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展览期到12月25日的《城巿变奏: 过渡中的香港1994-2000》摄影展在广州东方博物馆开展,摄影艺术家苏秀仪通过中片幅菲林相机,以平实的拍摄手法,捕捉了40多个1994-2000年间香港景观变迁的镜头。
富有年代感是记者在浏览该摄影展中的第一感觉,一栋栋高楼大厦、挂得满街都是的广告牌、以及那红褐色车身黄色车牌的出租车......这些在港剧中曾经出现过多次的景物,通过菲林相机打印出来后,别有一番风味。该展览通过纪实和艺术摄影相结合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香港辖内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美丽如画的自然风光,其中作品《旺角山东街/砵兰街, 1996》动感十足,《观塘秀茂坪邨,1996》意味深长,展览作品意蕴隽永,又充满了历史人文情怀。
作品《深水埗钦州街/汝州街交界,2000》
当记者问起了摄影艺术家苏秀仪的摄影初衷时,她则表示早在1993年底就已经开始策划。20世纪90年代初仍留学加拿大的苏秀仪,每次返港都会为本地的急速发展而感到惊讶:“我担心自己认识的香港会很快面目全非,感到十分失落。很渴望用镜头留住当时瞬间即逝的城市面貌,作为日后的个人回忆和历史见证。这也是我的摄影初衷。”经常穿梭港九街道外的苏秀仪,还特意辞掉艺术中心的工作,由港岛西迁往天水围居住一年,以便更广泛地探索新界乡郊和偏远地区的状况。
作品《西九龙填海区,1994》
“我在转往美国修读艺术硕士课程时就正式展开了我这长达7年的摄影计划,由于我长期在外地居住,最初两年我仍是个局外人,抱着客观的态度看待香港的发展。但1996年毕业后回来,我就是个局内人,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很主观地面对各种社会转型和建设。”苏秀仪说,香港经历不同年代的各种政治和社会因素所影响,慢慢建构成今天这个大都会。在殖民统治下土生土长的她,亲身体会了20世纪末的风云起伏:“过渡时期的香港人心惶惶,社会缺乏方向。环顾四周尽是建筑地盘,每个角落都被挖掘得体无完肤,整个城市面貌天翻地覆。”苏秀仪看在眼里,直接把那种感受融入创作中。这次展览也揭示了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由乡郊的初步建设,到大型的移山填海和不断市区重建的过程,照片里充分呈现了香港独特的地理形势,而周遭杂乱无序的环境,则反映了当时潜伏在市民内心那种不安和焦虑。“到了2000年,香港多个地方都逐步修建完成,人们的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本次摄影展的照片也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让观众可以清晰看到修建前和修建后的鲜明对比,以来突显香港回归祖国以来的蓬勃发展和积极蜕变。”苏秀仪说。
作品《旺角上海街/山东街,1998》
广州东方博物馆讲解员梁玉文向记者介绍,该馆作为免费为公众开放的大型综合非国有博物馆,推出本次摄影展,对推动粤港两地摄影艺术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互动、共赢的新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2年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5周年,这次展览别具意义。作品不单呈现了在千禧年前,香港在都市化和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特质,也是一份重要的视觉记录,更是广大市民珍贵的集体回忆。欢迎广大市民前来欣赏。”梁玉文说。
作品《观塘秀茂坪邨,1996》
记者了解到,苏秀仪以香港迅速发展又不断变迁的城郊景色为题材的摄影作品,曾多次获香港艺术发展局资助出版专辑和参与海外展览,并三度入选“杰出亚洲艺术奖”。
文/图:番禺融媒记者杨璐 陈国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