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奔腾,南海扬波。
从蕉林绿野蝶变城市热土,从鱼米之乡走向未来之城……南沙,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海上丝绸之路出发地之一,它是浩浩珠江与滚滚南海共同孕育的一颗明珠,是从远古到现代,无数南沙人的安居家园。
2001年,在南沙鹿颈村商代遗址,一场考古工作正在紧张进行,现场出土了一具完整的成年男性人体骨架。这是迄今为止广州地区发现并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具商代人体骨架化石。它把人类在南沙活动的历史轨迹,远溯到约4000年以前,是最早的“南沙人”。
有人类的地方就有历史、有文化。从南沙鹿颈村商代遗址中发现最早的“南沙人”到如今参与这座城市建设的无数“新南沙人”,都是南沙丰厚文化历史的体现。岭南、水乡、海洋等一直是南沙的文化标签。今年6月,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明确提出,加强文明传承、文化延续;抓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深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解码千年文化基因坚定南沙文化自信,这是南沙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方面出新出彩的探索,也是南沙加速面向世界的城市底蕴。
“顶硬上”的精神
延续上下4000年
南沙的成陆经历了从岛屿—滩涂—沙田的变迁,而谈到南沙早期的人群活动,在大江阻隔、水网纵横的南沙,在水上讨生活的疍家和渔民,无疑就是南沙岛屿时期的“南沙人”,这也是南沙疍家文化的来源。
南沙区东涌镇仍然保留着疍家文化的大多数。咸水歌、疍家艇、疍家撑粉、疍家糕等已成为东涌文旅发展的一张对外名片。
今年7月,东涌水乡风情街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52名外籍和港澳人士走进了极具疍家韵味的东涌水乡风情街。他们在这里观看了水乡新娘表演、学唱咸水歌谣、体验制作、品尝疍家撑粉等,真切感受东涌的水乡疍家情。来自俄罗斯的Slava表示:“很开心能够来到这里,这次的活动让我发现了东涌的魅力,它是一个能够体现中国历史文化的地方。”
而紧挨着东涌镇的榄核镇,虽然不像东涌有浓厚的疍家文化氛围,但这里,却走出了一位世界闻名的伟大人物——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冼星海是出生在南沙榄核镇湴湄村小涌边小船上的疍家人。作为人民音乐家,他创作的咸水歌《顶硬上》正是疍家人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写照。
作为星海故里,近年来,榄核镇通过建设榄核镇星海故里纪念馆、星海故里历史文化中心、举办以“星海”为主题的各项文旅活动,不断弘扬星海文化,擦亮“星海”红色旅游名片。
疍家文化是南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但南沙几千年悠久的历史,也并非只有疍家文化。
今年6月,《南沙历史文化丛书》新书首发,是南沙文化事业建设的创新举措。
《南沙历史文化丛书》分为《沧海明珠》《织沙成锦》《滴露凝璧》三册,从地理风光、历史发展、人文文化等各个角度展示南沙的风貌。打开这套丛书便是踏上一场穿越上下4000年的南沙时空之旅。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方健宏表示:“在南沙越来越为国内外所瞩目的背景下,发行这套丛书正当其时: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扩大南沙对外影响力;有利于打造公共文化高地,提升南沙人的文化获得感、兴趣感;有利于拓展文旅创新产业,优化南沙经济结构。”
深根海洋基因
“新南沙人”携手向深蓝
南沙与水结缘,海洋更是南沙的宿命。
南沙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心位置,作为广州“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的一部分,南沙至今仍保留着建于明代的天后古庙、传递广州出海口安全信息的清代烟墩、晚清航标灯塔和与广州口岸、粤海关关系密切的虎门炮台等历史遗迹,它们的存在充分说明了广州南沙在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而这,也是霍英东将南沙作为自己的故乡来建设的原因。
霍英东虽不是出生在南沙,但也是艇户出身,另一位“疍家人”的子弟,他时常称自己为“新南沙人”。霍英东以超前的眼光相中了南沙,将昔日广州南部边陲的闭塞之地打造成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同时霍英东也重视南沙文化遗迹的保留。他倡议并捐资重建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南沙天后宫。
南沙天后宫,位于南沙区大角山,是一座仿古庙宇,为纪念妈祖而建。南沙妈祖文化始于宋,南沙居民世代靠海谋生,视妈祖为护航之神,南沙民众到天后宫朝拜进香者络绎不绝,形成了以南沙妈祖祭祀为核心的民俗文化圈。“南沙妈祖信俗”于2013年被公布为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南沙天后宫景区被列为国家4A级景区。“南沙妈祖文化旅游节”的品牌活动已打响。
南沙文旅产业发展的前提不仅需要文化底蕴,还需要有人。
作为“新南沙人”,霍英东在建设南沙的同时也不忘紧抓南沙的灵魂;作为南沙历史长河遗留下来的古迹,南沙天后宫也完成了活化历史遗迹,发挥文化效应的使命。这两者,都只是南沙文旅协同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三区一中心”的城市发展定位以及《南沙方案》粤港澳大湾区中心枢纽的定位使越来越多的人才汇集南沙,南沙的优质营商环境,也为全球文化资本和高端文化创新人才的集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今年9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在南沙联合发布的《广州蓝皮书: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22)》显示,广州南沙在推动大湾区文旅深度合作与协调发展方面拥有独特地位和显著优势。
南沙是广州唯一的出海口,有着河海港结合部的天然优势,是发展邮轮经济、建设“休闲湾区”的重要资源。当前,南沙国际邮轮母港首批商家已入驻,将实现多业态有机联动,打造一个颇具特色的“网红邮轮滨海休闲综合体”,成为广州连接港澳、融通湾区的新地标。
南沙正走向深蓝。
顺应时代“东风”
开创文旅新局面
山城田江海交相辉映,南沙凭借生态禀赋优良,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行业优势,开创文旅产业新局面,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顺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近年来,南沙大力培育和发展文旅活动名片,打造并形成了“时尚艺术周”“大湾区生活艺术节”“南沙妈祖文化旅游节”等文化品牌。南部片区依托南沙湿地公园、水鸟世界、十九涌渔人码头,植入生态文明教育、会展、科技、康养等新型业态,打造南部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核心区。明珠湾起步区、庆盛枢纽等重点片区,大力推进生态廊道建设,高标准建设滨海碧道、城市绿道、口袋公园,塑造城景交融的绿色生活样本。
日前,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共同印发《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提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帆船、冲浪、海钓、潜水等项目,辐射带动华南地区,打造华南户外运动休闲区。
在南沙蕉门河,两岸树木林立,河岸边停着五颜六色的皮划艇,许多游客在皮划艇上挥动着双桨,一派悠闲的景象。南沙皮划艇基地于2011年启用,是广东省第一家对公众开放的水上休闲运动基地。近年来,皮划艇已经成为了游客前来南沙的必玩项目。
“南沙丰富的水域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还有特色的水乡文化都为水上运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南沙皮划艇基地负责人赵蓉蓉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帆船运动也在南沙逐渐兴起。去年11月,2021年羊城运动汇·第七届广州户外运动节帆船赛在南沙举办。赛事举行的首日还邀请了不少零基础观众一起参加体验赛,挑战帆船运动。近年来,南沙发展帆船体育事业的基础不断夯实,南沙帆船协会参与创立的广州青少年帆船队还曾在广东省青少年帆船锦标赛中夺冠。
一直以来,南沙利用地域生态环境、文化资源,不断创新,赋予旅游产业核心灵魂,使南沙文旅融合更深刻。
今年10月,南沙区召开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动员大会,南沙将计划于2023年6月前申报验收“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南沙旅游全面迈上新台阶。目前,南沙共有A级旅游景区4家,其中4A级旅游景区3家、3A级旅游景区1家;黄阁麒麟舞、妈祖信俗、咸水歌等众多非遗项目。南沙计划立足培育旅游品牌、打造邮轮商圈、优化旅游业态、推动“旅游+”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五个方面推动产业融合,构建全域旅游产品体系。
南湾潮起,聚沙成塔。奔向世界的南沙,以文为脉。
【撰文】余妍玲
【统筹】柳时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