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山论“建” 文“艺”载道
湖海洗我胸襟,河山飘我影踪。闻名遐迩的西樵山既是远古时代“采石场”,也是“理想国”和“乌托邦”,更是“桃花源”和“香格里拉”。岭南文化将江河湖涌、草木沟壑、风物历史烩在一起,使人诗意地栖居在南海大地上。
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开幕现场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崇高美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历史的赓续。
西樵者,天下之西樵,非岭南之西樵也。明清时期,以湛若水、康有为为代表的文人学子研学西樵山,在历史长河倾听民族心灵的脉搏跳动,用实际行动书写家国情怀。
这种文化情怀的传承从未停顿,如今的西樵人,以文化人、以文聚人。在这片最古老也是最开放的热土,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擦亮“新西樵·最岭南”产城品牌和文旅品牌。
以文润城、以文兴城,这座最传统,也是最活跃的岭南城市,正揭开“岭南文脉 生生南海”的文化发展帷幕,展现“三湖碧水、七十芙蓉”的独特韵味,文“艺”载道为建设现代化活力新南海持续贡献西樵软实力。
勇担使命,城产融合拓展文旅格局
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致使农村人地疏离,原围绕传统农业而建构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被改变,乡土文化在与城市现代文化的碰撞中日渐式微,乡村的衰落成为显性态势。
然而,西樵山始终屹立浪潮之巅,在时代文化舞台上占据不可或缺的一席。各路英雄你方唱罢我登场,锦龙盛会敲响了实业兴邦,望潮而奔的先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重塑着城乡融合发展的格局。千年历史积淀非但没有成为桎梏发展的枷锁,反而成就了破旧立新,锐意进取的底气和自信。
“樵湖十八曲”水上观光游船
“在经历拼经济、拼城建后,拼文化将成为新一轮城市竞争的主战场。”在南海文化发展大会上,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指出,要通过“塑形”“通脉”“强肌”“醒神”“铸魂”等系列“组合拳”,把南海打造成为“最岭南”的人文之城、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水上南海”计划发布
凭借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西樵扛起了人与自然、历史共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使命和担当!
“文翰樵山最岭南西樵既有深厚的‘最岭南’文化底蕴,也具备扎实的‘最岭南’文旅底子。”西樵镇党委书记李毅佳表示,作为佛山十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之一,佛山西樵岭南文旅产业集聚区树立“国家文化公园先行探索区”的深广远景,将通过一系列举措打造“岭南水乡国际文旅度假胜地”和“大湾区文旅产业新高地”,以大文旅促进城产人文高质量融合,预计到2030年旅游综合收入达百亿元。
身为南海“三带三区”文化格局的落子点,西樵将以水为脉将全域文旅资源串珠成链,将环樵山水乡活力区,打造南海文旅产业发展的极核。根据规划,西樵镇将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与西樵山文化论坛、狮武岭南年度活动确立为三大活动平台,以文润城、以文兴城,激发文化产业创新活力。
身为南海“三带三区”文化格局的落子点,西樵将以水为脉将全域文旅资源串珠成链
市、区资源的倾斜,重磅活动纷至沓来,使“文翰樵山”声名远扬,进一步推动市场主体的合作热情不断升温,不断厚积文旅产业资源优势,形成城产人文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在下一轮现代化发展进程抢抓机遇。
西樵提炼出“新西樵·最岭南”产城品牌和文旅品牌,成立广东西樵山文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加强资源整合开发利用,摆脱传统的农业观光型旅游,走上文化型、复合型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之路,使乡村旅游发展中实现空间上的突破和文化上的传承,塑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品牌,从而带动区域的整体发展。
内能怀土息民,外能卷舒风云,西樵正迎来新一轮文化大繁荣,从地缘和文化上的“门将”,转变为南海区“传承岭南文化、打造文化强区”的前锋,助力佛山争当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
千百年过去了,这座气象万千的南粤名山风流依旧,点滴沉淀下弥足珍贵的文化基因,是佛山的幸运,也是中国的幸运。
薪火相传,民族精魂焕醒文化自觉
“南海衣冠推望族,西樵灵秀萃吾门。”西樵山下,听音湖边,朝霞醉映的樵山瀑影里,启智开笔的祠堂烟火中是冠绝岭南,文人骚客的历史倒影。西樵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村3条,每一条村均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传统。
岭南的魂脉在乡村,以乡土、乡景、乡情、乡音、乡邻、乡德等共同构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就蕴涵于乡土文化之中。基层治理中要想凝聚乡村向心力,厚植乡村德治的根基,便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引航。
西樵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佛山日报记者刘浩斌摄
咚!咚!咚!龙舟的鼓点唤起群众乡土情感和文化认同,内化为价值引领和文化自觉。今年端午节,西樵山天湖公园“群龙戏水”和“赛龙夺锦”精彩轮番上演,水中“锦龙”劈波斩浪,激起层层水花,岸边人潮如涌呐喊声震天,众多市民前来捧场观赛,再现42年前狂欢热闹的“半山扒龙船”盛景!
再现42年前狂欢热闹的“半山扒龙船”盛景
西樵通过深挖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实行“一古村一机构一规划”模式,打造古村特色品牌。如松塘村翰林文化节传承松塘村翰林文化学风,弘扬尊师重教;组建松塘村“红领巾”导赏员队伍,童声讲活红色基因。百西办好六祖诞活动,传承800余年历史底蕴。简村每年一度举办北帝诞活动,延续700多年特色民俗。
古村活化和历史遗迹的保育是彰显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和感染力的有效措施。西樵通过古村硬件提升和精神保育,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掀起全民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热潮。
“祠堂是族魂,是一个家族的象征,修缮祠堂是每个族人的事。”松塘季房修缮小组成员区耀华说出了众多族人的心声。上金瓯松塘村凝聚乡贤资源力量,带动村民自发筹款,重修孔圣庙、建翰林门、立功名台,多维度打造古村活化升级的“松塘模式”。
上金瓯松塘村凝聚乡贤资源力量,带动村民自发筹款,重修孔圣庙、建翰林门、立功名台,多维度打造古村活化升级的“松塘模式”
趁着国庆假期,松塘季房修缮小组邀请18名热心乡贤和村民参观季房六世祖祠发起募捐。两个小时,一餐饭便筹53万。今年8月,区维瀚后人同意区维瀚故居修缮后在原权属不变的情况下,出租用于与故居历史文化相关的展陈及公益活动使用。
在党建引领下,基层党员干部对村民和村民在历史文化保护意识层面的教育、呼唤,对市场资本进驻历史文化载体的鼓励、合作,更好地凝聚了政府、市场、社会三方的保护力量,使历史文化保护事务成为一种市民身份认同的责任、政府注重地方发展的责任、企业回馈社会的责任,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超越产权人的话题,上升为纳税人共同的话题。
文物修缮的高度自觉不仅是西樵乡贤桑梓情深、反哺故园的体现,更是南海人崇文尚学、善治善为的写照。活化古祠堂、民俗、红色故事等历史文化资源,使本土传统文化资源得到进一步挖掘、保护和创新性传承,也使乡村德治提供乡村善治的内生动力。小小祠堂或能成为撬动发展大势的关键锁钥。
涵养气质,文化艺术引领基层治理
南海作为一个历经千年、生生不息的生命体,城就是“骨骼”,产就是“肉体”,人就是“血液”,文就是“灵魂”。艺术节是人对诗意生活的集体追求。在“走出都市、回归乡村”的愿景中构建起自然生态、策展人、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之间的新型关系,不失为对当下“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力回应。
11月19-20日,南海大地艺术节开幕后迎来首个周末。西樵镇各景点和大地艺术节各艺术区域共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大地艺术节真正的价值在于对老百姓的感化和提升,这也是我们当今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要整合凝聚和提升的一股力量。”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也明确表达如此期许。
南海大地艺术节八大展区
“从网上看到大地艺术节的消息信息,特意来打卡。”来自广州的赵云与家人自驾前往艺术点儒溪村,徜徉在古色古香的田园风光中,看着艺术品啧啧称奇。村民余泳霞带着儿子,走进由艺术家向阳创造的老房子,听着禅钟放松了心情,欣赏家门口的艺术盛宴。
妈妈带两个儿子来看艺术作品《进化中的尘埃》,而作品所处的房屋正是该妈妈的婆婆旧时的祖屋/摄影:李均良
村民梁旺玉特意带上儿子一起当志愿者,热情地指引着游客,参与见证这一艺术盛宴。西樵以南海大地艺术节落户西樵为契机,持续引入各方力量参与乡村治理,志愿者与艺术家共同创作艺术品,共建美丽乡村。
西樵镇各村居积极发动巾帼志愿者力量,助力南海大地艺术节
“我相信,艺术可以让我们的村庄更美、生活更美,南海更美!”西樵镇儒溪村党委书记陈旺弟表示艺术项目的落点,不但改善利用了一些老旧的建筑空间、丰富了村民聚会的场所、带动了村里的商业,还巧妙地引导人们走进村落的深处,展现出乡村生活最真实最火热的一面。
市民游客打卡艺术点《人人都是赢家》/摄影:李均良
在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关注各种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能为村民建立一个丰富多彩的精神家园。开展群众性文体品牌活动是文体赋能,激发基层活力的有效途径。
大地艺术节展品《海洋漫步》/佛山日报记者刘浩斌摄
真正实现以文化人,唤醒文化自信、促进乡村共建共治共享,需要提升村居向心力,以强大凝聚力赋能乡村发展新活力。
西樵镇加强培训,为村居的文体干部、文艺爱好者送上内容丰富的文艺公益培训课程。目前西樵全镇有文化类协会团体10个、会员达1200多人,体育类团体有12个,团体会员4000多人。
西樵成功构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基层群众文化建设队伍,充分凸显出乡村文艺人才的价值健全合理的工作队伍、组织和人员结构,也能使基层政府积累更多基层群众文化队伍建设和发展的经验。
政府部门成为构建中小企业和基层群众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的重要枢纽,走出了一条“政府搭台、社会参与、群众唱戏”的群众文化活动新路。
儒溪村暑期男子篮球赛至今已经举办到第十四届,每年夏天,儒溪村都有两个月是全民打篮球的儒溪村更是以篮球激发村民团结奋进
“岭南文艺轻骑兵”进村居,传承发展粤剧、南狮、烧番塔等民俗,使篮球、足球、龙舟、曲艺、象棋、舞蹈等文体活动走深走实,“黄飞鸿杯”狮王争霸赛、南海百舟竞渡龙舟邀请赛、CCTV贺岁杯狮王争霸赛节目录制等品牌赛事早已名声在外。
今年以来,西樵进一步整合文旅生态资源,创新举办冬日营地、夏日渔乐盛市、“盛夏光年”湖畔听音营地等新潮文旅项目,飞鸿馆、观心小镇、樵山文化中心以及正加快推进的古村民宿和西岸片区,西樵的文旅载体日益完善。
丰富多元的业态联动,为西樵文旅市场带来持续的人气,使百姓生活旅游化、村庄景观化,乡村变舞台、村民变演员、百姓变服务员、田园变市集、特产变文创,让文化内涵得以诠释和传承。乡村旅游发展惠及村民,让村民在旅游发展中获得收益。
2022年,西樵从空间再造、产业重塑、生态宜居、有为政府四大维度提出“新西樵”产城品牌,从吃、住、游、玩、购、文、武、夜、乡愁九大方面提出“最岭南”文旅品牌,激发西樵文旅新活力,丰富西樵文旅内涵,以缔造近悦远来的美好生活,让城市更具竞争力和辨识度。
在波澜壮阔的华章中,在建设美好生活在西樵的路上,从不乏如微风般和煦的情感暖流,来唤起我们美好的回忆;还有那江山如画的意境,让人油然而生对家国的热爱。由文化中生发出来的美,其社会价值,自然会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提振民族精神、陶冶人的情操。
正如历史学家许倬云所言:比人更长久的是政治,比政治更长久的是经济,比经济更长久的是社会,比社会更长久的是文化,比文化更长久的是自然。
我们不妨化用一句海明威的名言来表白西樵: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到过西樵,那么以后不管你去哪里去,它都会跟着你一生一世。
来源:佛山日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