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味飘香!和香香一起探索广式腊味发源地

新牧网
+订阅

色泽明亮的黄圃腊味(郑建斯摄)

腊味飘香,年将至。当乡村左邻右舍的院子里,城市大街小巷的阳台上,吊挂起一串串的腊肠、一块块的腊肉,腊味店排起了长龙,这是春节来临的信号。腊味代表着年味,更代表着家乡的味道。中国自两汉以来就有晒制腊味、吃腊味的习俗,四川、湖南、云南……遍及全国,各有风味。虽然腊味不是广东特有,但咸中带甜的广式腊味,是腊味界的顶梁柱之一,也是粤菜中的名菜,味香鲜美,独具地方特色,这一次,热爱美食与文化的香香将去往广式腊味发源地——中山黄圃,探索广式腊味“诞生记”。

“西关香香”共研发1个主形象和9个不同角色形象(吴秒衡摄)

名称:西关香香

性格:充满活力、元气开朗、热爱美食与文化。

简介:香香虽然是西关大小姐,但从不骄纵,反而非常元气开朗。偶尔会粗心大意,但是她的真诚总是能够打动身边的人,并且喜欢照顾朋友,是一位贴心的小姑娘。她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传统文化,并且喜欢旅游,因此常常去探索不同城市的风情与文化,体验当地的生活。

黄圃镇位于珠三角西岸中山市的北部,阳光充足,冬季温和而干燥,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为晒制腊味提供了优越的地理和物质条件。黄圃腊味的制作自清朝起,横跨135年的历史,其色泽鲜红,咸中带甜,清香醇厚,品质上乘,是国家地理标准产品。

黄圃腊味传承超百年(郑建斯摄)

黄圃腊味发展历史悠久,其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黄圃腊味是广式腊味的代表,始于1886年(清朝光绪十二年),迄今已经135年。早在清光绪年间(1886年),当地创造性地将猪肉切成粒,装填于猪小肠的肠衣内,然后吊挂在炭炉中烘干,这便是广式腊肠的雏形。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黄圃腊味在中山黄圃以及邻近的广州、佛山一带已十分风行,并出现了许多由黄圃人创办的广式腊味商号,如广州的“沧州”、“八百载”、“广安”、“东昌”等,广州著名的“皇上皇”、香港的“荣华”也专聘黄圃师傅坐案。

经百年的传承和发展,黄圃镇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广式腊味”生产加工专业基地,呈现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在国内肉类加工业具有重要影响。2020年年产腊味20多万吨,二产产值32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15%,占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的75%。腊味产品在国 内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产品销售占国内市场的50%,占全省市场的60%,占珠三角市场的70%,是全国名副其实的“腊味名镇”。

黄圃腊味

在百余年的传承发展中,黄圃腊味如今依然坚持采用传统的配方和制作工艺,精选优质原料,瘦肉色泽明亮,肥肉精莹剔透,咸香微甜,口齿留香。黄黄圃腊味品质独到,最关键之处在于烘焙温度掌控得当。“抢色”是控制传统腊味色泽最重要的烘烤技术,也是腊味生产中关键的一环。如果“抢”好了,是色香味俱全的腊味,“抢”得不好,轻则色泽暗淡,重则产品报废。这需要长期经验积累的烘烤技术,主要依靠烘烤技术师傅一代代传承。2009年,“黄圃腊味传统制作工艺”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食在广州”“厨出凤城”“味在潮汕”……古往今来,广东美食承载着各种各样的美誉,舌尖上的广东俘获了食客的胃,无不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但她的魅力远不止于此,更在于其深厚的人文底蕴。

为展示广东农产品文化底蕴与品牌风采,将最能代表广东的精致食材与名特优农产品送上全国以及全世界人民的餐桌。广东省乡村振兴文化产业园主导设计、出品系列农产品精致手信——“粤有好礼”。其选取“西关小姐”作为起始文化IP符号,结合广东特色农耕文化、农业非遗文化、地域历史文化等,将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名特优农产品按品类进行嵌入式整合。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