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城平洲,位于南海东部。
于文,平洲素有“粤剧之乡”的美誉,著名的“乐群英粤剧培训班”培养出了一大批粤剧界重要人才,诞生了多位粤剧名伶。
于武,洪拳一代宗师林世荣,1861年出生于广东南海平洲,师从黄飞鸿二十余载。
全国更多人知晓平洲,则是源于“天下玉,平洲器”。
南海桂城,玉成平洲
谈及平洲的历史,平洲玉器小镇的“玉器老街”是难以缺席的部分。从上个世纪至今,平洲就燃起了玉器打磨加工的星星之火,来自云南、缅甸的商人纷纷涌入这个南海小城。
2003年前的平洲玉器街 图源南海大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玉石原料、技术、人才的大量涌入,催生了市民回忆中的玉器老街。
一块木板,一张雨棚,家庭式的作坊,构成了繁荣的玉器老街。在这里,珍贵的玉器被随意摆摊售卖,原石玉器贸易兴盛,“中国玉镯之乡”开始形成。
上世纪80年代的平洲玉器杂志广告,图源“我来自平洲”
时至今日,玉器老街还保留着当年的原貌,砍价售卖声不绝于耳。今年7月,玉器老街微改造升级工程结束,引入的新式摊位和规整修缮的道路,为这个拥有百年历史的街道注入新的活力。
图集带你逛佛山人的“淘宝街”!玉器老街完成微改造提升,颜值飙升→
平洲“圩日”,千年的街坊回忆
提起街坊童年时平洲最热闹的地方,逢一逢六的“圩日”,一定会被频频提起。在这条处处散发着历史情怀的老街穿行,如今还能依稀看到平洲昔日的繁华风貌。
平洲历史悠久的“猪栏桥”(油画/陈沛华)
而这个承载街坊老记忆的“圩日”,其实已有近1238年的历史。
太平路一带为“圩日”的集散地
平洲太平路一直延伸至江边,韵味十足,它早已没有光鲜亮丽的外表,却是平洲最早的城市印记。
林林总总的小店、斑驳纹理的外墙、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地道回味的小食店......便是平洲“圩日”市井气与人情味的独特魅力。
太平路仍保留70、80年代的建筑
“圩日”的来源很有历史。大概在公元780年的时候,平洲圩随着人口增加,地域从现今的平洲大圩群众街,向“太平街”、平东“大田基”路、东平河边扩展。
太平路“圩日”两边商铺林立
圩镇内形成了“水边、太平”等十三条街巷,街市演变为集市,民间更形成了逢五逢十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交易圩期,叫“圩日”。
如今的圩日仍有各种果蔬产品摆档
每逢“圩日”,太平街至东平河边的两旁,商铺林立,人来人往,打金铺、当铺、米铺、药材铺、农具铺、缸瓦铺、布铺和蚕丝店以及众多水产品和农副产品带动着街市的兴旺。
“圩日”街景一角
人来人往的“圩日”街市
“圩日”商品价格实惠
趁圩,后来已变成一种习惯。早上饮完茶,然后去逛圩市,再通过地下通道到新市场买菜回家,是不少街坊每日的既定行程。
10元一件衫、10元一对拖鞋,几毛钱一个福肉饼的物价仍让许多桂城市民记忆深刻。
太平路仍可见旧建筑痕迹
老店、建筑,百年平洲岁月留痕
由于东平河连接着珠江出口处,平洲有着水路交通方便以及船运量大的特点。四通八达的航道令平洲连接起南、番、顺、广州、佛山、港澳等地,成为当年商业繁华之镇。
当年的平洲建设大楼
20年前的平洲邮电大楼
平洲客运码头
80年代东平河一水之隔的平洲与三山 图源南海大观
上世纪80年代的平洲城区,这是平洲宾馆路段
上了年纪的人,可能还记得,在平洲“观音庙”水闸旁的东平河边,有一间“同益昌”碾米厂,解放前南、番、顺等县的粮商通过船只源源不断把稻谷运到这里加工,再把加工好的大米运到周边城镇的米商出售。
从东平河流入平洲公园附近的水道
可惜,因城市变迁等原因,部分老店已不复存在。但在旧圩太平路,仍有几间留存下来的老店铺。拥有百年历史的秀记钟表,为其中一家。
这家由平洲冼姓家族从清末开业至今的店铺,历经百年时光,中途虽搬迁多次,但仍然是平洲街坊心中的“老字号”。
秀记钟表店主日常修理“老古董”钟表
舌尖上的回忆,搅动童年的味道
旧圩的“美食店”,可追溯至清末民初创办的“如心饼铺”,其秘制出的平洲特产“福肉饼”,曾与佛山盲公饼、西樵大饼一样驰名省、港、澳地区。
曾经的平洲特产福肉饼
以前周边各地的群众来趁圩,一定会买几筒平洲福肉饼回家作手信,但现在福肉饼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2005年后已经难觅踪影。
“大口九”是不少80、90后的儿时记忆
“圩日”有各种特色产品摆摊
目前,旧圩人气鼎盛的“小食店”,莫过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才兴起的一种新型店铺。大家耳熟能详的德昌糖水、威记面馆、无名氏面档均属此类。
昔日的德昌食品店(糖水铺)人气很旺
威记面馆有不少忠实粉丝
时境变迁,白驹过隙,平洲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记忆渐渐被冲洗得模糊了,你是否回想起当年今日的旧事呢?
来源:佛山新闻网、珠江时报
编辑:佛山新闻网 王明晖、郑晓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