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医保30年·改革之声|梁冰:坚守为民初心,勇做医改先锋(附视频)

东莞医保
+订阅

人物档案:

梁冰 2007年至2014年任东莞市社会保障局局长

03:54

▲点击上方观看访谈视频

社保之夜晚会上,一群接受完先天性心脏病免费治疗的康复患儿亲手献出的五角星;第一百万张集成“诊疗一卡通”功能的第二代社保卡的发放;在莞江西老师一封感谢信背后对社区门诊服务的信任……时隔八年回顾亲历的医改岁月,这些画面依然让梁冰动容。

“民心”是梁冰在访谈中谈到的热频词。2007年至2014年,其任职东莞市社会保障局局长期间,东莞医保覆盖面扩大,并在全国率先建成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率先试点探索“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制度。

“让医改成果惠及更多群体。”梁冰认为,这是当前东莞医改成功的秘笈所在,也是继续保持改革先锋的必要前提。他相信,新形势下,东莞医保的改革将延续更公平更可持续的精神,为全国医改继续探索先进经验。

2011年3月1日,梁冰(左一)在北京召开的研讨会上介绍东莞社保体制特点。

2011年3月1日,梁冰(左一)在北京召开的研讨会上介绍东莞社保体制特点。

编者:您任市社保局局长时,东莞的医保改革已经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还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需要怎样进一步深化推进改革?

梁冰:医改事关民生福祉,也是民心所向。东莞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之一,当时随着东莞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彻底完成了从以农业为主到以工业、服务业为主的转变,促进了产业和人口的聚集,并促使了农业人口、准城镇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同时不断涌入的外来务工人员,逐渐成为了东莞劳动者的主体。基于当时保险覆盖规模小、制度碎片化等问题,建立一个覆盖全民、保证人人享有的医疗保障制度已是大势所趋。2007年我担任市社保局局长后,医改始终是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向群众传递“心的力量”的重要体现。

回顾起来主要是有三个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医保扩面工作,这也是我当局长首抓的一件事,每年下达指标并进行年终考核,在系统内外引起不小的震动。当时周边城市参保率很低,东莞怕扩大参保面引起企业外迁,分局也怕企业不配合,引来“压企业”的骂名。就当时的社会环境而言,职工的医保权益保护意识是缺乏的。面对阻力,我坚定不移做好本部门思想工作,积极游说市领导,通过市委宣传部邀请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为全市副处以上干部上社会保险课,全方位为扩面造势,从而保证全市的扩面氛围。经过五年的努力,医保参保人数从190万到635万,为改革提供了空间。

二是在全国率先建成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医疗保险“基本险”上实现了城乡一体。当时郑功成来东莞考察后,他表示东莞医保的改革方向代表了中国未来的改革方向。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教授等一众专家学者也对东莞的医保改革不吝赞美,表示东莞医保改革顺应了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无论是模式、体制,还是管理理念,都为推动我国医疗保险事业的深化改革与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三是在全国率先试点探索“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制度,以医保为杠杆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公平可及。

2011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与时任东莞市社保局局长梁冰亲切交谈。

2011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与时任东莞市社保局局长梁冰亲切交谈。

编者:2003年起,东莞开始谋划小康社会下的全民医保。当时东莞农(居)民医保走的是一条与国家新农合不一样的路径。2008年开始,东莞在全国率先建立城乡一体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农(居)民医保与城镇职工医保并轨。这些敢为人先的做法是怎么提出来的,特别是面对国家上位政策,东莞又是如何突破的?您如何看待这些改革突破?

梁冰:为了打破界限、统筹发展,东莞是分两步走实现制度整合的。

首先,2004年6月,按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模式,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统一的农(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当时我们是两个制度,一是农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二是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两个制度的共同特点就是参保人少、报销额度低,因为两个制度分开运作,规模小,不符合社会保险大数法则,基金很难维持平衡,难以提高报销总额。

2008年7月,我们开始新的突破,全面铺开东莞市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成功完成了农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这两个制度的整合。

这两次突破,实现了用“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基金调剂使用”这四个“统一”,也实现了住院医疗与社区门诊的“双统筹”,更加体现了医保制度的公平性和普惠性,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体。改革的历史意义,也跟如今提倡的公平、共同富裕的精神是吻合的。东莞先行先试,在这方面为全国探索了一条新路。

2012年7月,东莞启动新社保卡换发工作,并率先加载“诊疗一卡通”拓展功能。南城文化广场上,市民拿到新社保卡。

2012年7月,东莞启动新社保卡换发工作,并率先加载“诊疗一卡通”拓展功能。南城文化广场上,市民拿到新社保卡。

编者:当时,“医保的东莞模式”说法被提出,您觉得东莞模式的特色在哪里,成功原因又在哪里?

梁冰:之所以有“医保的东莞模式”说法,主要是东莞从1992年在全国率先实施职工社会医疗保险办法以来,经历了四次改革,实现了医保制度、管理、标准等的统一,打破参保人员的城乡界限、户籍界限、身份界限。与其他城市医保模式相比,东莞最大的特色就是用一个制度覆盖所有人群,实现了城乡统筹一体化。东莞的医保制度是开放性与兼容性的完美统一。

具体来看,我认为东莞医保制度的特点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模式统一,实现了住院统筹和门诊统筹的双统筹。第二,层次分明,从基本医疗保险到补充医疗保险、重大疾病保险,由低到高,是全面覆盖的;第三,保障性强,参保人群的年龄构成得到优化,医保基金具有较强的抗风险和调剂能力;第四,可持续发展,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我们也始终坚持低收费、保基本。

东莞模式的特色和成功原因,主要在于政府的施政理念始终为民,职能部门始终尽责,用心传递党的政策,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以人民群众的满意为归宿,坚定不移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脚踏实地做好制度安排。这样就保证了改革的动力,决策的科学,落实的制度能持续。

东莞的医保改革与东莞的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为医改提供了物质保障,医改为经济发展护航。因此,东莞特有的“同等费率、多方筹资、合理分摊、财政补贴”的筹资机制,不仅承载了医保改革,也增加了东莞模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编者:您与东莞医保还有哪些难忘的故事?

梁冰:1992年到现在,东莞的医保改革也乘着全国的东风,走过了30年的时光。我有幸参与其中,倍感骄傲和自豪。亲自参与和见证的三次医保改革都历历在目,感怀在心,感谢为此付出努力的全体同事,也感谢支持理解医保改革的全体市民。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三件事。

一是我们建立社卫中心时,为了推动医疗改革,提供更好更快的门诊报销待遇,我们特意督促镇街分局长盯紧社卫中心建设。

那段时间,有些镇街分局长白天工作后,晚上就到工地紧盯社卫中心施工进度。凭着这股劲,当年9月底,我们顺利完成全市360个社卫中心的建设,保证了门诊统筹改革有了载体。

9月28日下午3点,万江社卫中心正式启动,市领导、社保局、卫生局领导都去现场共同见证社卫中心的开启。当时剪彩后,万江社卫中心迎来第一批就诊群众。我记得有一个参保人看完病,拿到报销后甚至有点不敢相信自己只付了20多块钱,他非常高兴,还说为自己解决了大问题,这个让我很感动。

第二个小故事发生在2012年社保之夜晚会上。当晚,我们举办了第100万张东莞第二代社保卡的发卡仪式。

有两个镜头我印象十分深刻。一是被纳入医保治疗的30个先心病康复小朋友,他们手挽手走上舞台唱响了自己心中感恩的歌,然后又亲手把自己折好的五角星献给了时任部领导、省领导和市领导,看着一群活泼灿烂的小朋友与各级领导欢聚的那一刻,全场的人都热泪盈眶。

2012年社保之夜,先心病儿童手术后恢复健康。

2012年社保之夜,先心病儿童手术后恢复健康。

2011年开始,东莞医保专门为他们设立了医保基金,让他们享受全面报销。当时,这个还算是我们东莞的自选动作,国家没有关于“先心病可以完全报销”的规定。接受了免费先心病治疗的康复患儿在晚会上亲手为领导献上了五角星,我感觉这颗五角星恰恰是把政府部门和康复患儿、和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象征,连接着大家热切跳动的心。这是致力于服务民生、保障民生的一次有益尝试,免除了先心病患儿成长上的部分困难,给原本自觉无力承担费用而放弃治疗的患儿家庭点燃了希望。

另外一个镜头就是时任广东省人社厅厅长欧真志上台颁发第一百万张社保卡,在场的观众欢声雷动。当时东莞社保卡进入第二代,在全国来看发展速度很快。不同于第一代社保卡,第二代社保卡还集成了诊疗一卡通的功能,属于全国首创,只要拿着这张社保卡,就可以走通全市所有医院,不用再拿各家医院的诊疗卡看病。所以,部里省里特别重视,专门来为我们颁发这张具有特别意义的卡。

还有一个故事发生在2013年,一个在东莞的江西老师,患上心脏病。在东莞做了搭建手术后,他就回到社区康复,不用每天跑医院,每个月在家门口的社卫中心就可以拿到康复药。这种便民措施让他深受感动,主动挥笔给虎门的社保分局写了感谢信。

编者:2021年,东莞将迈入“万亿俱乐部”,成为全国第15个GDP过万亿、人口过千万的“双万”城市。在新时代下,您认为东莞医保改革有哪些新任务,如何在做好国家“规定动作”的同时,打好“自选动作”,进一步提升医疗保障治理水平,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千万人口共生共融?

梁冰:东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推动千万人口深度融合、共生共荣,与我们当初医保改革的初衷是一致的,那就是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当前,中央明确规定要分类保障,在这种大政策框架下,作为“先走一步”的东莞,在贯彻中要怎么样保持原来制度的优越性,保证原来参保人的待遇不下降,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想要正确处理好这种关系,我觉得需要继续保持初心,始终秉持着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理念,让参保人稳定地获得持续的利益。

我觉得有必要寄希望于东莞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平衡财政上的补助力度与缴费水平的关系,保持整个社会的和谐公平公正。

我们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做好医保各项工作。希望医保的改革能够延续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精神,更好地在普惠和公平上下功夫,更好的兼顾各类参与群体,更好地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为全国医改继续探索先进经验。

【出品】东莞市医疗保障局  南方+东莞频道

【采写】郭文君 龚菊 何绮莹

【设计】曾競

编辑 黎晗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