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降糖药可以减肥,靠谱吗?”28岁的张女士是微胖体型,减肥是她日常的功课。最近社交媒体上流行的一款“减肥神器”让她异常心动,“听说一针下去可以减20斤……”
张女士口中的“减肥神器”,正是去年刚上市的糖尿病处方药司美格鲁肽注射液。降糖药变身“减肥神器”,司美格鲁肽身价猛涨,在新浪微博上跟明星一样有专门的“超话”,求货源的帖子层出不穷。
“有的小医院已经断货了,只有大型三甲医院还能保持供货,但也要限制处方数量。”广州某三甲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表示。疯狂的减肥需求催生灰色地带,二手交易平台、微信群、美容院等成为这种处方药的销售渠道之一,一支加价两三倍才能拿货。
不过,司美格鲁肽的减重适应症在中国并未获批。
微信群里的交易
“加价300—400元,一周内到货。”
“货源紧张,每次到货不到3小时就没了,公立二甲医院都在求我拿这个产品。”
在微信群中,一名购药中介直白地表示,“抖音炒火之后,就这个行情,市场上有的已经加到1500、1800元一支。”
被称为“减肥神器”的司美格鲁肽,由诺和诺德公司研发生产,2021年4月29日在中国获批上市,一周一针,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它能够刺激胰岛素生成,并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降低食欲和食物摄入量。
2021年6月5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司美格鲁肽用于减肥适应症。这是自2014年以来,FDA批准的首款肥胖症药物。数据显示,持续接受其治疗68周的肥胖症患者实现17%-18%的平均减重。
司美格鲁肽的减肥效应让其一药难求。“有的小医院已经断货,我们目前还算供应正常。”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延兵教授告诉记者,司美格鲁肽减肥的机理主要是抑制胃排空,增加饱腹感,抑制下丘脑的食欲中枢,“让人有不吃就饱的感觉”。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口服药物有多重选择,注射针剂虽然一周一次比较方便,但毕竟属于“打针”,综合考虑经济因素,选择针剂的比例并不算多。但在减肥领域,相比生活方式干预既要“管住嘴”又要“迈开腿”,一针下去就能减重的方式正好击中了减肥人士的靶心。
价格的下降也让司美格鲁肽更快进入市场。2022年1月1日,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正式实施。在糖尿病治疗领域,新型降糖药物诺和泰(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在上市不到4个月后即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报销体系。进入医保目录后,司美格鲁肽注射液降价幅度超过50%。1.5ml规格的司美格鲁肽,从1120元/支降到了478.8元/支;3ml剂量的规格,从1904元/支降到814元/支左右,医保报销后,个人自付比例更是大大降低。
司美格鲁肽的减重适应症并未在中国获批,从医院开药,属于超适应症用药。“医院的超适应症用药需要申请,大部分还是应用在糖尿病治疗上。”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陈宏教授告诉记者。由于供货紧张,医院给门特病人开长处方时也会限制一定数量。
市面上私下流通的司美格鲁肽从何而来?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医保联网之下,除非自费购买,糖尿病人很难在多家医院开出处方倒卖药物。一些美容院、瘦身塑形机构,利用司美格鲁肽来给客户减肥,不在少数。
司美格鲁肽在社交媒体上的热销也引起诺和诺德公司关注。今年6月,诺和诺德中国发布公告,对社交媒体上GLP-1受体激动剂类处方药物非适应症适用发出声明,指出“处方药须由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或审定,凭医师或其他有处方权的医疗专业人士开写处方后凭处方购买”,公司“不进行也不支持药品的非适应症推广”。
“减肥神器”存在副作用
减肥市场的需求快速增长,是推动降糖药“变身”的因素之一。肥胖成为困扰全球的难题。公开数据显示,中国肥胖总人数高居世界第一,目前,我国成年人超重率及肥胖率分别高达34.3%及16.4%,超过半数的成年人存在超重及肥胖问题。
人类历史上开发减肥药的历程可谓屡败屡战。“有的减肥药造成自杀、成瘾、瓣膜病、肺动脉高压等,这些最终基本都被淘汰。”陈宏教授介绍。如2000年前后进入中国市场的减重药物西布曲明,后来因为严重的副作用被“叫停”。目前中国唯一获批的减重药物,只有一款奥利司他,通过阻止胃肠道对食物中的油脂吸收,达到减少热量摄入的目的,但该药品存在腹泻、肝功能受损等副作用,效果依然不尽人意。
司美格鲁肽同样存在副作用,包括胃肠道反应、过敏、头晕头痛、心跳加快,等等。李延兵教授指出,司美格鲁肽的使用存在多种禁忌,如胰腺炎、胆囊炎、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等都不适合,会导致疾病加重。“目前来看,这种药物减肥是有效的,但长期作用的安全性,以及对个体来说是否适合,需要经过医务人员的判断,不要着急盲目去买,也不建议私下使用。”
陈宏教授指出,药物副作用方面,医生最担心的是肝肾损害、致癌性、心脏损害,等等,司美格鲁肽上市至今没有发现这些严重的副作用。不过它的减肥效果也并非百分百。有的人对药物不耐受,会出现恶心、呕吐、心慌、头晕等情况,胃病患者不适合使用,容易导致食道返流等。有一部分人用了并不能达到减重效果。此外,停药后也面临体重反弹的问题,“不能算是完美的减重药。”减肥药的巨大市场,吸引众多药企下场布局。摩根士丹利分析师预测,十年后,全球肥胖药物的销售额将达到540亿美元(约3853亿人民币)。
今年8月,国家食药监局药品评审中心(CDE)信息显示,诺和诺德申报的1类新药CagriSema注射液已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拟用于肥胖或超重患者体重管理中的辅助治疗。公开资料显示,CagriSema由长效胰淀素类似物cagrilintide和GLP-1受体激动剂司美格鲁肽组成,可每周一次皮下给药,目前已在海外进展至3期临床试验阶段。
今年4月,美国礼来公司官方宣布,其开发的新药替西帕肽(Tirzepatide)结束了减重的3期临床试验,72周的研究期间能够减去受试者接近50斤的体重(约22.5%的总体重),受到业界关注。
高禾投资分析显示,在GLP-1生物药领域,齐鲁制药、信达生物、鸿运华宁、甘李药业、石药集团、东阳光生物等公司都有布局。
“未来如果更多药物的减肥适应症获批,预计使用人群会更为庞大。”陈宏教授表示。
【记者】 严慧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