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黄海林 “劳鉴委、劳鉴专家要坚持厚植为民情怀的工作理念,切实保障工伤职工及非因工伤残或病残人员的切身利益,为鉴定群众提供更加快捷优质的服务。”近日,惠州市2022年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会议召开,惠州市卫生健康局、市总工会、市社保局、市第一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等相关成员单位的负责同志和市企业家代表、医疗卫生专家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通报称,截至2022年10月底,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三家协议服务医疗机构,共组织劳动能力鉴定36场次,为行动不便的工伤职工提供上门服务19次,作出鉴定(确认)结论5441人次,核准工伤康复治疗174人次,核准安装(更换)辅助器具46人次,作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结论93份。
会议认为,惠州市劳鉴委今年积极有效应对突发新冠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各项劳鉴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实效。针对惠州市出现的疫情散点多发情况,惠州市劳鉴委及协议医院在有效防控疫情蔓延的基础上,采取适时暂停及有序恢复劳鉴工作的精准措施,实现了劳鉴工作的安全顺利开展;强化劳鉴宣传,职工权益更加普惠。惠州市人社局联合县(区)人社局、社保局、协议医疗机构加强对工伤保险的宣传培训工作,把工伤保险政策送上门、送到一线,服务企业、服务职工,使用人单位和工伤职工依法进行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人数逐年增多,有力推进了惠州市工伤保险工作的普遍开展。协议医疗鉴定机构能够统筹协调安排场地和工作人员,保障物资、器材等各项工作,组织现场秩序,及时落实鉴定现场疫情防控措施,仔细查验入场人员口罩佩戴情况,严格进行体温检测,核对粤康码与行程卡,鉴定现场遇到个别特殊情况,处理较为及时。优选鉴定专家,劳鉴工作规范高效。劳动能力鉴定专家一贯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依据国家鉴定标准应用指南,严格把握鉴定标准,提出专业的鉴定意见;拓宽鉴定渠道,工会助力让爱传递。针对伤情较重、瘫痪卧床、行走不便的工伤职工,劳鉴委积极组织专家开展上门鉴定服务,让符合条件的职工尽可能早地享受到相应待遇,从而减轻职工负担。
此外,市劳鉴委接受用人单位和其他机构的委托鉴定,给予提供解决矛盾问题的依据。会同惠州市总工会“工伤关爱援助项目”,在劳动能力鉴定现场派出社工志愿者协助现场进行引导,维护鉴定秩序,提供工伤和鉴定咨询服务,受到工伤职工的高度肯定。各县(区)人社局负责受理、初核劳动能力鉴定相关资料,开具鉴定通知书,及发放鉴定结论、保管所辖人员的鉴定资料工作。坚持提升完善,劳鉴工作精益求精。针对个别用人单位和少数工伤职工对伤残等级(病退鉴定)结论、停工留薪期不服的情况,市劳鉴委各级工作人员坚持认真核验、注意反思,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将工作精益求精。如为防范风险,劳鉴委陆续完善“四制度一方案”,建立了资料真实性承诺制度、总检组制度、现场签到制度。
会议还认为,针对协议医院及鉴定专家指出的问题,劳鉴委要不断优化流程,修补短板,填塞漏洞,找准问题根源,逐一攻克解决。为加快落实解决以上问题,会议建议劳鉴委要加强工作人员及劳鉴专家的培训频次,扩充专家库成员,落实“传帮带”措施;加强劳鉴宣传力度,将工伤康复内容列入宣传范围,制作相关宣传手册;制定《劳动能力鉴定收取资料明细表》,力争让被鉴定职工“只进一扇门,只跑一次腿”,完善“放管服”改革。
会议强调,劳动能力鉴定是一项基础性民生保障工作,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关乎社会和谐稳定,要提高政治站位,始终站在实施重大民生工程的高度,深刻认识其重要性。会议要求,要统一鉴定标准、规范鉴定程序、完善鉴定管理,提升全市劳鉴工作的水平和质量;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协调配合、加强社会参与,形成齐抓共管劳鉴工作的格局;要强化内部防控、核验监督、廉政建设,完善劳鉴工作的风险防控体系,不断推进全市劳动能力鉴定事业规范化、高质量发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