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企业一线,感受广东科创脉搏——巨湾技研
新产业革命方兴未艾,广东创新驱动成效如何?
11月下旬开始,南方日报社与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计划联合开展“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深调研”,由南方经济智库策划组织,以媒体记者、专家学者等一同组成调研组,聚焦创新领域的重要维度,立体全面呈现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情况。
近日,调研团队走访企业发现,电动车领域正在兴起一场能源效率的变革,不仅新一代动力电池实现产业化,还带动相应设备制造产业发展,加速相关产业链的国产化。
“让充电像加油一样方便”
从电动车研发成功的那一刻开始,换电还是充电,就成为经久不衰的话题。时至今日,到底哪个更有发展前景?
“做快速换电,就是因为充电不够快捷,所以目前有它的优势。但如果充电做到像加油一样方便,效率非常高,同样可以满足需求的。”广州巨湾技研有限公司总裁裴锋说。
这样的场景看起来并不遥远。在巨湾技研总部楼下的大功率充电桩,一辆新能源汽车的电力从30%到80%,大概只用了10分钟,这比普通充电桩的效率提升数倍。
不过,这并非巨湾技研的核心产品,高倍率动力电池才是。
南方深秋的细雨中,调研团队来到其子公司在佛山的中试生产线走访。走完参观通道一圈,就是一条完整的动力电池生产线,从“正极匀浆”到“叠片”再到“电芯烘烤”再到“高温浸润”“高温老化”等,几乎每个环节都是一个独立密闭的生产空间,工厂的生产负责人介绍,受旺盛的产业需求影响,这里的设备大部分已经实现国产化。
裴锋介绍说,3C倍率电池去年已经量产,0~80%充电只要15分钟,6C倍率电池今年可以交付用户,0~80%的充电时间进一步缩短为8分钟。
“如果充电站大面积使用高功率的超充,对电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会不会带来冲击?”调研团队专家组领衔专家,华南理工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朱桂龙对安全问题格外关注。
“假设都变成超充,主要是充电站的功率分布更集中,看起来单个充电功率高了,但是充电效率提升了,同一时刻充电的数量减少,总的电网负荷是相当的。”裴锋解释说。
能量密度有望再提升5至10倍
巨湾技研很年轻,2020年9月成立至今,不过两年多。但这并不代表它缺少积累,其骨干成员此前都在广汽研究院长期从事动力电池的研发工作,用裴锋的话说,他可以算是这个行业的一个老兵,“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历史有24年,我从事这个行业就有20年。”
“广汽研究院同时会开展很多技术路线的研究,但是很多都是在产品落地上遭遇困难。通过混改,我们可以更加灵活,更好更快地推动先进技术产业化。”裴锋说。作为广汽集团首家内部孵化的民营控股混合所有制高科技企业,巨湾技研由广汽集团、广汽资本、广汽研究院先导技术团队与第三方战略伙伴持股平台共同出资。
朱桂龙建议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不断提高,超充技术的应用会越来越普及,“作为这个行业的领先者,可以更多从制度设计层面加强对创新成果的保护。”
对于企业来说,最好的专利保护或许就是尽快实现规模化量产,并迅速占据市场。
目前,巨湾技研的XFC极速电池搭载在广汽埃安车型上,创造了“最快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世界纪录,配置巨湾3C倍率电池的AION V plus车型已面向市场销售,配置巨湾6C倍率电池的车型也已于今年8月26日正式发布。
产业化落地速度还在加快。巨湾技研在广州南沙的电池包工厂目前已全面投产,同时计划在广州修建500多亩的生产基地,预计一期工程在2023年完成建设,产能将达8GWh,对应12万台车的供应。
裴锋向调研团队透露,其自主研发的第二代储能器将在现在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基础上再提升5到10倍,让动力电池的体积、质量与燃油车的油箱相当,“实验室里已经有样品,但是距离产业化还有挺长的路要走”。
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中国建设银行联合推动,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中国建设银行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共同打造的“2022榜样的力量——‘FIT粤’科创先锋榜”评选活动现已启动!助力广东持续推进制造强省、科技创新强省建设落地见效,榜样的力量在路上。
为深入调研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情况,将创新驱动发展推向更深层次、更高质量。11月下旬开始,南方日报社与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联合开展“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深调研”,由南方经济智库策划组织,媒体记者、专家学者等一同组成调研组,聚焦创新领域的重要维度,立体全面呈现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情况。
【记者】王彪
【摄影】石磊
【剪辑】何志豪 实习生 赵海桐
【统筹】黄应来 黄颖川
【学术支持】
朱桂龙 华南理工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万陆 广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宋乐 华南理工大学在读博士
赛夫 华南理工大学在读博士
【调研支持】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
【出品】“FIT粤”科创先锋榜联合调研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