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脸琵鹭、国家“三有”保护动物白骨顶鸡相继现身佛山。
动物们在水中嬉戏、捕食鱼类的画面引得各方关注:这些对水质要求极高的保护动物频频光临佛山,佛山市境内的水生野生保护动物情况如何?
近年来,为进一步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佛山加大区域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力度,规范养殖监管,推进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佛山市境内登记在册的有水生野生动物79种,其中鱼类2种、两栖类1种、爬行类70种、珊瑚6种。
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下称《名录》)中,属国家一级的有鼋和红珊瑚2种,二级保护动物则包括黄缘闭壳龟、黄喉拟水龟等。
眼下正值广东省第三十二届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记者采访多家动物保护基地负责人,了解佛山水生野生保护动物现状。
少见的水生野生动物
在佛山市顺德区长鹿旅游休博园内,200多个品种3000多只动物,经理王磊几乎每天都要与它们见上一面:动物们吃得好不好、睡得好不好、有没有生病?这些都要看过才放心。
这其中,不乏亚洲象、白犀牛、大食蚁兽等珍稀动物。而在这些动物品种里,水生野生动物只占大约10%,包括海龟、海狮、水獭、娃娃鱼等,其余几乎全部是陆生野生动物。
“‘非保’‘三有’的水生野生动物稍微多一些,真正的野生保护动物不多。”王磊直言。
水生野生动物稀少,并非只是佛山一家之痛,在全国都是一个普遍现象。
去年,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出炉,其中294种和8类水生野生动物由渔业部门管理。
由于生存环境隐蔽,人类对水生野生动物的了解、认知甚少。
例如今年宣布灭绝的长江白鲟,由于数量稀少,人们难以了解其生活习性,甚至不能肯定这是不是一种进行江海洄游的鱼类;“水中大熊猫”鼋,白天隐于水中,夜间才在浅滩处觅食,人们难得一见。
加之水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一些水生野生动物在不知不觉间数量急剧下降,成为濒危物种,有的甚至走向灭绝。
因各方因素,水生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恶化。资料图片
“水生野生动物一般靠救助获得,野生的很少能被发现。”王磊举例,园里的海龟是山东某海洋馆改建,没地方养护才转移过来;娃娃鱼则是省农业农村厅救助后放在园内进行保护饲养。
王磊所在的长鹿旅游休博园拥有一批水生野生动物的养殖人才,掌握了40多种养殖技术。目前,园内养护的最为珍稀的水生野生动物是绿海龟、海狮。
乔师傅在佛山市禅城区金龙动物园做了20多年动物饲养和管理工作,他几乎没怎么见过水生野生动物。
在金龙动物园,逛一圈下来可以看到金刚鹦鹉、羊驼、东北虎、猕猴等动物,而水生动物只有少量的龟和鳄鱼。
“2年前我协助本地渔政部门救助过一头中华白海豚,其他时候很少见到。水生野生动物和陆生不一样,要及时救护、及时放生。”乔师傅仍能回忆起,当时那只中华白海豚因身体器官老化、声呐系统出现问题所以误入内江,随后被送往珠海救护。
乔师傅曾协助救助误入佛山的中华白海豚。戴嘉信 摄
怎么保护?
为保护水生动物种质资源、维护水生态系统健康,开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势在必行。
2020年以来,为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全国各地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去年,国家调整并公布了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上榜的水生野生动物数量大幅增加,这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佛山则通过规范管理水生野生动物利用审批、增殖放流、常态监管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等加大对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
想要合法养殖、经营利用水生野生动物,必须要跨过一道道门槛。仅在今年1-11月,佛山就发放了《水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证》309份、《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证》218份。目前,佛山全市有效《水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证》4348份、《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证》2571份。
去年7月,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信息管理系统正式运行,逐步实现对水生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动态监管、合法可追溯及信息共享,当人工繁育的水生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佩戴上“身份证”,通过标识上的二维码就可以实现追溯管理。
增殖放流是恢复野生生物种群的方法之一,佛山已经连续40年在珠江水域实施,累计投放各类鱼种、鱼苗近6亿尾。今年,佛山已开展5场增殖放流活动,共计放流663万尾鱼类。
为了常态监管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必不可少。
查验饲养档案、物种繁育情况,一旦有问题便立即处理;走私、非法捕捞一经发现立即查出……强有力的保护,才能给动物们一个安心的家。
“全民保护很重要,我们要多普及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和法律法规,提高社会公众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佛山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鼋的故事
怎样才能强化水生野生动物的科普救护工作?佛山建立起了水生野生动物的救护机制。
目前,佛山有2家省级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科普基地,除了金龙动物园,佛山市高明区万绿源生态种养殖有限公司(下称“万绿源”)也是其中一家。
万绿源的负责人仇全波在佛山龟鳖养殖界小有名气,他与家中四只“大甲鱼”的故事轰动一时,多次登上电视。
37年前,四只“大甲鱼”意外来到仇全波家,慢慢长到了近1米长、80多斤,成为了家里的“老住户”。
意识到这几只“甲鱼”与池塘里的龟鳖形态不一样后,仇全波寻来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的专家,经认定,“大甲鱼”竟是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鼋。
仇全波与鼋。受访者供图
《中国水产》今年5月发表的文章中称,野生鼋鲜有发现,目前仅人工条件下保有亲本13只、子一代900多只。为恢复和重建鼋野生种群,2020年9月26日,农业农村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在高明区开展了首次鼋野化适应性保护活动,野放了20只3冬龄~4冬龄幼鼋。
鼋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每年5-7月产卵,如今正在冬眠期。“以前我尝试了许多方法,但是鼋的繁育效果始终不好。”仇全波说。
这些年,仇全波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大鼋人工繁育科研攻关。在和珠江水产研究所为核心的鼋保育科研团队合作探索2年后,他们终于在国内率先突破了幼鼋喂食的难题,基地里幼鼋成活率可达90%以上。
“现在我们基地大大小小的鼋大约有800只,国内的鼋大部分都在这。”仇全波语气里透着自豪,成熟的技术是做好动物保护的基础条件。
等到鼋具备野外生存能力后,仇全波等人会将其放归野外。
去年,农业农村部授予万绿源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农业农村部佛山鼋人工繁育基地”。今年5月,珠江水产研究所现场鉴定,确定去年野化放流入水库的2只野化幼鼋历经20个月已适应野化环境生长,鼋野化适应性保护效果显著。
四只“大甲鱼”的意外“留宿”,让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成为了仇全波终身的事业。除了鼋,万绿源还有其他水生野生动物,包括金钱龟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等近10个品种。
缺钱
看着这些动物,仇全波偶尔也会发愁。
基地里的“家人”已经有800多只,数量还将不断增多,“房子”似乎不够住了。
“我们的基地只有40亩左右,如果日后要发展科普展示功能,可能要扩展到300亩。”而扩展基地,需要资金。
为助力鼋救护工作,各级渔业主管部门积极筹措鼋保育所需资金,将鼋拯救保护所需的资金和保护项目列入财政预算和项目渠道。近3年,各级财政已累计支持高明区800万元。
然而,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依靠各级政府的资金无法完全满足日益增长的开支。
人工成本、技术研发、食物、日常维护、接待参观等……鼋的体型远超普通龟鳖,数量多了,每年的费用也跟着涨。
王磊所在的长鹿旅游休博园,每年在动物场馆建设和动物饲养方面投入大概在2500万以上。
“人工打造的生存环境需要不断调整,养殖与救护设备也要及时更新。很多水生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活动范围大、习性也不同,增加了保护管理和统一措施的难度。”王磊说,检测水质、动物医疗健康、调整适应动物“野生胃”的食物……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课题。
成本摆在这里,但长鹿旅游休博园除了动物展区,还包括各类游乐设施、研学场所,盈利能力并非仇全波所在基地可比。
仇全波直言,正计划建一个科普基地,引入社会资金助力动物保护工作。
充分保护、合理利用
“针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基础性研究工作相对滞后的实际,除国家加大投入力度外,吸引民间资金投入水生野生保护动物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不失为拯救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有效办法。”佛山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应在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对珍稀水生野生动物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表面看,水生野生保护动物进入经营利用环节对保护产生了破坏,实际上,经济发展与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并不背道而驰。
民间资金的投入使驯养繁殖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资源保有量大幅上升的喜人局面,“国宝”大熊猫和大鲵(娃娃鱼)就是一个很好例子。
去年,《湖泊科学》刊登了一篇出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论文,该文提出一个概念——主动保护,即通过人类干预主动介入其物种的延续,将其纳入人类经济社会的大链条中,让其在人工可控的环境中维持物种延续,即通过半自然驯养、人工保种、人工驯养、人工繁育等迁地保护和人工养殖等养殖利用,保障其种群维持甚至大规模生长。
“已经进入《人工繁育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的物种,随着进入人类经济社会大链条,人工养殖已通过生产、消费和投资的正反馈循环推动其种群规模快速扩大,完全不用担心物种存续问题,比如大鲵、胭脂鱼、大珠母贝……”该文与上述观点不谋而合。
佛山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水生野生动物得到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再合理地开发利用,既能让投资者获得回报,又能让部分资金以保护经费等方式回流到资源养护渠道,实现保护利用双赢。至少,能在数量上使物种不再濒临灭绝,同时大规模繁育将降低市场价格,非法偷猎、倒卖行为也会减少。
【南方日报记者】王蓓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