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技校类职业院校毕业生规模超百万人,这些技校生大都会直接流入用人市场。和往年一样,毕业后成为“蓝领工人”的技校生,依然是用人市场上紧俏的存在,相比起受到更广泛关注的大学生群体,这类技校生似乎并不存在就业难题。
相反,中国不少年轻的技工,正在世界级的舞台上崭露头角。
世界技能大赛是目前最高层级的世界性职业技能赛事,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图源受访者
10月11号,中国代表团的3名选手到了日本京都,21岁的陈智勇是中国代表团的选手之一,他将参加在15号开始举办的世界技能大赛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比赛。
比起奥运会、世锦赛等赛事,很多人可能对世界技能大赛了解不多——这项比赛是目前最高层级的世界性职业技能赛事,也是全球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职业技能竞赛,每两年举办一届,其竞技水平代表了各领域职业技能发展的世界先进水平,因此也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
世界技能大赛比赛项目分为六大类,包括砌砖、家具制造、石雕、木工、细木工、园林设计、服装设计与加工、平面设计、花卉栽培技术、数控铣削、车削、金属加工、美容、护理、烹饪、面点制作、飞机维修、车身维修、汽车喷漆等,一共46个项目。
今年,世界技能组织在15个国家分散举办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作为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替代活动。来自广东省技师学院的陈智勇参加的正是世界职业技能大赛在日本京都分赛场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比赛。
在这个可再生能源项目比赛中,陈智勇需要按照规定在4天17个小时内完成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调试、电网保护系统配置、光伏和风电系统故障检修、风电系统运维、建筑系统能源分析、光伏电站设计、风电场设计等任务。
能代表国家出战是陈智勇(图最右)一直以来的梦想。|图源受访者
今年21岁的陈智勇,就读于广东省技师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21岁,是大部分高职学生毕业时的年纪。陈智勇从2020年就开始为世界技能大赛做准备,能代表国家出战是一直以来的梦想。
然而,他参加的可再生能源项目作为第46届世锦赛新增项目,没有任何竞赛经验可以借鉴,竞赛技术文件没有权威解读,竞赛设备前期也不明确,这让陈智勇等选手和教练们在竞赛训练中困难重重。
陈智勇说:“教练团队和我一起钻研,摸着石头过河,各项难题逐个攻破,层层搭建起了系统知识结构,逐步提升赛场技能。比赛既考验综合技能,对应变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也很高。比赛现场竞争非常激烈,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与此同时,在德国赛区,周楚杰已经身在德国莱昂贝格数控铣项目的赛场上专注地进行比赛,与他同场竞技的还有来自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
周楚杰参加的这场数控铣项目的比赛,考察的是选手对零件的工艺安排和尺寸精度的控制。选手需要通过电脑软件编程加工刀路,再操作数控机床,利用数控铣刀切削铝合金和45号钢,同时要根据图纸要求控制工件尺寸精度,公差范围不能超过0.02~0.03毫米。
周楚杰说:“一根头发丝的直径大概是0.1毫米,比赛要求的零件误差不能超过0.02毫米,可想而知这个难度有多高。不但需要选手对工艺进行精准编程,同时也要精准把握材料切削量和测量尺寸。”
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大部分竞赛项目对参赛选手的年龄限制为22岁,制造团队挑战赛、机电一体化、信息网络布线和飞机维修四个有工作经验要求的综合性项目,选手年龄限制为25岁。
今年,中国代表团参赛选手共36名,参加其中34个项目的比赛。这些参赛选手全部来自我国职业院校,平均年龄22岁,最大的24岁,最小的20岁。
就读于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的周楚杰今年23岁,为了世界职业技能比赛,他准备了将近四年的时间。
2020年12月,周楚杰在全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荣获数控铣项目金牌,获得了国家队的入场券。国家队一共有12人,最终会在12人中比赛选出一个人代表中国代表团参赛,每一个人都很强,竞争非常激烈。
在2021年的一整年时间里,周楚杰几乎每天都在进行训练,全年无休。
对周楚杰而言,这个项目是脑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根据工艺不同,有的工艺完整加工零件下来要五个小时,难度大的时候甚至不止五个小时。而训练时用的装备都是“铁疙瘩”,都是很重的刀柄或者虎钳,光是一把虎钳的重量就有60多公斤。
图为周楚杰在世界技能大赛比赛现场。|图源受访者
周楚杰说:“平时训练时间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中间只有一个小时的吃饭时间。我一般都是早上八点做到下午一点多,错过了吃饭的时间。这个项目在体力上消耗很大,中途是不能停下来的。”
为了获得比赛资格,光是国家队五进一的考核,周楚杰就考了18场,基本上一周考一场,持续考了半年的时间。最终专家组会从18场比赛结果中选出发挥最稳定的选手,而周楚杰正是那个最佳人选。
在德国莱昂贝格6天的比赛时间里,周楚杰稳定发挥,顺利完成赛程,最终不负众望,斩获金牌。就此,在德国赛区,中国代表团在数控铣、数控车和增材制造项目上收获2金1银。
这个项目是脑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图源受访者
周楚杰说:“这不但是一场速度、精度和脑力的较量,还是体力的较量。”
世界技能组织总部设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有53个国家和地区成员。之所以这个比赛在中国知名度还不高,是因为直到2010年10月,中国才正式加入世界技能组织。中国队从2011年开始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截至今年共参与了六届。今年,我国在多个项目中实现金牌“零的突破”。
钟世雄是中国队在世界技能大赛上早期突破“零金牌”项目的功臣之一。
钟世雄1994年3月出生于广东省饶平县,中考成绩不理想,后来就想还是学门手艺好,就报读了技工院校,初中毕业后进入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学习数控专业。刚开始不知道读技工院校还能有这么好的前途,只想学一门技术在手,可以谋生就行。谁想到曾经的贪玩少年在世界技能大赛的道路上不断成长,走出了自己的花路。
2013年,钟世雄刚入选竞赛班的时候,学校才开始参加这个世界技能大赛,前辈不多,经验也不足。经过大半年的训练,钟世雄从竞赛班脱颖而出。
2014年7月,学院派钟世雄赴洛阳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参加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制造团队挑战赛”项目全国选拔赛。这个项目的全国选拔赛分3个专业方向选拔,其中“综合制造”方向主要考核的是选手普车、普铣的加工水平,还有电装技能。在这个比赛上,钟世雄获得综合制造方向的第一名,最终入围国家集训队。
2015年8月,钟世雄和林春泷、玉海龙组成的团队代表国家到巴西圣保罗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在世界技能大赛的赛场上,经过四天的努力拼搏,获得了“制造团队挑战赛”项目金牌。
回校后,他看到学校围墙边挂着一条亮眼的横幅,写着“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金牌零的突破”——这是中国队参赛以来的第一块金牌。
获得世界冠军后,钟世雄的人生也发生了改变。除了能够留校任教,被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聘为高级技师,并享受副教授待遇,他还利用世界技能大赛所获得的各项奖金,在老家盖了一幢三层的小楼,改善了全家人的生活。
钟世雄说:“读书是一条出路,技能也是一条出路,每个人都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图源受访者
如今钟世雄早已对车床的每个部件都烂熟于心,一台几千斤的车床和各式规格车刀都是他每天面对的器材。而他依然在一线带领项目组,为下一个目标不断冲刺着。面对自己00后的学生们,钟世雄认为,需要慢慢培养他们对学习技能的兴趣。钟世雄说:“读书是一条出路,技能也是一条出路,每个人都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
职业教育过去被认为是一条越走越窄的路。
多数家长仍认为选择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的孩子多数是由于考不上名牌大学而被迫做出的选择。中国高级技工现状是人才缺口已高达2000多万,技校却无人问津。
实际上,技工的就业率远比大学生要高。周楚杰所操作的五轴数控加工铣床,与我国制造业的生产密切相关,和生产环境贴得很近。历年来,如数控机床等工种,高级技工毕业后的就业率基本维持99%的水平。
周楚杰说:“大家可能对技工职业的误解太深了,有很严重的刻板印象,技工没什么奋斗目标这些想法是不可取的。每个职业都有存在的价值,希望我自己的夺冠能够让更多人了解数控行业,带动更多年轻人学习这门技术,从而提升行业的技能水平。”
陈智勇在2019年高考后,放弃了录取的专科院校,来到广东省学习技术。这个决定,让他从一个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渣”,变成世界冠军。|图源受访者
当技工不一定是脏活、累活,近些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很多00后也愿意到技工院校去学习,从事相关职业。根据《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2022)》,在广州,2020年选择升入高职院校的中职生比例大概是56.6%,比2019年增加了22.9%。这与国家从2019年开始的高职扩招100万政策有关,这一升学率从2019年开始,连续攀升。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技工院校2492所,在校生426.7万人;2021年度全国技工院校共招生167.2万人,毕业生108.7万人,就业率为97.2%。今年,全国技工院校计划招生140万人以上。
陈智勇就是在2019年高考完后,放弃了已经录取的专科院校,来到广东省技师学院学习一门技术的。陈智勇说:“从小我就喜欢动手操作,机电一体化这个专业学的东西很多,例如电路设计、机械设计,像企业里面的一些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等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内容。”这个决定,也让他从一个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渣”,“一不小心”拿了个世界冠军。
新一代95后、00后,像陈智勇、周楚杰这样的新工匠,能够走进制造企业、走进车间,用世赛标准引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
陈智勇说:“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以自己的行动启示身边的人,让同学们明白技能成才也是一条‘阳光大道’,让他们领悟行行出状元是硬道理!让更多的青年人结合自身实际,在技能学习中找到自信和人生方向。”
如今已经成为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世界技能大赛竞赛班教练的钟世雄说:“现在国家对技工教育非常重视,要培养一个高级技工,尤其是竞赛级的技工,技校投入的资金和时间都很大。好的职业教育是走适合自己的成才路。不光是人们对于技校的刻板印象应该改变,对于00后年轻人不能吃苦的刻板印象也应该改变了。”
作者丨郑依妮;排版 | 李润筠;运营 | 李靖越;监制丨罗屿
广东共青团× 新周刊 新生活方式研究院(neweeklylifestyle)联合出品
编辑: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