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北岭山,坐拥七星岩,环抱西江水,肇庆2000多年的建城历史,塑造了独特的自然人文城市景观。几十年来,肇庆对地上历史名城、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等的保护机制与法律法规已日臻完善,但对地下遗产仍需加强保护和活化利用。
近日,肇庆市博物馆一份《肇庆城区地下遗产保护与活化研究》(以下简称:研究)显示,肇庆端州区地下也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该研究已递交相关部门,作为肇庆正在开展的地下文物埋藏区划定工作的参考资料。
研究人员考察原牛眠岗位置。受访者供图
梳理地下遗产充实城市内涵
“肇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上遗产非常丰富。有幸在地表保留下来的大多是明清以来较短历史时期的遗产,地下遗存能够反映肇庆城区自然环境和古代城市发展变迁,对于补充史料和历史文物资料具有重要的价值。”肇庆市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项目负责人张致政表示,经过梳理肇庆城区地下遗产分布状况,可以从中探寻肇庆早期城市发展脉络,有利于充实肇庆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发展肇庆文化旅游事业。
根据文献梳理,现存最早记载肇庆墓葬类地下遗存的是明代万历《肇庆府志》,其中记载了龙顶岗附近多有砖室墓葬发现,规制较大。新中国成立以来,肇庆城区地下历代墓葬发现多达近百次,其中秦汉至隋唐时期的墓葬40余处。部分经过科学考古发掘清理,其中大多是各类施工发现,有地方文博工作者简单清理收集陪葬器物。出土有陶瓷器、青铜器、金银器等文物。
端州城区发现的秦汉时期墓葬
端州城区发现的六朝-隋唐时期墓葬
此外,肇庆复杂的地质结构,塑造了丰富的地下地质、古生物等自然资源。例如,羚羊峡地层发育,导致西江改道,从而出露丰富的地质、生物资源。羚羊峡两侧和北岭山,夹沉凝灰岩的粉砂质板岩,是闻名中外的端砚制作原料。蕉园岗发现有腕足动物化石,表明2亿多年前,肇庆城区曾经是浅海;七星岩石灰岩岩溶石山,发育各类型洞穴,七星岩、景山岗等区域曾经发现大量大熊猫、剑齿象等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城区还曾经出土犀牛骨架,表明七八千年前这里曾经有犀牛活动。
大路田村坪石岗东晋墓出土的陶水田模型。受访者供图
保护地下文物推动文旅融合
进入21世纪后,肇庆从只重视保护出土文物进步到注意保护利用出土遗址的阶段。
2001年2月,发现坪石岗东晋墓;2003年,配合宋城西路开通,在人民路口与宋城路交汇处发现6座南朝墓;2004年11月,开通康乐中路发现并清理11座墓葬……上述地点考古后,遗址都被回填保护,地上没有进行重要建设,出土文物都收藏在肇庆市博物馆。其中,在康乐中路发现的古墓葬群被建成遗址公园,仿照出土的青瓷鸡首壶模样建设了公园的标志性建筑“大壶”,成为附近群众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
康乐中路发现的古墓葬群原址被建成遗址公园。受访者供图
面对集中于端州老城区中心体量庞大的府城文化遗迹,肇庆选择保护不破坏。2016年,肇庆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启动府城保护与复兴项目,主要在肇庆古城墙围合的范围内,开展包括古城墙的修缮保护和肇庆府署、两广总督署遗址的保护与活化利用。
在近年的施工基础上,肇庆开展实施“古端州·新活力”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府城保护与复兴微改造,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以“绣花”功夫促进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肇庆古城墙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梁亮 摄
康乐中路古墓葬、七星岩古动物化石点、蕉园岗腕足动物化石点、龙顶岗、牛眠岗、牛皮路、宋城路等在肇庆老城区沉睡多时的历史遗珍逐渐被唤醒、被盘活。历史文化不断走入城市、融入生活、激活业态。
为了充实保护传承肇庆历史文脉,丰富打造高水平文旅名城的重要资源,今年以来,肇庆启动地下文物埋藏区划定工作,把上述研究作为参考材料之一。课题项目参与者、肇庆市文广旅体局文物科工作人员彭雅莹介绍,目前已对三朝古墓遗址、蚬壳洲遗址、茅岗建筑遗址等分布在全市的地下文物埋藏比较丰富的区域进行考古勘察,未来划定名单将由市级人民政府公布。
【撰文】卢舒曼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