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大学生小唐在2年前因距骨动脉瘤样骨囊肿接受手术治疗,后又出现足踝疼痛,影响行走,检查显示距骨塌陷坏死、踝关节面受损。近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创伤骨科与足踝外科主任宋卫东教授团队为小唐进行3D打印全距骨置换术,通过个性化定制距骨假体,精准置换坏死距骨,成功保留了踝关节活动功能。
距骨坏死殃及踝关节
小唐是一名在校大学生。2年多前因“右踝关节疼痛,肿胀伴跛行”在当地医院进行CT和MR等相关检查,诊断为“距骨动脉瘤样骨囊肿”,并接受了“距骨病损刮除+骨水泥填充术”。
术后,小唐症状有所缓解,但慢慢地,他又感觉到右踝关节不适,走路约200米后就疼痛不已,需要停下休息才能继续行走,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
经当地医院检查显示,小唐距骨塌陷坏死,踝关节面受损,当地医生建议他接受踝关节融合术。然而,若距骨坏死面积巨大,开展踝关节融合需取大量自体髂骨植骨,而且还会失去踝关节活动功能,小唐对此很是焦虑。
术前检查可见距骨处骨水泥填充影,距骨塌陷坏死,踝关节面严重受损。 受访者供图
经多方打听,小唐得知踝关节置换可保留关节功能,遂慕名来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创伤骨科与足踝外科求医。
足踝关节功能要求高
接诊的宋卫东教授在详细了解其病史,结合体格检查及影像学资料,认为小唐的病情并不适合踝关节置换。一是距骨坏死面积巨大,并无足够的骨量支撑植入的假体;二是他本人不接受关节融合手术。
考虑到小唐的实际情况,宋卫东教授提出,为他量身定制一个距骨,代替原来塌陷坏死的距骨,如此便可最大程度地保留踝关节活动功能。这正是宋卫东教授团队正在进行的一项临床研究课题。
“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定制符合要求的假体并非不可能。”宋卫东教授介绍,目前国际上因创伤、肿瘤或炎症等疾病导致的距骨大面积坏死或破坏缺失的相关研究很少,仅限病例报道。3D打印技术在脊柱髋膝关节的应用时有报道,但由于足踝部的特殊性,很多前期实验都失败了。主要难点在于如何克服足踝皮肤肌腱等软组织覆盖少、负重大,以及满足足踝功能要求高的需求。
基于国内首例第四代踝关节假体(Infinity假体)置换术的成功经验,宋卫东决定为小唐开展3D打印全距骨假体置换术。
3D打印距骨假体部分示意图。 受访者供图
3D打印全距骨置换
为保障手术成功,宋卫东教授团队在已申请的医工融合临床研究项目的基础上,联合影像学及工程技术团队,经多次生物力学试验和模拟手术,最终确定了最佳的距骨假体及手术程序。
宋卫东教授团队此前多次在模型上进行相关模拟手术。 受访者供图
在与小唐进行充分术前沟通后,宋卫东教授团队成功为其开展了坏死距骨及骨水泥取出、3D打印距骨假体植入术。术后,经多次复查,小唐踝关节肿胀疼痛消失,植入假体位置正确牢固,术后顺利康复出院。他表示,“我现在严格按照要求随访复查,感觉效果非常好!”
宋卫东教授表示,对于复杂的足踝部疾病,建议寻找专业的足踝专科医生就诊。即便是严重的足踝创伤或肿瘤导致的疾患,经正规的诊治后大都能保存较好的外形与功能。随着精准医疗技术的发展,足踝外科技术如踝关节置换或距骨假体置换等带来了很好的疗效,可以给予患者更好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记者】江玲
【通讯员】刘文琴 黄睿 曾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