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开放式的、永不落幕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是近几年来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的方向之一。其强调古驿道的“自然”属性,这也自然而然地与“自然教育”形成了某种呼应。
一、何为“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Natual Education)是以自然环境作为教育场所,以人类自发性实践体验的形式来帮助人们对自然中的事物、现象及过程产生认知,进而认识、了解和尊重自然,形成爱护、保护自然的意识。其是一种让参与者在自然的环境下主动去了解自然的环境教育形式。[1]自然环境中的自然产物就是进行自然教育最好的内容、材料和工具。[2]
图为开展自然教育。(图片来源自网络)
那么自然教育是重在“自然”还是“教育”?
按照以上的定义,“自然环境”是一个前置性的基础条件,“自然环境”决定了通过哪些自发性实践活动去开展“自然教育”。然而,笔者认为,自然教育中的教育理念——形成作为实践主体的我们对自然环境这一客体的正确认知,并融入到人类的生活实践与思想课题当中是关注的重点。海洋与沙漠是截然相反的自然环境,它们的形成条件、演变过程以及现状不尽相同,但当我们开展自然教育的时候,环境与物种保护、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了共同的思考与后续实践行动的指导思想。
那么自然教育是需要进入到完全自然的环境当中吗?
这也是目前大众的一个误区。怎么去理解“自然教育的场域”?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草原等当然是自然教育很好的场域,那城市里的植物园、动物园能否成为自然教育的场域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纯自然的还是人造的环境,都是按照自然的规律。自然教育是置于“自然规律运行下的环境”,根据不同的环境场域特点,去引导人与自然互动的行为,认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作为自然教育基础设施的南粤古驿道
南粤古驿道,是古代交通通行的官道。其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交通运输、通商贸易、文化交流、军事战争通道、民族融合、人口迁移和城镇发展带动等功能,还为野生动物迁徙和野生植物传播提供了生态廊道。
(一)现存较好的古驿道本体与我省生物多样性较好的区域在空间上基本重叠
广东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拥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数量达1362个,各个自然保护地多以“点状”“片状”分布在全省各地。保护地间缺乏联通,既无法让各地的物种顺畅交流,也无法让游客感受到线性的观赏游览体验。2016年,广东开展了对南粤古驿道的本底摸查,发现现存较好的古驿道本体与生物多样性较好的区域在空间上基本重叠。2021年数据显示,已完成保护修复的18条28段1280多公里古驿道,约有1000公里分布在森林公园、保护区、郊区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周边。
图为韶关乳源西京古道腊岭段。(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邓雨风/摄)
近年来,广东逐渐发掘出了南粤古驿道的生态保护价值,建立起了古驿道生物多样性多元空间数据库,并在宏观线路选择、微观节点打造方面,将沿线“自然生态资源”作为南粤古驿道的重要亮点保护和利用,尤其注重满足生物的生存、迁徙等功能。
笔者了解到,在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选线时,省自然资源厅等部门及相关专家注重与自然保护地的串联,形成畅通的、系统的生态廊道。如江门和汕尾古驿道濒临海岸,分别背靠莲花山脉和天露山,它们既是连接海陆的交通要道,又是通山达海的生命栖息迁徙之道;地处粤北生态区南岭区域的古驿道有着良好的生态本底,承担了生态廊道的作用。惠州罗浮山古道、梅州阴那山古道保护修复与周围乡村联通,实现了自然山林与田野乡村的有机联通。
截至2021年,古驿道重点线路周边共有动物138种,其中鸟类110种、两栖爬行动物21种、兽类7种,平均每条古驿道重点段上的动物种数超过百种。黑鹎是古驿道重点线路周边分布面积最广的物种,沼蛙是分布面积最广的两栖爬行动物,隐纹花松鼠是分布面积最广的兽类。其中,连接城市与郊野的开放式自然历史长廊广韶古道(从化段)周边共有动物109种,其中鸟类84种、两栖爬行动物20种、兽类5种。在84种鸟类中,不乏有白鹇、画眉、褐翅鸦鹃、小鸦鹃等珍稀物种的分布。而西京古道沿线周边植物种类丰富,共记录到维管植物326种,隶属96科222属,存有许多珍稀濒危植物物种,是广东省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带之一。
图为广韶古道(从化段)上的代表性动物。(来源: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大数据中心)
图为广韶古道(从化段)生境与动物资源分布。(来源: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大数据中心)
通过持续地保护利用,南粤古驿道已将散落在广东大地的文化自然资源聚合在一起,重新焕发青春,充分发挥了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促进旅游发展、协调区域平衡等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广东重要的生态历史基础设施。
(二)南粤古驿道自然教育的“先行先试”
依托丰富的、扎实的基础条件,在近几年的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过程中,自然教育也“先行先试”,形成了一些“广东方案”。
2020年8月28日,在韶关梅岭古驿道自然教育径和粤赣古驿道连平段“关爷埂”自然教育径上,两场别开生面的自然教育课同时上演,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黄向和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副教授吴永彬团队带着60多名中小学生深入两条古道开展实地教学,给学生们带来了不一样的课堂体验。这是广东省林业局联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在南粤古驿道上首次开展的自然教育古驿道行活动,也是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的一次新尝试。
图为吴永彬(右二)正在粤赣古驿道连平段“关爷埂”自然教育径给小学生上自然教育课。(中新社记者 姬东/摄)
据了解,韶关梅岭古驿道和粤赣古驿道连平段于2019年获评“广东省首批自然教育基地”的称号。为加强南粤古驿道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地教育服务功能,进一步将南粤古驿道打造成开放式、永不落幕的“自然历史博物馆”,2020年广东省林业局启动南粤古驿道自然教育文化品牌建设项目,依托古驿道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元素,在全省率先打造了这两条古驿道自然教育径样板。
图为梅关古道自然教育基地。
此外,以吴永彬为代表的专业团队还围绕植物学学科史的发展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华南教育历史的有关内容,还进一步拓展了自己和团队的研究视野和学术边界,先后形成《基于SWOT分析的粤赣古道关爷埂段自然教育开展策略》《从化古道沿线次生林植物多样性对人为干扰的响应》《西京古道精华段的植物资源现状及古道景观提升初探》《基于南粤古驿道生物科普展示系统的自然教育构想》等学术成果。
三、南粤古驿道自然教育事业的新发展
2021年,广东首次将自然教育写入省级专项发展规划中,出台了《广东省自然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先后印发实施了全国第一个自然教育径标识系统省级建设指引、广东省首套自然教育团体标准等,推动自然教育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该《规划》通过自然教育的场所体系、标准体系、产业体系和传播与推广体系的综合发展,以重点建设工程为抓手,着力构建机制科学、体制健全、主题鲜明、竞争力强、国内领先的自然教育体系,努力把广东建设成为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全国自然教育示范省,为全面实施绿美广东大行动及广东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强省提供支撑。
发展南粤古驿道自然教育事业是古驿道持续活化利用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认为,发展南粤古驿道自然教育事业可从政策支持、产学研转化等方向进行思考:
一是南粤古驿道自然教育可积极响应我省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一核一带一区”自然教育发展布局,主动衔接南岭国家公园创建,万里碧道、森林城市群建设,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环境教育基地创建行动等工作,提升南粤古驿道自然教育的政策适配度;
二是加强对南粤古驿道的相关研究,持续跟踪研究古驿道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规划、自然教育等领域,形成南粤古驿道自然领域的学术品牌。同时,构建“产学研”转化体系,吸引高校、专业机构、企业的参与,将学术成果更为高效、及时地转化为经济效益、科普及教育效益;
三是构建南粤古驿道自然教育产业体系。一个持久的事业离不开成体系的产业,要串联、完善、延长古驿道自然教育的全链条环节,疏通关键节点的“堵点”。与此同时,洞察目前自然教育的痛点与痒点,不断丰富、优化古驿道自然教育产品的供给。古驿道的自然教育场域可为郊区野外,也可以是城市公园,要创新自然教育的主题、形式、内容,不断总结、提炼、更新核心理念,搭建推广平台、合作平台,吸引各环节的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的聚集。积极构建南粤古驿道自然教育产业带。
正如广东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所说的“自然教育是为民众提供优质绿色生态福祉和与大自然开展零距离对话的高尚事业”,发展南粤古驿道自然教育事业是公众的事业,也将为公众所共享其成果。
注释:
[1]李鑫,虞依娜. 国内外自然教育实践研究[J]. 林业经济,2017,39(11):12-18+23.
[2]UZUN F V,KELES O . The Effects of Nature Education Project on th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Behavior[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46(2):2912-2916.
参考文献:
1. 《广东1000公里古驿道变身“生态廊道”》
2.《基于SWOT分析的粤赣古道关爷埂段自然教育开展策略》
3.《古道为媒,自然为师:广东首次推出自然教育古驿道行活动》
(注: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副教授吴永彬提供相关资料及宝贵建议,特此鸣谢。)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