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土镇,盘活闲置耕地有了新路子!今年来,罗有村因地制宜打造“稻虾共作”示范基地,通过“两季稻,两季虾”的方式,实现一亩多收、粮渔共赢。
在白土镇的伟铭“稻虾共作”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里,只见水稻穗粒饱满金黄,透过阳光,隐隐可见憨态可掬的罗氏沼虾游弋在田里寻觅着杂草、虫卵等“美食”,为水稻生长减少虫害。一幅“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的和谐绿色生态美景呈现在人们眼前。
据了解,这样“稻虾共作”的种养模式,能为土地提供充足肥力。让种出来的稻谷无化肥、无农药,实现两者共生共养。而且,在这样的种养模式下,一年还可以养两造虾、种两造稻,虾年亩产达300斤,水稻年亩产达800斤。
高要区伟铭养殖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陈伟杰告诉记者,稻虾养殖模式下生长的罗氏沼虾色泽通透、肉质爽口,而且整体收益上比单纯种植水稻要高得多。
在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稻虾共作”新模式下养殖的罗氏沼虾塘头收购价格也十分可观,出产的有机稻米,身价也是直线攀升,一斤售价可达10元,真正实现了效益提升。
稻虾共作
“稻虾共作”,不仅解决了村里土地复耕的问题,还通过土地流转、带动村民就业等方式拓宽了村集体经济和群众增收渠道。今年,罗有村集体收入增加20多万元,从收入不足5万元的薄弱村跃升为前进村。
广东省乡村振兴佛山市驻白土镇帮扶工作队罗有村第一书记陈嘉豪告诉记者,目前罗有村已成功集约盘活了225亩闲置土地,每年将为罗有村带来超18万元的收益,村集体经济得到了较好发展。
罗有村地处低洼,在开展“稻虾共作”前,不少耕地因排水不畅而被荒废。为了有效盘活土地资源,解决村集体收入低下的问题,佛山市驻白土镇帮扶工作队多次深入田间地头调研,组织农户外出学习其他城市“稻虾共生”模式的先进发展理念、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增加了本地村民发展稻田虾的信心。
高要区伟铭养殖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陈伟杰表示:“当初,帮扶工作队从梅州引进稻虾养殖技术到罗有村,还提供了30万元的帮扶资金,有效解决了罗有村225亩的土地复垦问题,有效提升了种养条件。试验田收益较好的话,我们合作社将会继续扩大经营范围,把二期185亩的土地按照新模式进行种养,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进来,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如今,白土镇罗有村的“稻虾共作”项目即将迎来丰收。水稻品质不断提高,水土环境持续恢复,生态友好、绿色循环、产业融合的农业发展模式正逐步形成,成为了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陈嘉豪说:“目前,我们将大力打造‘稻虾米’、罗氏沼虾农产品品牌,充分利用品牌优势拓宽销售渠道。试种养效果好的话,我们还计划在白土镇集约盘活更多闲置土地,全面推广‘稻虾共作’项目。”
高要区融媒体中心记者:若琳 志滔 嘉扬
编辑:陈彦成
二审:李一双
三审:王雄伟
终审:王业民
高要区融媒体中心新媒体部制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