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以结肠息肉和直肠息肉最为多见。
为什么会长肠息肉?
不同类型肠息肉危险程度有什么区别?
1
大肠息肉的类型
大肠息肉按照病理分型可分为肿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非腺瘤性息肉),其中非腺瘤性息肉又包含了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样息肉,一般危险程度不高。腺瘤性息肉则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率可达40%,一经发现需及时治疗。
2
大肠息肉的症状
大多数肠息肉没有明显临床表现,部分人群可出现腹痛、腹泻、便秘以及大便习惯改变等情况,当息肉长大容易与大便摩擦,产生便血,如出现以上症状,均要警惕胃肠道肿瘤发生的可能。
3
内镜下治疗
常规肠镜检查中发现的微小息肉、小息肉通过切除可有效阻断其癌变进程,小于5mm的息肉切除的主要方式有活检钳息肉钳夹术和氩离子凝固术,圈套器息肉勒除术适用于6-9mm的小息肉,大于10mm的息肉常用的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而对于大于20mm的巨大息肉则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4
肠息肉中医治疗
肠息肉归于中医“肠瘤”“肠蕈”范畴,其发病主要与痰湿、瘀毒相关,饮食不节、外感湿邪,导致脾胃损伤,水液运化失常,水湿内停,时间久了则形成痰和瘀,当痰、瘀在肠道内蕴结日久便会形成毒和瘤。
中医健脾祛湿、化瘀,可有效消退炎症性息肉,而对于腺瘤性息肉,中医药的优势则体现在切除术后防复发方面,通过辨证论治,纠正偏颇体质,降低肠息肉复发率。
5
肠息肉防复发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腺瘤性息肉四年复发率达60%左右,除了息肉在相同位置复发外,与结肠镜较高几率的漏诊也有密切关系,肠道特殊的生理结构、肠道清洁度、检查时肠管的痉挛以及退镜时间等原因,极易造成息肉漏诊,因此,术后定期复查具有重要意义。
135编辑器
医生名片
罗仕娟
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脾胃病科
副主任医师 医学硕士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理事会 理事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专家学组成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脾胃治未病与中医外治法专家委员会 委员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道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 委员
广东省保健协会脾胃健康分会 委员
荣获第七届“羊城好医生”称号
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消化系统疾病及内科疾病,擅长消化内镜诊治技术如消化道早癌诊治、消化道肿瘤粘膜切除术、粘膜下肿瘤挖除术及消化道早癌粘膜下剥离术等。
通讯员:孔抒帆
【奇妙的中医】简介
《奇妙的中医》系39健康网与广东省中医院联袂打造的一档高品质中医视音频栏目,这里有精彩绝伦的医案、有神奇精妙的本草、也有简单实用的养生药膳,多位中医大师亲临坐镇,妙语连珠,趣解5000年的“中医奇妙之处“。
(本栏目由广东省中医院与39健康网共同制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