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脉和灵魂,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的必由路径。地名文化承载着独特的本土文化意义,是一个城市的集体记忆。南海区民政局坚持把繁荣社区文化作为实施社区治理的铸魂工程,开展“地名文化进社区”导赏活动,持续激发社区文化活力,发挥文化引航基层治理作用,凝聚人心、淳化民风、教育引导作用,以优质文化赋能“创熟”工作,让文化软实力助推乡村振兴。
今年,在南海区民政局的统筹协调下,南海地名文化协会聚集本土青年、大学生以及有志之士,举办数场地名文化活动,组织实地考察、田野调查,开展专项调研和培训,向社会各界宣传推广南海地名文化。
近日,南海地名文化协会秘书长彭俊瑜作为导赏员,到里水镇河村导赏,参加者主要是河村及周边的学生居民。
导赏从里水创益中心出发,第一站来到了位于河村公园旁边的村史馆。村史馆介绍了河村的概况、历史名人及风俗,展示了村内的族谱等旧物。秘书长先抛出问题,引导大家思考社区、自然村和村小组的关系,再从地名变迁的视角讲解今日河村社区的组成,引发参赏者思考河村的起源和发展,加深对社区的认识。
穿过河村公园,导赏队伍来到一口古井前。古井常年封闭,揭开盖子后发现水位较高,水源充足。据当地老居民介绍,这口井的水位水量和附近的河流息息相关,旧时河村一代生活生产用水十分依赖这口井,村内亦有数口类似的井。受井影响,水井所在的巷子取名水巷。在介绍之余,俊瑜联系古井进行拓展,科普了珠三角形成的知识,将趣味的地理历史知识穿插其中。
穿过水巷,导赏队伍来到了吴氏世祠。吴氏世祠始建于明代,是官衙式祠堂,清代重修,为二进院落式布局。“一门四进士、四代六乡贤”,彰显吴氏的良好家风。
月池和吴氏世祠相隔一条马路,而根据珠三角地区的俗语“祠堂门口有池塘”,传统的祠堂的构成往往包括门前的池塘或河流,俊瑜引导大家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吴氏世祠和月池。
“看碑记”是吴氏世祠一行中的重头戏,碑记有助参赏者了解建筑修建的时间、地点、目的及相关人物。
最后一站来到了主帅庙。主帅庙在南海里水镇河村乡东面,始建年代不详,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及光绪乙已年(1905)重修,主帅庙又名康公庙,是珠江三角洲特有的神庙。今日主帅庙上挂有“河村文化室”的牌匾,内有硬山顶式风火墙,花岗石檐柱、檐缘盖琉璃瓦、檐板饰花草木雕等精美装饰。主帅庙所纪念的康公名保裔,民间传说康公为北宋战将,与契丹作战阵亡,其后人南迁珠江三角洲,托京官奏陈康公战绩,诏准立庙。
村人称为“大庙”,庙址重建前后没有改变,为现“大庙街1号”,彰显出庙包含的亲切的地域性感情。“大庙”这种称呼在珠江三角洲的村十分常见,代表这个庙是全村的庙,而不是私人或部分人的。从庙内的碑可看出,不仅村里各坊都有捐钱,而且有一些“会”也捐钱,估计因为河村是当时一个重要的交通节点。河村附近曾有富寿桥,据河村父老回忆富寿桥未拆前桥上有写着吴光龙奉旨修的碑,如今旧石栏成为和两边护栏的一部分,留作后人与曾经的交通要道建立起跨越古今的联系。
地名文化是一个地域鲜活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它反映了一个地域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特征,诠释了地域文化的内涵与实质。经过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对提升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下一步,我区继续以地名文化活动为切入点,深挖乡土文化体裁,加深群众对当地文化的了解,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助推“创熟”工作,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来源:南海区创熟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