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广州日报 王景峰
秋风送爽,枫叶簌簌作响。适逢英德硫铁矿建矿七十周年前夜,当我再次来到英德,徘徊在峭壁耸崎的观音岩下、踟躇在高峻突兀的五琅嶂前,面对坑口嘴和工村,耳旁重又响起那交错着普通话、客家话和的英德硫铁矿特有“乡音”,眼前熟悉且陌生的场景和上世纪五十年代英德硫铁矿建矿初期的印记交替叠现,既有“旧时门巷已荡然,无复先时景样”的恍若隔世,又有往事如昨、故人笑声依旧之叹,昔日的一幕幕仿佛又一次浮现眼前……
1953年,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刚刚实施,一批南下广东支援矿山建设的北京和东北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就举家来到荒僻贫瘠的英德,他们是英德硫铁矿最早的创业者。大本营分别设在北江畔的坑口嘴和深山谷的樟坑。前者是生活区,在观音岩下小河边,主体是两幢仓库般的大平房宿舍、一排车库和两间草房组成的食堂;此外还有一辆代步的小吉普车、一艘供职工往返英德县城使用的蓝色小火轮,没任务时小火轮就停泊在坑口嘴河弯处。后者是矿区,矿山办公室设在樟坑露天矿靠山一侧,是由一排竹木结构的平房组成,平房一边建在山上,另一边悬空,由木桩支撑着——从平房往下一看,整个露天矿尽收眼底。
露天矿采出的矿石用卡车运至坑口嘴卸下,由当地农民——许多是头戴“笠麻”的赤脚妇女,用竹簸箕一担担肩挑至江边码头,再装船转运至粤汉铁路。最初的运矿车辆五花八门,有韶关运输公司的棚车,有战争年代留下的“十轮卡”,还有大“道奇”……直到1954年后,一批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口的新型自动装卸卡车逐渐取代了上述“老破旧”车辆。
那时,由于帝国主义“卡脖子”,国内严重缺乏能源,就连首都北京还满街跑着“大鼓包”煤气公交车时,国家却将极其宝贵的新型进口自动装卸卡车和燃油分配给英德硫铁矿使用,可以想象国家当时对英德硫铁矿的重视程度。
1956年,为了进一步扩展运输线,一条樟坑直通冬瓜铺的矿山专用小铁路建成了。矿山运输线从此不再走公路——水路,改由小铁路将矿石运至冬瓜铺经架空索道过北江,再由粤汉铁路冬瓜铺站装车外运。
1953年的英德硫铁矿有两个食堂,一个设在坑口嘴生活区,这是个南方口味的食堂,每餐必不可缺的是钵头蒸鯇鱼,味美又清淡;另一个设在樟坑矿区,北方口味,时不时包顿饺子……1954年工村建成后,设立大食堂,南北口味俱全,工村最宏伟壮观的建筑——大礼堂就是当年的饭厅,礼堂靠北的几间房是厨房,每当开饭前饭厅的小黑板上都公布菜单:红烧肉3角,红烧鱼2角5,酱肉3角,奇怪的是油炸花生米竟然也卖3角。食堂的炊事员好手艺,居然还能自制汽水。除了大食堂,西边还有个小食堂,小锅炒菜,现切现炒。为方便职工,矿上统一订制了搪瓷饭盒,这饭盒设计得美观又实用,白色圆形,盒体装饭,盒盖倒放可以盛菜,饭盒上标有“国营英德硫铁矿”七个字——建矿初期硫铁矿没有挂牌,这饭盒倒成了招牌……硫铁矿直属中央轻工业部,从建矿起就叫“国营英德硫铁矿”,直到划归地方后,才改名“广东省英德硫铁矿” 。
那会儿的英德,坑口嘴没电灯,横石塘没电灯,就连英德火车站也没电灯,可硫铁矿工村不但有电灯,有灯光球场,还有进口汽车、进口小火车,有游泳池、俱乐部、幼儿园,有“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办公楼,有黄墙面红屋顶的苏式干部宿舍,建有花瓶柱栏杆和拱形门楼的职工医院,还有一间很可能是整个英德唯一的小西餐馆——建矿初期矿上需要各类人才,一些东南亚归国华侨来到硫铁矿工作,可能是考虑到他们的生活习惯,西餐馆才为此修建的吧 ……
入夜的工村灯火闪烁,宛如巍巍群山环抱之中的一颗夜明珠;当1956年华南歌舞团来工村慰问演出、女声小合唱“坐在教室里笑和谈天……”的天籁之音响彻云霄时,想必连天上的星星也要为之驻足聆听吧……
岁月匆匆,七十年转瞬即逝。
如果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英德硫铁矿好比如日中天,那五十年代的硫铁矿就是八、九点钟的初升旭日。时光长河冲刷不掉创业者们的奋斗足迹,他们的故事在一代又一代的矿山人中间传诵,让我们记住这些平凡的创业者,正是他们,默默无言地托起了英德硫铁矿来日的璀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