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北京路:重塑变迁中的商业韧性

南方日报

北京路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是广州建城以来从未偏移、从未断代的传统中轴线,是岭南政治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地、商贸业的发源地和海上丝绸 之路的起源地,素有“广府文化源地、千年商都核心”之美誉。

近些年来,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导致线下商业的萎缩,智慧商圈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北京路商业载体不足、商业业态传统、周边环境品质不高等问题,从根本上塑造复杂环境中的商业韧性。

以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步行街”和广州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契机,越秀区大力推进智慧商圈建设,推动北京路在商业体验、服务和街区管理等方面创新升级,促进商圈智慧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核心内容包括智慧感知

智慧运营和智慧服务

智慧商圈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智慧感知、智慧运营和智慧服务。通过商圈智慧转型,利用智能技术,实现人、物与环境之间的泛在连接,增强商业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优化顾客体验,进而提高商业韧性。

首先,通过优化一系列基础设施,实现对商圈安全的全方位感知、全过程监控。建设商圈数据平台,盘活商圈数据,利用各种方法获得大量数据,计算出日客流量、日交易量等,并根据计算结果对商圈的经济态势进行有效预测。例如,通过对商圈顾客流量的实时监测、统计、热力分析等方式,进行男女比例、消费类别等方面的统计,构建商圈访客量预测、消费额预测等商圈活跃度模型,实现与客户之间更好地链接,释放商业活力。

其次,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深度分析智慧服务平台的数据,依托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各类资源的精准匹配,达到高效运营的目的。通过对用户的消费习惯、消费能力、消费水平、关注重点等海量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快速匹配。例如通过对消费者的购物习惯与数据进行记录与分析,最终形成完整的用户画像,并根据不同的用户画像对其进行精准营销,真正帮助商户实现高的投入产出比,也能为客户提供便利,实现“双赢”。

最后,通过建立线上线下融合服务中心,对虚拟和实体商业流程进行优化,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对接,提升商圈业态的融合性。未来,“元宇宙”项目将把北京路变成一个虚实结合的世界,让“元宇宙”的玩家在购物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北京路的历史文化底蕴,顾客体验将得到极大的优化。

通过连接、参与、适应与协作实现韧性的重塑

智慧化转型的关键是要通过连接、参与、适应与协作四个机制来实现北京路商业韧性的重塑。

连接。商圈内各主体之间的信息流动和合作互动影响着商圈内部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智慧化基础设施网络为信息的及时获取和流动提供了基础。通过智慧商圈建设,可以将网络中的参与主体连接起来,实现充分的资源共享。在智慧化技术的助力下,网络的紧密度得到提高,横向和纵向上的信息流动畅通,能够优化社会网络结构,提高整个治理网络的运行效率。

参与。商业韧性的提升离不开社会网络中各主体间的参与和交互。在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中,智慧商圈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参与渠道和合作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客户的参与意愿和交互频率。例如,越秀区依据元宇宙极致沉浸式体验、时空开放性、现实虚拟有效互动性等特点,结合文化符号价值的开发,以北京路上的千年古道、骑楼、广州城隍庙等广府文化符号作为搭建元素,首创广府庙会及非遗街区两个主题的元宇宙,突破了时间与空间对文化资源的限制。这样一来,可以大范围、高效率地吸引线上线下的公众参与文旅消费,促进主体间的互动、交流和协调。

适应。智慧商圈能够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获取巨量信息,通过深度学习并总结应对经验,创建有效的学习机制,从而改进应对措施以提升商圈的适应性。例如,基于实时监控的商业环境和人口结构与特征,人工智能可以搭建现实商圈模型空间,预测不同商业区域的人流风险并及时发出预警。通过物理空间向网络空间的数据流动,以及网络空间向物理空间的信息流动,商圈模型空间和现实空间得以实现自我更新,使得商圈的响应能力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系统适应性显著增强。

协作。智慧商圈能够通过标识机制增强不同主体间的互动和匹配效率,从而提升商业韧性。智慧商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智能响应客户的多元化需求,促使各类资源快速、高效和精准流动,增强各主体间聚集、沟通和合作的效率,加快需求和资源的匹配过程,提高商圈的服务质量。例如,北京路现有的智慧服务平台不仅能看到剩余车位,还能实现通停通兑,减少客户停车时的等待时间。此外,诚信二维码也是北京路通过智慧赋能商圈管理的缩影,工作人员通过数字平台迅速定位消费者扫描信用二维码投诉的店家位置,并快速上门提供针对性的协调处置,实现需求与资源的动态匹配。

重视治理模式和新型

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完善

在现有建设成效的基础上,北京路智慧商圈建设未来建设需要重视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智慧商圈的建设不仅要重视技术平台的投入与运营,也要重视治理模式的完善。也就是说,智慧商圈建设不仅仅体现为智能技术运用和新型基础设施的完善,更需要带来智慧化运营和管理模式的转型。

传统单一核心的管理模式与智慧商圈的运营需求不相契合,难以达到转型升级的目的。应通过对传统自上而下治理结构的更新,将消费者、社会组织以及企业等各利益相关主体纳入治理网络中,形成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同时结合智能化服务平台,增强商圈内部的自组织能力,提高商业韧性。

另一方面,智慧商圈的建设需要首先完善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模式,以便商圈全方位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来实现商圈精细化管理,推动商圈常态化治理效率的提升。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拉动有效投资,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大规模增加政府投入。应充分发挥政府在投资资金方面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吸引市场投资,引入社会资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盘活新基建可供利用资源,如下放运营管理权,从广告和服务中以及深度开发现有新基建的过程中获得附带收益,并进一步增强融资渠道的灵活性和多样化,从而提升智慧商圈的可持续性。

作者张惠,系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MPA教育中心副主任、教授

编辑 赵雨笙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