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麻竹笋产业是蛮大的,但是比较低端,如果大学生从事这个传统行业的话,就会有很多新思维的碰撞。”35岁的江斯娜是清远英德人,2014年,她从湖北大学农业推广专业研究生毕业,做了几年公务员后便决定返乡创业,其中就涉及了麻竹笋产业。
“麻竹笋本来就是当地的特色产业,单在西牛镇就有20多万亩的种植面积,有产业基础。”她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两三年前,当地的麻竹笋产业还只是处于自我发展的状态,今年初,清远市将其定位本市重点打造的五大百亿产业之一,麻竹笋产业逐渐被重视起来。据悉,截至2022年10月底,全市麻竹笋种植面积约71万亩,产量105万吨,总产值约41亿元。
麻竹笋在当地有20多年运行基础
但产业偏低端 利润单薄
2019年11月,江斯娜带着她的5人创业团队,在家乡扎了根,创办了广东大西牛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我们其中一个股东就是西牛镇的大学生,当时也跟我们一起返乡创业”。 她介绍,年轻人去从事麻竹笋产业,能切入的点很多,“在我们2019年进来的时候,麻竹笋就已经有20多年的运行基础了,只是整个产业偏低端,利润比较单薄”。在这种情况下,团队便在思考,年轻人以新式的思维去从事传统农业,形成鲶鱼效应不断冲击市场,加强它的创新性。
江斯娜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公司现有51名员工,运营团队本科学历占有率76%,平均年龄32岁,业务覆盖农业的一二三产,而麻竹笋产业主要集中在二三产,“因为在当地,农民已经大面积去种植麻竹笋了,如果我们还去和农民抢利就不太厚道了,所以我们基本上是收农户种植的笋,对麻竹笋进行加工业和贸易业两个板块的布局”。其中,公司有两个笋类的加工厂,一个位于浛洸镇,一个位于西牛镇,前者主要做即食笋和休闲零食,后者主要做麻竹笋的粗加工和中级加工,包括大宗的原料交易,也就是螺蛳粉的原料酸笋。
据介绍,清远市推动创建英德市麻竹笋省级农业产业园,规划编制英德西牛镇域农业产业园实施方案,加快推进西牛镇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实施建设。江斯娜说,今年11月中旬,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公布了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名单,其中有一个是清远麻竹笋现代农业产业园,而公司也作为项目实施主体之一。
产品包装融入国潮等元素、进行农特产品组合……
年轻人创业有更多天马行空的想法
年轻的创业团队如何形成鲶鱼效应呢?以产品包装为例,江斯娜说,以前麻竹笋的包装都比较缺少审美,于是团队分析整个市场状况,将国潮与文创元素融入包装袋子上,提高产品的颜值,吸引买家,“现在的主流消费群体已经从70后80后变成90后和00后了,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也会提高,我们也通过电商和新媒体来不断带货,增加我们互联网的销量”。
同时,江斯娜也强调跨界联合与资源共享的重要性。2020年,他们开始尝试用麻竹笋和英德红茶、豆制品等进行跨界组合,“我们公司在2021年的时候拿到了竹叶粽子茶的专利,就是麻竹的叶子里包裹着英德红茶,这款产品也成为了我们省农业农村厅的省级伴手礼,入围了十佳创新产品”。在豆制品上,团队把当地的品牌九龙豆腐和麻竹笋结合做了一款休闲零食,“这款零食主要针对年轻的女生群体,因为麻竹笋没有脂肪,豆制品也是低脂肪,我们就推消费者追剧的时候零卡零负担。这款零食在电商卖得很好”。
江斯娜说,特色食品组合虽然简单,但其实行业内很多人都不会想着去跨界融合,不会去思考麻竹笋可以和什么特产进行联合创新,相反,年轻人会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行不行试一下就知道了,成功的话我们就会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不成功的话我们就再换下一个赛道”。
最大的发展难题是没有形成以麻竹笋为主的产品
希望更多有知识储备的年轻人参与进来 加速产业发展
据介绍,作为清远将致力打造的五大百亿产业之一,清远将通过强化科技支撑水平、制定地方标准、推动产销对接、实施强链补链延链工程,探索打造竹笋、竹材、竹叶、竹壳充分利用全产业链。2022年新增麻竹笋生产经营主体19家、加工及收购点29家,种植户增加约500户(其中西牛镇增加325户),增加从业人员约0.7万人,产业联农带农效果明显,实现“量质双提升”。
公开数据显示,近3年,清远地区出口麻竹笋及其制品1083批次,重量超1.7万吨。日本市场上超五成竹笋来自清远,其中笋干产品市场占比达95%以上。江斯娜坦言,虽然麻竹笋产业一个交易季会有30多亿的交易额,但真正看利润的话,一吨麻竹笋只能赚800-1000块钱左右的差价,“也就是赚了一个辛苦钱”。她举例说道,螺蛳粉的原料酸笋有70%都是西牛镇供应的,“但是螺蛳粉是一个净价值比较高的食品,我们作为螺蛳粉七个小料中的其中一个,其实我们的脖子还是卡在了螺蛳粉下游的终端企业”。她表示,麻竹笋行业存在最大的发展难题是没有形成以麻竹笋为主的产品,要借助其他产品来推动,“这样的话就永远做不了市场的王者”。
她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团队在创业中遇到的难题,基本上是在所有中国农村都会遇到的,包括村民的小农意识、从业人口的老龄化等等,“并没有太多年轻人愿意回到农村,因为种植麻竹笋是非常辛苦的行业,它生长在比较陡峭的石山上,大部分年轻人毕业后都会往大城市里面挤,而农村里年老的人也不能从事那么高强度的劳动,一线劳动力比较紧缺”。此外,农业的从业人口的文化素养也偏低,比如目前社会在推广智慧农业等,信息很多都是通过手机发布的,但大部分的村民连智能机都不会使用,因此造成沟通上的难度。
在上述提及的难点,江斯娜承认企业端难以做出推进,“企业能做的只能是通过经济利益驱动来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如果想在原来的从业者层面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这是比较难实现的”。为此,每年大学毕业季,江斯娜都积极说服本地农业大学生回到英德就业,“希望多点有专业知识储备的年轻人从事这个行业,以一己之力很难去加速产业的裂变,特别是在产品的技术和研发版块”。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产业,团队做的是晶宝梨种植基地,“这是一个立体农业种植示范项目,简单理解就是在山坡上养鱼,通过自然落差,养鱼的水会流下灌溉晶宝梨,在晶宝梨下面还套种着南药五指毛桃,还会养鸡,形成立体循环农业”。而这样的林下经济项目建设,也在被清远市大力推广,据介绍,清远推动西牛麻竹笋、清远鸡两个百亿产业联动发展,并正在探索开展“麻竹+食用菌”、“麻竹+南药”等林下经济模式,着力建成集聚整合盘活土地资源、开展标准化生产、建立紧密联农带农机制、产业融合多元发展等元素的综合示范基地。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冯家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