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一中系列 || 谈天说地,学史悟今

顺德一中
+订阅

顺德,是一座历史悠久、文韵深厚、人杰地灵的城市。让我们跟随一中师生的脚步,谈天说地,学史悟今,从另地理和历史角度认识顺德这一片土地。

地理时空视角下的

甘竹滩可持续发展

作者:陈锟老师

一、甘竹滩头忆往昔

自西向东而去的西江水,突然在江门鹤山、佛山南海、顺德三地交界处,出现了一个让人惊叹的小拐点——其中一条支流直穿入顺德的杏坛、龙江方向,这一拐点就是闻名于外的甘竹滩。甘竹滩口有两米的江水落差,因为地处三江交汇之处,甘竹滩“滩石奇耸,声如雷霆,江水、海潮互为吞吐,邑之巨观。”来往船只十分危险,稍不小心,就遭触礁沉没之灾。流经此地的西江水由于河道变窄,礁石密布,而刹时焦躁起来,水流湍急,巨浪翻腾,民谚说:

“甘竹滩,鬼门关,船过要沉,艇过要翻,鹩哥飞过要兜弯”。

图1甘竹滩区位图

甘竹滩连接西江主航道,它一头通往广州,一头连接珠江入海口。此处商船云集,滩墟繁盛。清咸丰十年(1860年),粤海关在此设立分卡,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此设立甘竹洋关,成为顺德两个海关分支机构之一,足见甘竹滩的对外贸易地位。从西江进顺德的大船可以直接跃过两米的落差进入富饶的桑蚕之乡,而从顺德而出的商船则需要近百名强壮纤夫的拉引,越过这两米的天险,从而驶向珠江出海口,开始一段黄金般的海上丝绸之路。风平浪静时,甘竹滩烟波浩淼,水天一色。古有“一望山溪渺,熏风日满林。扁舟随海鹤,前路有清音”的淡雅诗句。不过,他们仍不忘留下一句“水落滩声急,孤舟日欲斜”来描绘现实场景。毕竟,在滩险浪急中求得一片生存和商业空间,是人们无法远避的难题。人们在甘竹滩投身贸易的同时,仍不忘设法利用这片难得的自然资源。

二、精卫无穷填海心

1970年,广东省委号召全省实施河道整治,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感染下,尤其是红旗渠人战天斗地,化害为利的内在精神和文化自信,鼓舞着顺德人不畏艰险一往无前。

当时顺德工农业发展需要大量电力供应,顺德用电缺口几乎为百分之五十,想方设法在短期内解决供电问题成为政府的重要任务。在参观过外地自力更生,群众办电的经验后,顺德县委决定在本地发展小型潮水发电站,实现三年内用电自给,于是兴建甘竹滩洪潮发电站被排上了日程。从地理上来讲,河流发电需要满足较大的水位落差和足够的水流量两方面的条件,经过调研组深入现场精准分析,他们发现:甘竹滩虽水头低,但流量极大。普通洪水期间流量多达2720立方米/秒,潮水期平均400立方米/秒,拥有巨大水能量,非常适宜建造洪潮发电站。

甘竹滩位于甘竹溪与西江的交汇口处,其水文情况既受到西江、北江洪水的影响,同时又受到潮汐的影响。珠江入海河段往往由于距海远近不同,涨潮和落潮速度的快慢也不同。致使甘竹滩的潮汐情况为:滩上涨潮慢退潮也慢,滩下涨潮快而退潮也快。因此在退潮时,下快而上慢,造成水位逐渐增大,在潮谷时水位差最大可达0.6米。但是在涨潮时,由于下快而上慢,水位差逐渐减少,故在潮峰时,往往出现平流,甚至有时还出现负落差,当地人称为“反滩水”。在西江洪水遇上北江下游低潮之际的洪潮差,最大水位差可以超过2米,甘竹滩发电站主要利用西江洪水和潮汐2~0.3米的落差发电。

甘竹滩水位落差小,但水流量极大,如何在一个落差难以产生巨大能量区域建造一个发电站是整个项目的技术难点。经研究决定:设计适应微水头运行但流量大、功率大、转速快的水轮机,就足可将甘竹滩独有的水能量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工程用料不足的情况下,当地民众因地制宜,充分挖潜,自己生产水泥、炸药,清理库存,收集残缺,解决工程继续用料;而木材不足,则以竹代木,巧妙支撑,有效推进工程进度。

甘竹滩工程牵动着全县各个部门,各方协调,通力合作,最终共赢致胜。一期工程进行破土开挖引河时,要爆破开路,然后清渣,因此需要大批劳动力。容奇、大良两镇立即组织200多名民兵前来助战,十个公社在调整好春耕劳力后,也抽出精干队伍来支援。每天上下午和晚上不停炸石。1972年5月1日甘竹滩发电站第一期正式发电,1974年5月1日甘竹滩发电站第二期正式发电。

三、化害为利润四方

图2甘竹滩洪潮电站综合效益

甘竹滩电站建设历时三年零四个月,甘竹滩发电站水头0.3—1.8米,设计水头1.27米,投产以来,解决了顺德七成用电量,为顺德工农业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电力和有效能源,有力推动顺德经济发展,达到当初设计要求。

图3甘竹滩发电站和船闸结构图

甘竹滩发电站的建成,同时也改善了航道,缩短了航运里程。文魁岛是甘竹滩洪潮发电站二期车间和船闸的关键连接点,该处原来是右滩向西江延伸的半岛,1971年建设甘竹滩船闸时,开挖的人工河把半岛变成江心岛。在人工河上修建了一座通航能力达500吨的船闸,往来广州、肇庆、梧州、江门等地船只不再因洪水期间绕行二十余公里。甘竹滩的船闸室主要由闸室(闸内航道)及上下游闸门所组成。当船只需要从上游进入甘竹滩船闸时,操作员先向闸室充水,待室内水位与上游水位相平时,开启上游闸门,让船只进入闸室。随即关闭上游船闸,闸室放水,待其水位将至与下游相平时,开启下游闸门,船只驶离。船只从下游进入船闸的操作与上述过程相反。

此外,在低洪水期间,通过水坝适当限制过站水流,降低下游水位,令25万亩农田减轻洪涝压力,减少排涝耗电,有效利用和调整自然资源。

从此以后,这个著名的珠江三角洲的“滩王”——甘竹险滩,便永远消失在电站与泄洪闸的水底之下,再无迹可寻了。随着甘竹滩电站、船闸的建成,位于甘竹滩侧,过去香火鼎盛,保佑船舶安全航行的“娘娘神庙”亦随之宣告“失业”,只好另寻福地去也。

四、沧桑变幻迎新生

甘竹滩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旅游、环境与过河等综合效益。投用后的甘竹滩洪潮发电站在顺德的农田水利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鼎盛时期,发电站装机容量达5000千瓦,一年发电1400万度,相当于当时顺德县一年的农田排灌和鱼塘抽水的用电量。在全国沿海潮汐发电站建设中甘竹滩也有着显著的地位,1978年顺德水电局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励。

然而,因西江受河流地貌变化、径流与潮流的水文变异等自然因素的影响,甘竹滩发电量在逐年减少;随着西江上游水利枢纽逐渐建成,甘竹滩段洪水期水量减少,洪水位差下降,发电量减少;西江上游水利枢纽发电量大,价格低,甘竹滩洪潮发电站本身发电量不稳定,只能在落潮时段发电,经济效益低,在与其他的电站竞争中并无优势;加之电站使用年代久,国企改制,维修成本高等原因,发电站已不能满足顺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至2009年,甘竹滩洪潮发电站全面停止发电,最终“退役”。

图4甘竹滩风光

漫步在甘竹滩水坝上,江心岛上的向日葵向阳而生。机房边种有古老而高大的木棉,开放时满树红艳,十分绚丽。如今的大坝只剩下了唯一的功能,那就是桥,供左右两滩的村民来往。西江边的河鲜,也是必不可少的美味,再加上顺德人对于美食的专注,和隐藏在骨子里的厨师特质,这里美食让人流连忘返。对于就餐环境,似乎也和对美味的要求一样,强调的是原生态,江边随意支起的餐桌是人们最中意的位置。

图5甘竹左滩河鲜

2010年前,最能惠及周边村民收入的是左滩江边上的“美食传奇”。然而,由于左滩对面的杏坛右滩建有水厂,同时也是顺德重要的纯净水源地,出于环保决策要求,“此地不宜酒楼”。从2016年起,左滩村沿江近十家食肆陆续被关停。随着这批河鲜档退出一线江景,本来不算富裕的集体经济收入起码少了三成,虽然这两年食肆在村里面重新开档,不过人气始终不如以前那么兴旺。闻名了十几年的“甘竹左滩河鲜”,如今要振兴,就得走上生态观光旅游的路!

村民说:“左滩有岭南乡村特色一一绿水青山。如果开发得好,肯定有人过来玩。”但现在,他们思考的振兴计划有更大想法一一重新开发昔日的一块重要王牌“甘竹滩水电站”。

甘竹滩洪潮发电站是顺德水利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建设过程蕴含着敢为人先、奋发有为、勇于创新的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顺德人阔步向前。为大力弘扬这种奋斗精神,2017年之后顺德区政府在甘竹滩旧址的基础上建成了“甘竹滩洪潮发电站历史展示馆”、“顺德中心沟围垦历史展示馆”、“桑园围与龙江水利历史展示馆”、“龙江历史文化展览馆”、“龙江甘竹艺术展览馆”、“甘竹滩广场”等一系列展馆。在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红色文化的不断融合下,甘竹滩洪潮发电站这座老旧的工业建筑被赋予了新的面貌和文化内涵。

2020年12月8日,佛山桑园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而甘竹滩便地处桑园围的重要位置。为了进一步弘扬甘竹滩精神,传承桑园围的历史与文化,顺德区正谋划以甘竹滩洪潮发电站园区为载体,打造更多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在开发文旅产业的过程中,甘竹滩又面临着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思考的永恒命题。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数十年之间,甘竹滩已化作顺德独有的一股精神力量,推动着顺德人不畏艰险,开拓创新,在实现中国梦的大道上奋楫前行!

图6甘竹滩党建活动

凤城状元,百世流芳

——我的宗祖黄士俊的故事

作者:高二(19)班黄诗雅

我的老家在广东顺德杏坛镇右滩村,这里诞生了顺德建县后的第一位状元,后来一路做到内阁首辅的黄士俊。

人物档案:黄士俊(1570年-1661年),字亮坦,一字象甫,号玉崙,广东广州府顺德县(今佛山市顺德区)甘竹右滩人。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年),殿试第一、状元及第,任修撰。历官宫谕少詹,升礼部侍郎。崇祯九年(1636年)晋升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担任宰辅(行相事)。历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傅,十一年(1638年)罢相。后相永历帝,年过九十,不能决事,辞职归乡。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卒于家,享年91岁,谥文裕。

图1:黄氏大宗祠中的垂宪堂,中间为黄士俊像,左右为其中状元之名联“扫叶烹茶,宝鼎烟中浮蟹眼。倚松酹酒,金杯影里动龙鳞”。

他是我故事的主人公,不仅仅因为他是名士,是我的同乡,还因为他就是我的宗祖。

图2:我与黄士俊状元服合影

一、“四十年状元宰相”[2]

虽然历经寒窗考取状元,但明代的状元不会马上就被委任官员,而是会先被授予从六品的翰林修撰,相当于在文职上见习。黄士俊也是如此。之后,又历任六部尚书、殿阁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职,后来入阁担任宰辅。

黄士俊为官几十载,工作勤奋、处事公正。撰写和记载平定藩地叛乱有功人员事迹、绘制各省地图、记载各地风土人情及官员优缺点时,他如实撰述,踏实执笔,为朝廷提供了大量参考资料;商议国事时,他引经据典,不偏不倚,条理清晰,很容易说服与打动别人,因此朝中重臣都爱与他交流;因为他学识渊博,还曾当过皇帝的老师,也十分被人敬重。

黄士俊曾三次辞官。他第三次辞官回乡时,皇帝知其两袖清风、积蓄不多,特地批了一笔生活补助给他。回乡时途径杭州西湖,侍从提议他在西湖散心,他却说:“我对当官看得很轻,对国家安危却看得很重,当今内外患危急,西湖风景再好,我哪有心情观赏,我欲赶回家写奏章。”不止如此,他还十分关切民生,在崇祯九年(1636年)入阁做宰辅后,他时刻将民生挂在嘴边,即使辞官之后,在远离朝廷的家乡,他也不无担忧:“求治太急,进退颇轻,民力已竭,筹边尚疏,饷务过繁,内防宜密。”[1]

在我这个后人看来,几十年的仕途中,最令人津津乐道的应该是他的三次辞官。第一次是在天启三年(1623年),当时他已经升为礼部右侍郎,但是不愿与佞臣魏忠贤之流同流合污,于是愤然借病辞官,同僚杨涟、左光斗等人赞他“能知先机”。第二次是在崇祯二年(1629年),已是吏部尚书的他因父亲年迈多病不得不辞官回乡照料,皇帝不允。翌年,父亲百岁大寿时他再次请辞,得到准允,并被赐“熙朝人瑞”的称号,如今在我们宗祠黄氏大祠堂还高悬着当年皇帝钦赐的“一品百龄”的牌匾。第三次辞官是在崇祯十一年(1638年),此时他已入阁参预机务,但因国事日非,其主张与当时台阁首辅有分歧,遂辞官告归。宗祖生不逢时,内有东林党与宦官、厂卫的激烈矛盾,外则边关战事频发,辽东一带,在努尔哈赤率领的后金军队的攻势之下,明军节节退败。在矛盾尖锐、黑暗腐败的晚明官场,能不陷入朋党倾轧的漩涡,还能保全名节、全身而退,实为难能可贵。但在当时人人都在寻找靠山和码头、朝廷被党派竞争搅成一趟浑水的情势下,辞官也实在是无奈之举。从皇帝的挽留中,也足以反衬出他的能力,以及在朝廷政事中的作用。

他的勤、正、廉、明,在一片混暗里树立了一股“慎独”的清流,也为自己赢得了来自老百姓“清正黄尚书”的口碑。明朝遗老王夫之曾为他题诗道:

“顺德黄阁老士俊,四十年状元宰相。”[3]

图3:图中牌匾为"一品百龄”,我在欣赏

二、状元气节留百世

来到顺德的旅人,除了会到各地品尝美食,也一定会慕名去到一个地方——清晖园。

为了光宗耀祖,他建了一所宅邸作为私家花园,主体为黄家祠,天章阁,灵阿之阁,成为了后来清晖园的前身。到乾隆年间,黄家再次衰落,私家花园被本地进士隆应时购得。不过,原先主人的痕迹,还是得到了保留。现在进入园区,东北角,整个园区最高的建筑,名为“留芳阁”的,就得名于黄士俊的“足不下楼”。崇祯帝自缢殉国后,明朝覆灭,黄士俊闻讯后,便将昔日奏章悉数焚毁,蛰居高楼。为表心志,他不下地面,以示尽忠明室,不踏清朝土地。在生命的暮年,保持如此气节,能流芳百世,真是名副其实。

顺德还有一个很有名的建筑,便是位于右滩、已经有三百多年历史的顺德第一祠堂一一黄氏大宗祠。它建于明朝,是我们家族的宗祠,在日本侵略与“文革”时期遭到破坏,近年来,政府多次组织修复,并将其作为广东省首个状元博物馆对外开放,成为世人了解黄士俊及其家族的重要场所。

图4:黄氏大祠堂正门全貌

但作为黄氏后生,这座祠堂于我还有不一样的意义。我爷爷家就在祠堂旁,据说那里曾经是黄士俊旧宅的后园。我自小就在爷爷的照顾下,在祠堂边玩耍。对于一个幼儿,祠堂还没有向我展示它的意义,我只是把那里当作一个乐园,在门口的广场上蹒跚学步,爬上门口的石狮子……现在回想,我抚摸过的地方,起码都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我一直都活动在宗祖留给我的遗产里一一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还有看不见摸不着却流淌在血脉里的。

图5: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稍大一点,父母和祖父便带我去参观,去认识祠堂里的每一处建筑,每一个物品,给我讲述每一处细节背后的故事与含义。但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垂宪堂中黄士俊的金像,和旁边刻着的名联:

“扫叶烹茶,宝鼎烟中浮蟹眼。

倚松酹酒,金杯影里动龙鳞。”

站在像前,心中立刻充满了宁静。闭上眼睛,宗祖就站了起来,走到我的跟前,长须微动,笑容可掬,向我诉说着殷殷期语一一他一定能认出来眼前的就是自己未来的后人。祠堂于我,就如家一般,我的血脉就从这里流淌而来。

图6:我与祠堂合影

很多时候生活学习遇到困难,长辈们就会拿这位宗祖的事例来教育我:吃苦方能出人头地,讲孝道必能振兴家室,做人要有骨气、讲气节。这些道理无一不激励着我们奋发向上。

遇到困难时,我也常常会闭上眼睛,回到祠堂,站在状元宗祖的面前,聆听着穿越几百年的家训。

我很喜欢黑格尔的一句话:“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思维宇宙,在空间与时间的平行交错中,我们总处在现在时,总期待着未来时。那些过去的,就被我们称为历史。世界总会在岁月中殒灭的,回望过去,便是在当时时代火焰燃烧后留下的灰烬。那些冷却下来的灰烬或是博物馆里展出的文物,或是瑰丽的诗句,或是民间的习俗。当你单独面对这些事物时,你会不知所措,不知道它从哪里来,会对你有什么影响。而我认为,我们,不论是从事历史研究或是历史写作,就是在去探究这些事物背后的背景与内涵,传递给世人和我们的后人,让他们了解过去、学习过去,并被过去震撼、为过去感动,用心去接受历史对后人的滋养。我励志去做一个发掘灰烬深处余温的人,并将这些余温带给世界,温暖世人,滋养世人。

我希望能遇见更多这样的人。

(指导老师:冯波)

注释:

*本文荣获第五届“燕园杯”中学生历史写作活动省级三等奖。此版有删节。

①黄士俊:三次辞官勤政廉明彰清正[N]佛山日报,2019-11 -04. http://epaper.fsonline.com.cn/fsrb/html/

2019-11/04/content_28066_153564.htm.

②明太祖废除丞相制,但黄士俊时任内阁首辅,职务与前朝宰 相类似,时民间多以“宰相”称呼内阁首辅,王夫之也从俗, 在诗歌中以“宰相”称黄士俊。此标题即借用王夫之的诗句。

③昔日状元匾今朝回故乡.顺德图书馆. https://www.sdlib.com.cn/home/article/detail/id /20706.html

*以上文章刊登于《腾龙》2022夏晖版。

审核:唐   杰

江   蕊

袁永恩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