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出彩、线上成景、全面开花!佛冈水头:用好党建绣花针,绣好乡村锦绣图

南方+ 记者

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佛冈县水头镇逐步构建起“点上出彩、线上成景、全面开花”的乡村振兴发展格局,通过用好用实组织、产业、生态、文化和人才五根“针”,打造“水绣江源”党建品牌,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绣”出了一幅幅壮丽的乡村振兴“水头锦绣图”。

以组织为“针”

绣出乡村振兴壮丽图

明确“一个方向”,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通过“菜单式+点单式”教学服务,实现对700多名农村党员培训全覆盖,凝聚起强大合力。

建强“两支队伍”,通过开展农村党员分类管理和“评星定级”,“两支队伍”人数扩充到169人,在急难险重时刻挺身而出,擦亮党员先锋底色。

织密“三级网格”,通过党员入网进格,为网格注入“红色力量”,构建了34个“党支部+党员+村民”的党群服务网络,将村民急事难事在网格中“一网打尽”。

水头镇“两支队伍”帮助群众将汛期受灾物品进行转移。通讯员供图

水头镇“两支队伍”帮助群众将汛期受灾物品进行转移。通讯员供图

打造“1+11+X”个红色矩阵。筑牢1个红色堡垒,投资300万元建设镇级党群服务中心。用活11个红色阵地,投入340万元进行统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持续构建“10分钟党群服务圈”,实行大门常开、场所常用、活动常办“三常”机制,以优质党群服务凝聚民心。打造X个“红色地标”,通过打造中共天西乡革命遗址纪念馆、王田邹华衍旧居等红色教育基地,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以产业为“针”

绣出乡村振兴富民图

在省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水头镇立足区位优势,明确“一带二路三产业四平台”发展思路,投入超26亿元,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发展“七项机制”,促进城乡互补,精心谋划28个重点项目,助力农民稳定增收。

水头镇农光旅一体化项目,切实做到“上能发电,下能种植”。通讯员供图

水头镇农光旅一体化项目,切实做到“上能发电,下能种植”。通讯员供图

水头镇圩镇鸟瞰图。通讯员供图

水头镇圩镇鸟瞰图。通讯员供图

水头镇断桥花堤滨水公园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为群众休憩提供好去处。通讯员供图

水头镇断桥花堤滨水公园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为群众休憩提供好去处。通讯员供图

——发展农光旅项目,保卫“天空蓝”。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探索“农业+光伏发电+旅游”有机结合,做到“上能发电,下能种植”,投资约10亿元建设20万千瓦农光旅综合体项目,农户预计每年增收6000元以上。

水头镇5个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探索建设魔芋特色产业园实现强村富民的“新路径”。通讯员供图

水头镇5个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探索建设魔芋特色产业园实现强村富民的“新路径”。通讯员供图

——打造魔芋特色产业园,构建“产业绿”。魔芋全产业链目前投入4.9亿元,在铜溪、桂元等6个村共建立1800亩魔芋种植基地,预计年产量720万斤,将带动从事魔芋产业农户达1000户,预计每亩可为农民增收约6000元。通过打造“一镇一业”,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模式,今年成功申报4个省扶持壮大村集体资金项目。

——发展医养产业,温暖“夕阳红”。投入2.9亿元建设康养中心,以“医养结合”的方式吸引珠三角养老需求人群,预计年营收额可达2亿元。

——鼓励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激活“活力橙”。在王田等5个村开展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试点,安排300万元作为贷款贴息,不仅解决群众入股的资金难题,也盘活了撂荒土地,蹚出了强村富民新路子。

以生态为“针”

绣出乡村振兴美丽图

南亩村开展“3+3”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试点工作,考核小组对村民房前屋后卫生进行评分。通讯员供图

南亩村开展“3+3”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试点工作,考核小组对村民房前屋后卫生进行评分。通讯员供图

今年,水头镇率先在南亩村开展“3+3”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试点工作,通过发挥“党员模范+小组长监督+群众参与”协同作用,激发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主动性,实现“党建红”和“环境绿”的深度融合。

“点”上出彩,“线”上开花。水头镇通过开展“四小园”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工作,落实管护责任党员,守住一方佳景,将2280处微景观串成美丽乡村“风景线”。

在“面”上,佛冈县绿道网(水头镇段)建设完成,连接南北两岸7.6公里,串联三大主题公园,打造“骑走跑坐可享、山水花石可赏”的城市滨水空间,成为潖江之源的亮丽名片。如今,水头镇断桥花堤滨水公园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为群众休憩提供好去处。

在“体”上,水头镇启动村级环卫一体化项目,实现127个自然村环卫保洁机械化、常态化运作。通过圩镇改造、管网提升、“江源水韵”示范带等项目,助推全域环境大提升。

以文化为“针”

绣出乡村振兴祥和图

水头镇以文化阵地为振兴“护航”,建成镇综合文化站并投入使用。按照“九有”标准完成全镇所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阵地建设,坚持每周至少开展1场文明实践活动。

以文化活动为振兴“铸魂”,在5个村(社区)试点开展“星级文明户”“最美水头人”评选活动,推动村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率先在新联村开设“四点半课堂”试点,由乡村振兴青年志愿者团队担任辅导老师,用爱和陪伴为留守儿童打造“第二课堂”。

以文明乡风为振兴“添彩”,开展“三留守”社会工作示范项目,通过建立“邻里友爱互助站”,充分发挥民政、村委会和社会组织三方力量,探索“三留守”人员自助服务体系,弘扬和谐乡风。

以人才为“针”

绣出乡村振兴活力图

广泛“选”,建强“头雁”领航。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59名村干部队伍。同时,组织镇村干部分8批次外出学习乡村振兴先进经验。通过召开创建先行示范镇党员干部集训班,邀请省乡村振兴领域专家参与授课,增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

水头镇组织本地大学生开展“群雁助飞”实地观摩活动。通讯员供图

水头镇组织本地大学生开展“群雁助飞”实地观摩活动。通讯员供图

精心“育”,助力“雏雁”成长。今年7月水头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建成挂牌,吸纳本土人才45人,通过开展“群雁助飞”“归雁返乡”等主题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返乡就业、建设家乡。

大胆“用”,吸引“归雁”回巢。党员带头开展“雁归计划”,通过电话调查、入户走访等方式,乡村振兴人才库内建档583人,吸引32名大学生返乡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下一步,水头镇将以“党建强治理、帮扶兴产业”为发展思路,紧紧围绕“水绣江源”党建品牌,用好五根“针”,用心、用情绣出一幅幅美丽壮阔的乡村振兴“水头锦绣图”。

【记者】贺欢

【通讯员】潘银燕

编辑 余燕欢
校对 蓝淑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