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我国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70.9%,12岁儿童恒牙患龋率为34.5%,儿童患龋情况整体呈上升趋势,儿童的口腔健康问题需引起我们的重视!
小时候就常听爸妈说,你不好好刷牙,以后牙齿坏了就要拔掉!相信这是大家小时候的童年噩梦,喜欢吃糖,又不喜欢刷牙,于是满口蛀牙…
也许现在后悔也没有用了,但如何让我们的下一代拥有一口洁白自信的牙齿呢?今天就让我们来科普一下,关于“小朋友蛀牙”的问题。
龋齿,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蛀牙
这里需要向大家科普一个概念,牙齿作为我们人体的一个独立器官,牙体组织一旦缺损便不可再生,所以这也体现出口腔预防医学的重要性,提倡防范于未然,早发现早治疗。
小朋友的牙我们称为乳牙,大概在出生后6个月冒出第一颗乳牙,总共有20颗,一直到3岁半左右全部萌出。乳牙的有机物质含量较高,这让乳牙相对于恒牙来说更容易遭到侵蚀,乳牙龋齿的特点是发病早、龋齿多发且发展速度快,加上小朋友大多喜欢吃甜食,又缺乏口腔卫生的自主性,所有综合因素加在一起使得孩子成了龋齿的重灾区。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乳牙为什么容易蛀?
1.形态解剖特点
乳牙冠根分明,邻牙之间为面接触,而牙列中又存在生理间隙,以及冠部的点隙、裂沟,都容易造成菌斑和食物残渣堆积,长时间刷不干净,肯定会蛀的。
2.组织结构特点
儿童时期,乳牙处在生长发育过程,乳牙的矿化程度较恒牙低,抗酸能力弱,釉质、牙本质薄,简单理解来说就是乳牙相对是脆弱的,容易细菌的黏附与发酵产酸。
3.口腔自洁和清洁作用差
小朋友的口腔卫生意识还有维护自主性差,而且家长也往往不够重视,加上儿童时期,特别是孩子的睡眠时间长,口腔处于静止状态的时间也比较长,这个时候唾液分泌量减少,菌斑、食物碎屑、软垢容易滞留于牙面上,有利于细菌繁殖。
4.儿童饮食特点
小朋友的咀嚼功能差,多以流食或半流食为主,而且喜欢吃甜食,这些甜的食物黏性强,容易发酵产酸,致龋力强,而且易附着于牙面,所以容易导致乳牙蛀牙。像蔬菜这种粗纤维,咀嚼时可以摩擦清洁到牙面的食物,小朋友往往不喜欢吃。
那么发生在乳牙上的蛀牙又有什么特点呢?
1.患病率高,发病时间早
乳牙的患龋率高,从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可以明显看到这一点。乳牙不仅患龋率高,而且发病时间早,在牙齿刚萌出不久,甚至牙还没完全萌出,可能就坏了。
2.蛀牙发展速度快
前面我们也有说到,乳牙的釉质和牙本质均较薄,而且矿化程度低,髓腔大,髓角高,蛀牙很容易波及到牙神经,病情加重快。
3.自觉症状不明显,易忽略
因为乳牙龋进展快,往往没有自觉症状,所以经常被家长忽视。临床上常见患儿蛀牙已发展得很严重才来就诊,家长们一定要多留意孩子的口腔情况。
4.蛀牙多发,范围广
在同一儿童的口腔内,多数牙齿可同时发生蛀牙,也常在一个牙的多个牙面同时患蛀。甚至小朋友的下前牙、牙的光滑面或牙颈部这种患龋率不高得地方也可发生蛀牙。
5.修复性牙本质形成活跃
乳牙龋常常引起修复性牙本质形成,这种防御机制有利于牙齿对龋的防治。修复性牙本质能够防御细菌感染牙髓、保护牙髓、避免露髓。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乳牙蛀牙有哪些危害?
1.影响恒牙及恒牙列
如果乳牙感染严重,会影响未来恒牙的发育以及造成后期萌出困难,导致牙位不正、恒牙发育异常等。
2.影响口齿、发音
发育形态不好的牙齿,不仅影响咀嚼效果,也会使孩子的发音造成障碍,久而久之也会变得不爱说话。
3.影响食欲
如果牙齿不好,很多好吃的食物吃起来也不香,孩子正在长身体的阶段,一口好牙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是非常重要的。
4.影响颜值
这就不用说了吧,一口干净的牙让人看上去很舒适,而且如果乳牙蛀得很严重,孩子可能会习惯用另一侧的牙去咀嚼,长期下来,将导致面部发育不对称。不难看出,乳牙的好坏不仅局限于牙齿本身,还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家长们要高度重视,接下来就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该如何好好保护孩子的牙齿呢?
建议宝宝萌出第一颗牙齿后,家长可以使用指套牙刷帮宝宝刷牙。
等孩子长大一些,再由家长引导孩子自己刷牙,从小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6岁之后,“六龄牙”萌出后,咨询专科医生是否需要做“窝沟封闭”防止蛀牙。
如果很不巧的,蛀牙已经发生,那该如何补救呢?
1、早发现、早治疗!避免蛀牙越来越严重!任何疾病都是一样的,千万不要继续拖下去。
2、如果蛀牙比较严重,经过医生判断无法保留的乳牙,一定要及时拔除,同时咨询医生是否要把拔牙间隙保持,以免造成恒牙早萌等。
最后,牙齿排列不齐也会让孩子更难把牙刷干净,家长们平时也要多留意孩子是否存在口腔不良习惯,大概从3岁开始,孩子一些不经意的小习惯,都会影响牙齿及颌面部的发育。例如吸手指、吐舌头、口呼吸或咬下唇,家长们一旦发现孩子有这些行为,一定要及时纠正,如果情节严重,一定要咨询专科医生,尽早进行干预,以免造成错颌畸形。
今天的科普就到这里,口腔保健意识一定要从小开始建立,爸爸妈妈永远是小朋友的第一位“牙医”,愿每位可爱的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供稿: 口腔科
编辑:孙凯
审核:陈润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