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教育历史研学课程设计大赛赛果出炉

南方+ 记者

近日,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指导,由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学校联盟主办,韶关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共同承办的第二届华南教育历史研学课程设计大赛决赛在韶关学院圆满落幕。

经过紧张激烈的比拼,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的7041在校生队、韶关学院的种太阳队斩获一等奖,同时产生了二等奖6名、三等奖12名。

这些获奖作品都是如何诞生的?又有着怎样的内容和亮点?记者采访了3个获奖团队,来看看他们胜出的“秘诀”是什么吧:

一等奖:

作品名称:传承华南教育先师精神,弘扬先辈革命精神

团队:7041在校生队 华南农业大学

团队负责人:郑会森

线路设计:

郑会森供图

以植物—建筑—先师精神作为主线,根据“学思践悟”教学思路编排教学地点;进行四天的研学课程

Day1 户外植物的学习-西京古道

Day2 参观岭南建筑-皈塘村

Day3-4 基于前两天的学习和思考,回归到先师精神和品质-坪石老街、中山大学旧址等

作品初衷及立意:团队出自农林院校,先师如丁颖老先生等都是学植物出身,所以意欲以先生的职业,即植物作为切入点,从自然科学知识再深入到人文教育、文化层面(建筑);最后再递进至精神层面。

郑会森供图

另外,由于研学课程主要是补充课外知识、丰富课外实践活动,从植物、建筑两个层面可以扩充学生们课内知识体系。在课程设计前,团队也对西京古道的植物进行过调研,因此对当地环境、植物种类有一定的评估,适合学生学习。

亮点:植物是本线路的特色,作为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思考的途径,更多是体验——让学生了解先师们走过西京古道、采标本作业的艰辛。皈塘古村则转向“游学”:让学生怀着游玩兼学习的心态;最后坪石老街部分以学习、思考为主。全路线呈递进关系。

一等奖:

作品名称:千年文脉传承·万里薪火传道

团队:种太阳队 韶关学院

团队负责人:邓月娇

线路设计:

一条文脉作为主线,串联三个点:连州古驿道—刘禹锡纪念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进行针对初二学生的两天一夜研学课程

Day1连州古驿道、刘禹锡纪念馆

Day2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

作品初衷及立意:在对清远的大部分研学基地进行考察后,团队发现这条线路最能让学生沉浸式地体验中国千年历史。

作品以文教历史为一条主线(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递教育精神),连接三大主题(播下文教火种,保育文教火种,赓续文教火种)及七大研学方式,故简称一三七模式。研学第一天是在连州古驿道,当年刘禹锡被贬南下,就是顺着这条古驿道来到连州,给岭南地区带来了中原文化,因此将他定义为“播下文教火种”的人物。通过重走古驿道,拍摄宣传视频,以诗会友,让学生了解这条道上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素养。

第二天的活动是通过引导学生寻找一段抗战时期的教育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通过演一场烽火课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让学生理解保育文教火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最后是赓续文育火种,通过写信和唱歌的方式,让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情感上的共鸣。

三个研学目的地之间有相互的联系,且知识方面层层递进,从几千年前的刘禹锡,到近代抗战史的先生,再到现在“我们该如何传承”。

亮点: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在三个基地中相对比较成熟,且停留时间最久、内容最多。

二等奖

作品名称:探星空逐航天梦·传薪火弘先师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 天文台遗址研学课程设计

团队:华南研学星期八团队 韶关学院

团队负责人:陈培文

线路设计:

陈培文供图

基于天文这一主题,选取三个地点:天文台遗址公园—杜定友图书馆—西京古道;进行两天一夜的研学课程

Day1上午:天文台遗址公园;下午:西京古道;晚上:于公园观测星空

Day2 上午:杜定友图书馆,下午:西京古道开展课程

作品初衷及立意:过往的研学课程更多局限于传统形式,团队意欲挖掘更新颖的内容,故基于张云先师的事迹和精神,从天文出发,让学生在研学过程中了解天文事业的发展,提升兴趣的同时,为他们的职业规划带来指引和启发。

陈培文供图

天文台遗址公园以授课为主,讲解相关历史、进行天文相关实验活动;杜定友图书馆同样开展内容讲解;西京古道主要进行的是拓展活动,如定向越野、气象观测等课程。整个课程围绕天文展开,也会增添航天相关内容。

亮点:定向越野环节。结合天文主题,让学生们动起来。内容涉及行星相关知识,学生们运用学到的天文知识进行打卡闯关。闯关的同时可以进行积分,用以兑换晚上露营的条件。

【见习记者】叶绮涵

【统筹】周人果

【素材来源】韶关学院邓月娇同学提供;图片:华南农业大学郑会森、韶关学院陈培文同学提供

编辑 马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