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龙敏飞
记者从文化和旅游部获悉,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截至目前,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11月30日《中国青年报》)
“中国茶”申遗成功,这绝对是好事。“中国茶”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传达着茶和天下、包容并蓄的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跟“中国茶”相关的文化也不胜枚举,不仅有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等文化印记,也有2000多种茶品的文化创造,这所见证的,正是“中国茶”的博大精深、内涵深邃。甚至可以说,“中国茶”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的重要桥梁,也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申遗成功之后,还有多篇文章要做好。
“中国茶”申遗成功之后,还需要继续让每个人都喝得起。此前的不少景区,一旦申遗成功,就给人一种“黄袍加身”的感觉,价格层层上涨,服务不断下滑,让“非遗”这块金字招牌蒙羞。“中国茶”申遗成功之后,不能走这样的“老路”,而必须继续确保每一个普通人都喝得起,只有足够的参与度,足够的受众面,“中国茶”这块金字招牌才能越擦越亮,而不是陷入“少数人的狂欢”。参与度不够,肯定会埋下“传承与发扬困境”的隐患。
持续加大茶品的保护力度,让“中国茶”的产品继续发扬光大。眼下,中国有2000多种茶品的文化创造,这些品种如何制作?口味如何调节?传承人如何保护?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做好相应的工作,不能让一些品种的茶如一些方言一样,慢慢地走进历史的尘埃。“茶文化”因多样性、丰富性而出彩,不能人为制造一个“规范与标准”,而应该坚持“百茶齐放”的基本原则。这方面的工作,需要做好预防,需要提升认知。
当然,任何东西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对“中国茶文化”来说,也是如此,那在这之外,做好“茶文化”的守正创新工作也不可或缺。对“中国茶文化”来说,同样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跟随时代潮流,打造“网红爆款”,这一方面是让“中国茶”一直存在,另一方面也是让“茶文化”更好地融入时代,更好地融入年轻群体。任何一种“非遗”,从来都不是孤芳自赏的产物,而应该“融入寻常百姓家”。
“中国茶”申遗成功,在肯定与点赞之余,还是要保持理性与冷静,持续做好“茶文化”背后的多篇文章,唯有如此,“中国茶”才能在世界范围内绽放出持久的魅力与风采,而这,也才是申遗成功的最终落脚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