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立?谁人立?有何用? 茂名浮山岭下三石柱暗藏未解之谜

茂名网
+订阅

       浮山岭南,X634线霞洞晏公庙至下岭村段南侧三条自然村中有3条石柱,或立在田中,或藏身村中荔林间,其来历及用途,是个未解之谜,至今还没有答案。近日,记者多次到当地采访。  霞洞晏公庙对面的干渠边,在中坡田村的一块田中,略斜立着一条高约210厘米的石柱,周长约165厘米,上细下粗。七旬的田地主人崔叔告诉记者,他已经在此耕作数十年,以前曾有人来探测过此石柱埋在地下部分的长度,约有4米。崔叔说,在村中的传说中,这根石柱是一条“船篙”,是用来撑石船用的。

 

马踏华田村石柱

   村中一位老奶奶告诉记者,在石柱附近有一条“石船”。据村民指引,记者在石柱西北约50米的干渠堤下发现了传说中的“石船”。“石船”并不大,是一块长约140厘米、宽约70厘米、高约20厘米的一个石块。据了解,“石船”最初就是在石柱旁边的,后来才被人移到此处。“石船”两头微翘,整石雕凿而成。石船旁边种有一些瓜菜等,旁边拉来水管,现在看起来,更像一个放在田边的方便村民的“洗菜石”。一位阿姨说,她到此村已40多年,这块“石船”就一直在此。  从石柱的高大与此“船”大小看,比例明显不搭配,“船”显得太小了。但村中流传的石船石篙之说,还是深入了该村人心中,至于流传了多久,他们不知道。  记者沿着X634线往东走约一公里多,在经过军屯小学门前时,与记者同行的崔老师说,在学校对面的蛤乸垌中原有一条石柱,她小时候就常到那里玩。记者放眼望去,一大片田垌中已不见石踪。  在石顶村边,一条高高石柱耸立。记者观察,石柱边立有一块县级文物标志铭牌,石柱边可看出曾作修整。据记者测量,此柱比中坡田村那条更高大,地上部分有420厘米、周长266厘米。据村民介绍,地下部分还有约4米。  离此柱东去约1公里的鹿田坡村一小荔林中,也有一条石柱,状似船帆,上细下粗,正面微弯,背面平直,高310厘米、底部周长244厘米,素面无纹。

2000年,这些石柱已公布为电白县文物保护单位。

  村民告诉记者,该村原来有两条石柱,其中一条约在上世纪80年代末被移去铺村中水井头用。现存的这一条当时差点也被村民砸碎用于建河陂,幸好当时村中有人出面阻止,才免于被砸碎的下场。记者看到石柱上还有些当年被砸过的痕迹。  记者在采访时,崔老师给记者看了她同事崔先生发来的短信,说他所在下岭村原有两条,后来被炸掉。  记者继续往下中村探访。在村小学门口,一位八旬大爷说,以前该村有一条石柱,立于村边一口池塘中,旁边原是竹林,后来因村子发展,有人家建房就毁了。  在下岭村,七旬崔叔说,他年轻时在X634线沿线见过不少立着的石柱。当年他骑自行车到望夫镇干活,发现往沙琅、望夫方向都有此种石柱,每隔一公里多就有一条。在该村小商店门前,几位打牌的老人家看到记者拍摄的照片后,多人说以前听村中老一辈说是远古时“国界”用。有一老人家说是“原生”神石,但马上遭到其他人的驳斥。  记者沿着公路往望夫方向去,一路探访多名村边闲坐的当地老人,他们皆说没见过此类石柱。  记者来到马踏镇华田村,发现在村道边立有一条粗大的石柱。此柱与霞洞境内的石柱比短了不少,地上部分高度不到2米。村民说,地下部分还有几十厘米。关于这条石柱的传说,村中人人说这仅是“风水石”。在旧社会此石立于原村中东头,新中国成立后,因原村易遭水浸,就于上世纪70年代整村搬到较高位置的现村址,并作了村庄规划,房屋布置横竖成行。据村民介绍,旧村恢复成田,此石在村民多年耕作后,基础不固倒了,在近年修路时才将其移至路边竖立。  经过多村的采访,记者综合有关石柱的信息发现,石柱在霞洞境内距浮山岭脚约一公里,呈弧形排列,每条石柱高度不一,地上部分从2米多至4米多不等,下大上小,纵向三面为平面,一面呈弧形,每隔1至1.5公里竖一条。从村民提供的信息看,在上世纪80年代前共有9条,记者现可见到的有3条。  有人说这些石柱约建造于南朝至唐朝间,与冼夫人文化有关,大多数村民说年代无法考究。除神话传说的“石篙石船”外,村民一般认为是远古时的“国界”,是汉人和俚人的分界线。在文化人士中则有冼夫人时期建造用于运兵时缚船用之说。  据记者了解,早在2000年,这些石柱已公布为电白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介绍,两年前,曾有上级文物部门专家来考察过。  至今,这些石柱何时所立,有何用途,还是一个谜。  文/茂名晚报记者李光耀  图/茂名晚报记者张富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