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医保30年·改革之声|李小梅:构筑与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医保制度

东莞医保
+订阅

编者按  南方+ 郭文君 制图

人物档案:

李小梅 1994年至2017年间,先后担任东莞市劳动局副局长、市社会保险事业局局长,东莞市社会保险管理局局长,东莞社会保障局局长,东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东莞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东莞市政协主席等职务。


作为东莞医保制度最重要的开拓者,李小梅带领东莞医保人开启了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的改革征程。在她担任局领导与分管市领导的近20年时间里,东莞医保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优的“蝶变”。

在国家与省的医保制度改革的大框架、大方向下,东莞市始终将政策顶层设计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密结合,搭建起了符合市情民意的医保制度、强有力的组织架构、专而精的人才队伍、高效的管理支撑,医保改革从探索起步到进入正轨再到快速发展,成为东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稳定器”与“安全网”。

2004年6月,时任东莞市副市长李小梅接受中央电视台《医保十年》摄制组采访。

2004年6月,时任东莞市副市长李小梅接受中央电视台《医保十年》摄制组采访。

编者:回顾医保改革30年,东莞如何坚持将国家与省对医保改革的顶层设计,与东莞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率先在全国、全省探索了一系列医保制度创新,叫响了“医保改革的东莞模式”?

李小梅:东莞医保制度改革的历史与东莞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可以说是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生动写照。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东莞的三来一补、外资企业与民营企业快速发展,推动原来的农业县向工业市转型,引起了产业结构、人口结构与从业人员结构的巨大变化,企业员工的医疗保障问题随之摆到了我们面前。当时东莞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在全国其他城市都没有先例,照搬国家的医保改革政策无法完全解决东莞的实际问题,这就倒逼我们必须自己去研究、去探索。

1992年3月,东莞市开始在全民所有制、市属集体所有制和部分外商投资企业中试行职工社会医疗保险,开启了医保改革之路。经过几年的发展,到了1999年底,东莞已有6.8万人参加了医疗保险。至此,东莞市的社会统筹大病医疗保险改革步入正轨。

经过前一阶段的改革,我们已经解决了全民所有制、市属集体所有制和部分外商投资企业员工的医保问题。但这些企业只占东莞企业总量的很小一部分,这时候我们开始考虑医保扩面,希望把其他企业员工纳入医保。当时东莞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吸引了大量外省市务工人员前来就业。但在产业结构上仍处于制造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这给医保改革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我们既要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又不能增加企业太大的用工负担。前者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原则,后者则关乎城市营商环境的问题。

在2000年,东莞开始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仅用2%低缴费解决了广大城镇职工的住院医疗保障问题。在改革中,东莞在全国首次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为后来国家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接下来,我们又进一步着手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农居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坚持与经济发展同步,谋划惠及全市城乡人民的医疗保障机制。虽然当时东莞已经有农村合作医疗,但存在统筹层次低、基金调剂能力弱、保障水平差距过大、管理分散、监督机制不足等问题,与东莞农居民日益增长的基本医疗需求存在较为突出的矛盾。在2004年,农(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作为东莞落实“十项民心工程”的重要内容稳步实施。它既区别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又可以基本满足农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并为今后实现全市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一体化做好了准备。

2004年公布施行的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这一时期,随着东莞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群众保障意识的提高,广大参保人对缩小城乡医疗保障差距、普及门诊医疗保障的诉求十分强烈。2008年,东莞市在全国率先打破城乡界限、突破个人身份限制,建立起城乡一体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随着各项制度的建立,医保改革的“东莞经验”逐渐得到广泛认可。2007年7月,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会议上,我代表东莞作为6个大会发言单位之一,向全国各地的与会代表作“医疗保险东莞经验”介绍,并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及接见。

编者:东莞医保在体制机制上也不断完善,为医保改革的推进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请您介绍一下。

李小梅: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上层建筑一定要与经济基础状况相适应。我认为,从广义上来说,我们的社会保障事业行政管理也属于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的发展。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东莞医保在体制机制上也不断完善,为医保改革提供了充足的组织保障。

1992年3月,东莞开启医保改革时,主管这项工作的部门是隶属于东莞市劳动局的市社会劳动保险公司,是一个科级单位。当年11月,在东莞市社会劳动保险公司的基础上组建了东莞市社会保险事业局,为副处级事业单位。到了1997年,“东莞市社会保险事业局”更名为“东莞市社会保险管理局”,升格为正处级事业单位。

1997年5月,“东莞市社会保险事业局”更名为“东莞市社会保险管理局”。(左三为李小梅)

1997年5月,“东莞市社会保险事业局”更名为“东莞市社会保险管理局”。(左三为李小梅)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1年6月,东莞市社会保障局组建并列入市政府机构序列,这也是当时全国唯一的地级市的社会保障局,同时组建了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作为经办部门,为接下来东莞医保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因为在当时,东莞的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大保险制度已经建立,2000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后,参保人由改革前的10万人猛增到了88万人,农(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于2000年底实行,东莞市工伤康复中心也于2001年运行,全民保障的时代已逐步开启。东莞的情况已经超出当时劳动与保障部“职工”社会保险的职能定位。随着各个险种的业务量日益加大,从保障专业化管理和经办的角度,需要建立与社保发展相适应的机构和职能。当时,广东省内甚至全国各地市都没有社会保障局的机构设置,东莞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城市。这一创新与东莞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密不可分,市主要领导多次向省主要领导力陈东莞组建社会保障局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我们尽力去争取了,最后我们也做到了。

2001年6月,东莞市委、市政府组建“东莞市社会保障局”,列入市政府机构序列;并组建东莞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为直属副处级事业单位。(右一为李小梅)

2001年6月,东莞市委、市政府组建“东莞市社会保障局”,列入市政府机构序列;并组建东莞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为直属副处级事业单位。(右一为李小梅)

编者:东莞在医保改革中,还有两点内容十分突出,一是非常注重人才的引进,二是非常注重信息系统建设,为改革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也请您谈一谈。

李小梅: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东莞,各类人才非常缺乏,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各领域都求贤若渴。医疗保险非常专业,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待遇计算和业务经办、对医疗机构的管理,都急需专业人才的“加盟”。我们引进了张亚林、王德志、龚宏、李琴、崔建、钟玉婵、袁鹰等医疗专业及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并与原有的一批土生土长、熟识东莞情况的干部形成了互补与合力,组成了一支兼具理论知识与实地工作经验的强大队伍,成为了东莞医保改革发展的原动力。

当时“将才”张亚林从湖北医科大学副教授岗位正式调任东莞负责医保工作,东莞医保政策“21号令”“全民医保”等制度的起草,均是出自张亚林之手,他是东莞医保发展历程中各项“开先河”改革的重要“推手”,是东莞医保改革最重要的实践者之一。

在医疗专业化建设方面,李琴加入后,使得东莞医保开始有了一系列规范性管理的政策;崔建、袁鹰等人加入后,为“21号令”及操作细则、农医保政策等的制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钟玉婵等人则在医疗经办、操作层面上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龚宏是当时市社保局引进的第一位电脑工程师,他推动东莞社保计算系统从无到有,使得社保经办从手工操作进入了计算机时代;王德志则推动了东莞社保从微机时代进入了小型机时代,为信息系统规范化做出了很大贡献。可以说,东莞医保改革阔步向前,本质上是引进人才与当地干部“双驱动”的。

东莞医保的信息化建设一直走在全省前列。随着医保扩面,参保人数从1999年的6.8万激增至650万人次,是原来的近百倍,完全依靠手工经办业务是绝不可能实现的。为了确保医保基金的安全,减少人工操作的漏洞与风险,我们不断推动医保信息化建设更新迭代,从最早的微机到小型机系统,再到后来的“5+2”社会保险管理与服务系统的建立,我们在社保系统中还最早建立了容灾备份体系。同时,东莞将医保数据治理、业务经办的规范化与信息化建设密切相结合,将各项业务通过升级后计算机系统有机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促进了包括医疗保险业务在内的整个社保系统的高速发展。通过业务规范化、信息化,推动了整个医保经办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及时向群众发放医疗保险待遇,为医保改革提供了高效的管理支撑。

2012年7月9日东莞市社会保障卡首发仪式上,李小梅(右一)为外来务工人员发放社保卡。

2012年7月9日东莞市社会保障卡首发仪式上,李小梅(右一)为外来务工人员发放社保卡。

编者:回首改革,您还有哪些感想?

李小梅:回首过往,改革向前迈进的每一步都让我有深刻的感触。我刚负责社保工作时,我们国家在社保发展上刚刚起步,国内既没有现成经验借鉴,相关的专业研究也几乎是空白,我便意识到这是一项正要迎着朝阳发展的伟大事业。我就找了很多翻译的关于社会保障的外文书籍看,自己钻研问题。从我一字一句起草东莞养老保险“59号文”,再到2001年我尽最大努力多方沟通向省里争取组建东莞市社会保障局等等,每一项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工作背后,都是这种“一定要把这项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业做成”的坚定信念在推动着我。

尽管当年医保改革打破了劳保与公费医疗“大锅饭”,动了一些人的“奶酪”,不少人都在背后骂我们负责医保工作的同志们,也有人劝我收手不要再搞改革、应付一下领导就行了,但时任东莞市委副书记的佟星鼓励我们,说这是一条绕不过的路,一定要走下去,当时我就理解,这不仅是领导的爱护,更是传递了正能量,是要把这项惠及千秋万代的事业做好,这让我们在诸多非议中坚定了改革的方向。最终我们克服了各方的阻力和干扰,冲破了陈旧观念的束缚和利益固化的藩篱,做成了医保改革的东莞模式。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东莞医保改革已走过30年风雨。回首过往,我觉得幸运的是,我们东莞医保人牢牢把握住了30年来每一次改革机遇,为全民就医公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健康幸福书写了一份精彩答卷,没有辜负这座改革之城的声名与荣誉。

【出品】东莞市医疗保障局  南方+东莞频道

【采写】郭文君 何绮莹 龚菊

【设计】曾競


编辑 冯文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