

如今的围炉煮茶,也不失为大众让生活暂时慢下来的新方式,茶炉上铺满了柿子、花生、栗子等,三五好友围炉而坐,共煮一壶茶抵御冷风。

图源小红书:佳期如梦图源小红书:佳期如梦

最好是品质佳的陈年老茶或传统工艺发酵茶,由于经过工艺酿制或经过时光的沉淀,褪去了茶最初的青涩与寒凉,茶性较为平和或温热。 这样的茶在泡制或煮制的过程中才不会苦涩而难以下口; 而茶性平和或温热,既能驱寒,又能适应使大多数茶友多种体质适应,在寒凉渐生的秋冬饮用再适合不过了。

▲楠林花园农场“围炉煮茶▲楠林花园农场“围炉煮茶

▲元熙民宿“围炉煮茶▲元熙民宿“围炉煮茶

天气骤寒

与好友约一场“茶事”

温暖入冬

一炉炭火,一壶好茶

三五好友围成一团

煮茶的同时

还可烤红薯、烤花生、烤板栗、烤柿子

……

食物被炭火烤得焦香四溢

▲楠林花园农场“围炉煮茶▲楠林花园农场“围炉煮茶

一边盯着煮茶的炭火

一边吃着零食聊天,偷得浮生半日闲

人间烟火氛围感就出来了

▲元熙民宿“围炉煮茶▲元熙民宿“围炉煮茶

当中国传统饮茶文化成为一种新型社交方式时

这个秋冬的“仪式感”又增添了几分古色古香

▲元熙民宿“围炉煮茶▲元熙民宿“围炉煮茶

围一炉炭火,轻奢岁月慢煮茶

入眼是大自然描绘出的风景画

茶食的香气扑鼻而来

这一季的冬,再惬意不过

来源:惠东文旅体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