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红木家私特有的幽香弥漫暗室,耳畔不时传来“嘟、嘟、嘟”木槌敲打之声。砖雕大师何世良在工作室端坐一方,茗一口清茶,看似闲来无事,但思绪早在砖雕的世界中神游万里,一件件令人观止的砖雕作品就是通过这一方式,在他的脑海中构思、设计、擘画,再经过一双灵巧的双手精雕细刻、震撼世人。
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非凡十年,成就卓越。回望来路,艺术事业上的收获让何世良心潮澎湃,并满怀感激。作为砖雕技艺的省级非遗传承人,何世良始终致力于岭南雕刻艺术的传承,他希望有更多的年青人爱上这门技艺,并将这一瑰宝发扬光大。
深耕砖雕工艺,传承创新创作出大型砖雕“三部曲”
初冬时节,凉风习习。行走在番禺沙湾古镇的街巷内,何世良如当地的村民一样,不起眼、不张扬,甚至衣服上常带有工作“印记”,显得风尘仆仆。这种不拘小节,初心不改的性格,就如当年那个初入行的少年。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人的成长肯定离不开所处的环境,沙湾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古祠堂、古街巷、老宅子随处可见,民间艺术也留存得非常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何世良是土生土长的沙湾人,小时候在青砖堆里长大。他回忆,当年最喜欢用瓦片和青砖打磨成自己喜爱的玩具,这成为他和伙伴们的童年趣事。以前,沙湾古镇随处可见岭南老式建筑,墙头屋角精美砖雕、木雕装饰物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他无时无刻不接受着艺术的熏陶。读初中时,正遇留耕堂重修,他一有空就跑到留耕堂施工现场,专注地观看着老师傅们制作砖雕、木雕等器物。因为热爱,1986年9月,何世良入行当起了学徒,正式开启“艺术人生”。
何世良进行砖雕创作
凭借着勤奋和悟性,何世良很快就在行业中站稳脚跟。1996年,他首次尝试做大型砖雕作品,他花费三年时间,在宝墨园成功打造艺术砖雕《吐艳和鸣壁》,并入选当时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记录。“虽然过去了26年,但是当时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因为付出了太多心血和汗水,收获也特别巨大。”何世良难以忘怀当年的情景。随后,他又在东莞粤晖园创作了大型砖雕《百蝠晖春》,继续打造着他的艺术世界。去年,在家门口沙湾古镇,他又创作了大型砖雕艺术影壁《古韵薪火·盛世腾芳》,完成了大型砖雕的“三部曲”。何世良的砖雕作品以精美细腻见长,刻人入木三分,画物栩栩如生,展现的场景大气恢弘、气势磅礴,整体的结构设计完善、构思巧妙。业内普遍认为,他创作大型砖雕作品的功力早已超越前人,但何世良总是谦虚的说,他只是在前辈们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创新与想法而已。
大型砖雕《吐艳和鸣壁》
大型砖雕艺术影壁《古韵薪火·盛世腾芳》
致力推动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带出100多个徒弟
何世良工作室位于沙湾街东村,二楼隐藏着一个展厅,房间不大,光线幽暗,这样一个毫不起眼的方寸之地,却收藏着不少砖雕、木雕、广府家具等艺术珍品,应极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这个工作室已与何世良相伴了20余年,不管事业有多壮大,它还是最初的样子,就像何世良不管名气有多大,始终谦逊低调、朴实无华。
2001年,何世良义无反顾地在自己的家乡创办了工艺美术工作室,当时他还可以选择创办家具厂,这样赚钱会更多。但他内心对雕刻艺术无比热爱,更希望能将这门手艺传承并发扬光大。“现在全国上下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我们传统手艺人更应该责无旁贷。”何世良语重心长地说道。
何世良算了算,从那时起到现在,他至少带出了100多个徒弟,“有的弟子跟了我20多年了,他们的手艺早就可以独当一面了。”弟子高平的砖雕作品《群英会》还获得过首届全国砖雕大赛传承金奖,让他十分欣喜。
如今,在何世良的努力下,何世良工作室获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单位”,他自己也成为了省级砖雕非遗传承人和“广东省民间文艺杰出传承人”。在何世良等一批非遗传承人的带动下,番禺区非遗名录不断增多,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有47项,包括国家级名录3项、省级名录10项、市级名录9项、区级名录25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51名,包括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7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4名、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9名。
何世良弟子进行木雕创作
对于传承,他认为这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参与,老手艺人负责传帮带,政府给予支持,学校积极参与,媒体多宣传,“希望能让年青人认识到,雕刻不仅仅是艺术追求,它还可以成为一项技能和职业,可以通过努力实现人生价值。”他表示,砖雕木雕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难学,只要肯用心,几个月就能掌握基本的雕刻技法,一两年就能熟练地创作出作品。“雕刻的技法易学,但是最重要的是审美,好的美感是出精品的源泉。现在的青少年不缺乏美感,关键是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认识。”
除了保护与传承,何世良认为,民间技艺其实也需要创新,“有创新才会有生命力,艺术作品更应该与时俱进,符合时代气息。”何世良说,闲暇时,他喜欢到国内外到处走一走、看一看。“每个地方都有它特有的地域文化和建筑特色,她们能绵延至今,一定有存在的价值。一些艺术精华都值得借鉴和吸收,多看多想就能触动自己的艺术灵感,优秀的艺术也能鞭策自己,激发自己更多的学习和创作激情。”
精雕细刻见工匠精神,10年来斩获多项国家级荣誉
“这个十年,对于我们文艺工作者而言,确实是非常好的十年,政府重视文化发展,出台很好的政策,整个社会对手艺人的认可也不断提升,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个人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这都有赖于政府和各界的支持。”谈到这些荣誉,何世良波澜不惊,没有沾沾自喜,反而略带羞涩,始终以“手艺人”自居。
何世良参加广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翻开何世良这十年来的成绩单,他不仅在艺术创作上精品迭出,在个人荣誉上也斩获不断。在艺术上,他创作的大型砖雕《六国大封相》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岭南佳果》获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深圳技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大型砖雕艺术影壁《古韵薪火·盛世腾芳》在沙湾古镇揭幕……在个人荣誉上,他当选全国第十一届文代会代表,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功勋工匠”、砖雕大国工匠、全国农村优秀人才、全国乡村青年文化名人、民间建筑(古建筑)正高级工程师、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砖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传统建筑建筑名匠、广东省中青年德艺双馨作家艺术家等一系列头衔和荣誉。
大型砖雕《六国大封相》
德艺不可分,立艺先立德。在众多荣誉中,他十分看重“广东省中青年德艺双馨作家艺术家”这个头衔。“以前这个荣誉很少会颁给民间手艺人,我能入选,说明我们这一行当越来越被重视,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他欣喜的是整个行业地位的提升。
通过传统艺术和现代审美的融合创新,让广府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2020年,何世良迎来了个人事业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事——“何世良艺术馆”在沙湾古镇正式开馆迎客,一个地方以个人命名的艺术馆十分少见,足见沙湾街对何世良艺术成就的肯定和重视。回顾过去十年,何世良直言“遇上了好时代,赶上了好政策”,他也总是把“感激”挂着嘴边,反复说,能有今日的成就,多亏了政府的支持以及全社会营造的发展氛围。“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省、市、区各级的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我们都能看到自上而下对文化发展的重视。而且各级政府都很给力,报告中制定的文化发展措施和目标都能很好地去执行了,件件有落实,真正能‘说到做到’,这让我们文艺界人士很欣慰。”
10月16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何世良全程关注,他认为党的二十大对文化发展的重视继续“加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文化”关键词有近30次,报告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报告还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党的二十大报告,让我十分振奋、欣喜和感动,真正给予了我们文化自信,让我们看到了前景和希望,对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何世良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基层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他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努力为番禺区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何世良创作的广府建筑作品
谈到未来,何世良表示将会把部分重心放在广作家具和岭南仿古建筑上,他坚信未来十年是传统建筑设计和建造的发展期,“如何把岭南建筑的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中去,在现代建筑中彰显广府文化的深厚底蕴”是他不断探索的事情,他将致力于把广府文化及广府建筑的根脉传承下去,做出既有传统文化精髓和特点,又方便当代人使用和审美的建筑,“一个城市的建筑应该是这个城市的第一名片,‘越地方,越世界’,希望我们的城市建筑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对于未来,他早已像构思砖雕作品一样,在脑海里绘出美好蓝图。
文:番禺融媒记者何洋
图:何世良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