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三七“金不换”?中药专家带你来分辨真假优劣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订阅

中药三七被称为“金不换”

这是为什么呢?

我院药学部主任中药师涂兴明来和大家聊聊

一、历史沿革与变迁

本品始载于《本草纲目》,原名“山漆”,后以其植物叶形而定名。李时珍云:“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三七作为药用的历史并不是很长,约在明代开始,李时珍云:“此药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药典》历次版本有记载。三七的老产区原在广西田阳,古称田州,故药材行业称为“田七”,后来云南文山地区移植生产,产品质量比田阳质优,尤以开化县所产最好,故又有“滇七”及“开化三七”之称。三七生产均为栽培品,商品经营按其采挖季节分为“春三七”和“冬三七”两种。

二、鉴定

品别之一 春三七

别名:田七、滇七、人参三七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三七 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干燥根及根茎。

产地:为栽培品,主产于云南文山等,广西田阳等。

采收加工:栽培3~7年后在7~8月间植株未抽苔开花前采挖的叫“春七”,质好;挖出后除去苗茎,剪去芦头,支根,须根,条长的剪去细尾,晒至半干用手揉搓再晒,反复数次至足干,再撞擦至光滑。剪下的芦头商品称剪口七或羊肠七,粗的支根及细尾称筋条,细小的支根及须根称田七须。

经验鉴别:三七 呈圆锥形或类圆柱形,长3~5cm,直径1.2~2.5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顶端平,具不明显的茎基残痕,下端有剪断的支根痕,上部周围有瘤状突起或横向皮孔突起。质坚硬,体重,难折断,折断面灰褐色或灰绿色,类角质,具蜡样光泽,形成层明显,中心可见放射状纹理。气微,味苦微回甘。

剪口七 呈不规则的皱纹块状或条块,表面有数个明显的茎痕及环纹,质地、断面灰白色。

筋条七 呈圆柱形或圆锥形,表面灰黄色,直径0.5~0.8cm,断面灰褐色。

田七须 呈细圆柱形,弯曲不直,直径0.5cm以下,其余同筋条。

规格等级 过去田七规格均以每司码斤的只头计算称叫,称20头起至200头,超过称二外七,无数头,现药材行业仍按此叫。《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春七分成十三个等级:以下“头”就是500克多少粒三七意思。

一等:20头;二等:30头;三等:40头;四等:60头;五等:80头;六等:120头;七等:160头;八等:200头;九等(大二外):250头;十等(小二外):300头;十一等(无数头):450头;十二等(筋条):450~600头;十三等(剪口):部分春、冬七,主要是三七的芦头(羊肠头)及湖七(未烤焦的)均为剪口。

三七种植园Panax notoginseng

三七Panax notoginseng

筋条Panax notoginseng

三七药材Panax notoginseng

三七头子

剪口三七

三七筋条

三七尾

品别之二 冬三七

别名、来源、产地同春三七。

采收加工 栽培3~7年后在12月至翌年1月开花结果后采挖,因开花结果后养分减失,品质较差。加工方法同春三七。

经验鉴别 呈圆锥形或长圆形,长1~7cm ,直径1~4cm,表面多为灰黄色,顶端粗平,具不明显的茎基残痕,下端有剪断的支根痕,上部周围有瘤状突起或横向皮孔突起,表面有皱纹或抽沟。质坚硬,体稍轻,不饱满,难折断,折断面灰褐色,类角质,具蜡样光泽,形成层明显,中心可见放射状纹理。气微,味苦微回甘。

规格等级 《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冬三七质较松,体较轻,等级头数与春三七相同。

品别之三 峨参(非正品)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峨参Anthriscus sylvestrs(L.) Hoffm.的根加工而成。

性状鉴别 本品呈爪状、瘤状或圆锥状。顶端有茎基痕,基部稍尖或呈瘤状突起。质坚而重,断面黄棕色,角质样。气微,味微辛。

峨参

品别之四 藤三七(非正品)

来源 为落葵科植物藤三七 Anredera cordifolia(Tenire) Van Steenis的珠芽。

性状鉴别 本品呈不规则纺锤形或圆柱形,长3~8cm,直径1~3cm,有瘤状突起及折断后的圆形疤痕和弯曲的纵皱纹。断面类白色,颗粒状,或呈黄棕色角质。气微,嚼之有黏滑感。

藤三七

品别之五 菊三七(非正品)

来源 为菊科植物菊三七 Gynura segetum Merr.的干燥根茎。

性状鉴别 本品呈拳形团块状,长3~6cm,直径约3cm。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具瘤状突起的顶端常有茎基或芽痕,下部有细根及细根痕。质坚,不易折断,断面灰黄色。气微。

菊三七

品别之六 水田七 (非正品)

来源 为蛛丝草科植物裂果薯Tacca plantaginea (Hance) Drenth 的干燥块茎。

性状鉴别 本品呈环形或长圆形,稍弯曲,长2~4cm,直径1.5~5cm。上端有残留的膜质叶基,表面黄白色或浅棕黄色,有粗皱纹及多数须根痕。质稍硬,折断面较平坦,颗粒性,暗黄褐色,微有蜡样光泽,散有点状维管束。

水田七

品别之七 用木薯加工的仿制品 (伪制品)

来源 为大戟科植物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的淀粉与楝科植物苦楝Melia azedarach L树叶加工的伪制品。

性状鉴定 本品呈圆锥形,顶端中心有一伪制的突起假茎痕,周围有4~6个伪造的瘤状突起,中部往下刻有横向突起的假皮孔,下部有的有分枝,全体凹下部分常有泥土。断面无环纹,味苦,嚼之黏牙。

用木薯加工的仿制品

品别之八 “加馅三七” (伪制品)

来源 系用大的三七剖开加入小个的三七或其他杂物伪制而成。用以增加重量或提高规格。

性状鉴别 本品外形多不完整,有明显的剖痕或涂抹的粉状黏合物。

加馅三七

品别之九 用莪术加工的防制品(伪制品)

来源 系用姜科植物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 Valeton的根茎,经加工后的仿制品。

性状鉴别 本品呈卵形或圆锥形,表面黄褐色至棕褐色,有雕刻而成的皱纹和瘤状突起。顶端无茎痕。体重,质坚。

用莪术加工的仿制品

三、品质评价与附注

1、三七以根粗,颗粒大而圆,体重质坚,表面占铜色或青黑色,肉色黑褐带青,习称“铜皮铁骨”,及“猴子头”、“田螺笃”的形状,味苦回甘浓厚者为佳。春三七养分足,质优于冬三七。云南文山产品质量好,加工精细,为本品的地道优质品,广西所产亦佳,广东引种的身较长,质坚而略逊。

2、伪品三七,多以外形似三七的莪术加工混充,主要区别点是:

⑴ 表面:三七上端有瘤状突起或有横向皮孔突起,下端有剪除支根的残痕。莪术可见刀刻痕迹,雕刻的瘤状物和皮孔很不自然。

⑵横切面:三七具蜡样光泽,中心可见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纹明显,皮部与中柱易分离。莪术不具蜡样光泽,有内皮层环,中柱有黄色点状筋。

⑶味:三七味微苦回甘,莪术有姜辣味。

四、说明

⑴ 三七干燥要到“牙咬无痕”的程度,用锤敲打,外皮(皮部)易与中心(木部)分离。

⑵ 断面致密,皮部有深色小点(树脂道)拍成2~3圈,木部微显细密放射状纹理(如图2)。

⑶ 敲下的小渣入口嚼烂,有类似西洋参的苦甜味,有土腥气。这个味越浓越好。

⑷ 三七现在的问题是外表土太多。看看泡三七的水(如图7),再用废牙刷刷去部分泥土(如图8)对比一下颜色,还想吃吗?药典规定三七的总灰分不得超过6.0%,图7泡的是60头三七,每头应重8g,土不能超过0.48g,这不知超过多少了!传统产地加工三七先洗净泥土,曝晒过程中要揉搓4~5次以去泥皮,最后抛光:将足干的三七与棕帚毛、松针叶、龙须草、稻谷、荞麦等物在麻袋内晃动,借这些细硬粗糙物进一步除去表面泥土,并使三七外表色润光洁。现在很多加工过程不做揉搓、抛光了。

⑸打蜡三七(如图1)表面棕黑光亮,摸之滑腻,泥土少。有说打蜡后遮掩了表面,难分好坏。我觉得此话不妥,蜡层非常薄,表面纹理清晰可见。虽说有加重之嫌(每吨三七能加50kg食用蜡),比起撞掉的泥土还是少。卖三七者为什么打蜡的比水洗的价格贵,主要是想把土撞去了的卖者要补回来。打蜡三七比水洗三七不容易发霉、生虫,老鼠也不吃,还是比较划算。但打蜡应用食用蜡(蜂蜡、虫蜡),不能用工业石蜡。

⑹表面有皮筋勒痕的三七(如图9、11)有两种情况:①个头特别大如10头、13头的,很可能是用小个三七拼接的(如图9、10)。②个头中等如50头、60头的,多是趁鲜将三七和剪口勒到一起,做好“猴头三七”(瘤状疙瘩多)的样子(如图11),迎合一些喜好“猴头三七”的顾客。用水泡半天就能看出是那种了。我们觉得还是买长枝三七比较靠谱,“猴头”多的不一定。

⑺三七来货多是个子或三七粉,也有个别三七片(如图4)。个子以每500g可称三七的个数(头)分等级,《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以下简称《七十六种标准》)规定,三七分春七、冬七两个规格,各分13等。我们没见过冬七(冬季采收种子后的三七,表面有皱纹或抽沟,不饱满,体较轻,质量差),只将春七(实际是秋季开花前采收的或冬季采收摘花打薹的三七,饱满质佳)等级简介如下。

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七十六种标准》之外的等级,如10头、13头、15头等。三七过去有长7年的,现在生长3~4年就采收,连20头的都少见。

⑻三七素以“铜皮铁骨狮子头”为佳,现在所谓“铜皮”(灰黄色)多是土的颜色,用水刷掉就露出“铁皮”(灰黑色)了。所谓“铁骨”(灰黑色)是晒干过程中多次揉搓形成的,现在都是烘干,里面颜色都是灰白了。“狮子头”又叫“猴头”,指头部众多的疙瘩状突起,一般生长5年以上的明显,现在三七也有“猴头”,多系人为制作。

⑼三七过去缺货时出现许多伪品,文献记载的就有莪术(姜科植物)根茎雕刻的,有用泥土捏成再打蜡的,有用聚乙烯伪造的,有用木薯(大戟科植物木薯)淀粉及苦楝树叶煮的水加工伪造的。也有用珠子参(五加科植物大叶三七)根茎、白及(兰科植物白及块茎)、峨参(伞形科植物峨参)的根冒充的。还有用名称与三七近似的植物冒充三七的,如菊三七(菊科植物菊三七)根茎、水三七(蒟蒻薯科植物裂果薯)块茎,藤三七(落葵科植物藤三七)的珠芽(如图6)、竹节三七(五加科植物竹节参)根茎,血三七(姜科植物姜叶三七的根茎,又名三七姜)等,这些伪品与正品三七从外形、表面、味道都能找到不同点。此外,还有在正品三七里夹杂细铁线、铁屑、铅粒等杂质,或在大三七中加塞三七或其他杂物。乍一看就是三七,细看外表有剖痕或涂抹的黏合物。

近年三七不缺货了,这些伪劣品暂时销声匿迹,一旦三七资源缺乏,价格上涨,难说它们会重出江湖。

⑽《云南省中药材标准(1996年版)》收载了“冻干三七”:新鲜三七通过洗刷、脱毒后冷冻,使三七内的水分结冰,之后在真空的条件下逐渐升温直至干燥。成品性状基本与三七一样,但质地轻泡,酥脆易碎(图5)。据说冻干三七的有效成分含量高,而重金属和农残毒低,可望成为未来三七产品的主流。

图1 三七个

图2 三七横断面 (皮部树脂道;木部微呈放射状)

图3 左:剪口;右:筋条

图4 三七饮片(横切)

图5 冻干三七

图6 假三七1(藤三七)

图7 劣三七1(带泥土,浸泡后水变泥水)

图8 劣三七1(带泥土)

图9 劣三七2(三七小个拼大个)

图10 劣三七2(拼接的各个部分)

图11 劣三七(表面有皮筋痕)

图12 劣三七3(水浸后展开看,带有剪口)

五、药性与应用

药性 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功效 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应用

1、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本品味甘微苦性温,入肝经血分,功善止血,又能祛瘀,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的特点,对人体内外各种出血,无论有无瘀滞均可应用,尤以有瘀滞者为宜,单味内服外用均有良效。

2、胸腹刺痛,跌扑肿痛 本品活血消肿,止痛力强,为治瘀血诸证之佳品,尤为伤科要药。凡跌打损伤,或筋骨折伤,瘀血肿痛,本品皆为首先药物。

用法用量 煎服,3~9g;研末吞服,1次1~3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主要含人参皂苷、三七皂苷等。

2、药理作用:本品能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及溶栓作用;促进多功能造血干细胞的增值,具有造血作用;降低血压,减慢心率,对各种药物诱发的心律失常均有保护作用;降低心肌耗氧量和氧利用率,扩张脑血管,增强脑血管流量;提高体液免疫功能。

我们医院研制筋骨疗伤膏,主要应用于早期伤痛,里面含有三七组分,如下图所示:筋骨疗伤膏


供稿:涂兴明

初审:孙丽

排版编辑(实习生):王云燕

文字编辑:叶美琪 | 校对编辑:李龙浩

审核:王剑 | 审定发布:范琳燕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