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今年以来
龙川县老隆镇板塘村创新农业经营模式
把村里的撂荒地开辟成“共享菜园”
让城市居民体验农耕乐趣
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的同时
也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彩
走进板塘村,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在村民家门前的空地上,一块块整齐划一、集中连片的“共享菜园”格外吸引眼球。放眼望去,菜地里应季蔬菜品种繁多、长势喜人,成为乡村振兴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共享菜园”里白菜、芥菜、麦菜、通心菜等应季蔬菜绿油油的一大片。家住县城的王文娟趁着周末休闲时间,带着孩子在自己认领的菜地里浇水、摘菜,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同时,让孩子亲身体验农耕乐趣与收获的快乐。
市民王文娟说:“我空闲的时候都会带小孩来这里种菜、摘菜,跟村里人互相交流一下种菜的经验,活动一下筋骨,而且自己亲手种的那个菜是没有打农药的,是纯天然的,吃得也放心。”
既可以流转村民撂荒的土地,又可以让城市家庭吃到安全放心的新鲜蔬菜,板塘村通过“村委+农户+市民”认领方式,将11亩撂荒地变废为宝,摇身变成了86块私家菜园供市民认领。
每块小菜地面积约40平方米,并配备河水灌溉设施。市民每年交纳一定的租金给村里后,便可拥有一块“私人定制”菜园。认领后,市民可自耕自种自摘,还可雇请当地村民帮忙施肥、浇水、除虫、采摘,在丰富自己绿色生态“菜篮子”的同时,也给村民带来了额外的收入。
村民王三娥说:“菜地租出去以后,我们多了一份收入,生活越来越好了,村里更发达了,村容村貌也更漂亮了。”
“共享菜园”给当地村民带来了收益,也让村民转身变成了农业“指导顾问”,不仅盘活了农村资源,吸引城市居民体验农耕文化,也将乡村旅游由“拍照打卡式”变为“劳动体验式”,使一方方小菜园成为村庄环境整治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如今,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板塘村被纳入老隆镇“十里栖溪”美丽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建设范畴,“共享菜园”也升级为党员劳动实践基地,为富民新村、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提供新的增长引擎,初步实现了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人人共享。
龙川县老隆镇板塘村党支部书记余新伟说:“接下来我们将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和扎实成效,坚持党建引领,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园,为我们的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休闲旅游的好去处,也带动更多的村民共同富裕。”
全媒体记者:黄云霞 陈杰 李嘉慧 庄诗荣
编辑:李嘉慧
一审:黄云霞
二审:钟达
三审:骆发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