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文艺“顶流”集结,松山湖科学城奏响“科技+文化”发展新乐章

南方+ 记者

用科技为文化插上翅膀,让文化鼎力科技创新。

近日,中国文联、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联合主办的“时代风尚”——学雷锋中国文艺志愿者致敬大国重器活动走进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科技与文化碰撞出夺目光彩,带给观众强烈的审美愉悦同时,也为“科技+文化”插上了“携手向未来”的灵动翅膀。

探讨科学与文化的关系,是人类恒久的主题。1996年,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在演讲中说:“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小标二

建园21年来,松山湖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实现从郊荒之地到国家级高新区,再到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发展 “三级跳”。

迈上新征程,松山湖城市科技、人文、艺术、生态深度融合,涵养培育包容开放的城市精神,正推动松山湖科学城加速成为海内外人才的理想科学家园,让这座年轻的科学城闪耀于世界的舞台。

科技为文化创作提供“源泉”

松山湖“智造”频频亮相国家级舞台

探寻“超级显微镜”散裂中子源等国之重器,在松山湖科学城感受无人船、力控雕刻等科技创新成果......11月20日,中国文联、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聚焦大国重器,策划推出的“时代风尚”——中国文艺志愿者致敬大国重器特别节目联动中央、省、市、县四级千余家媒体同步直播,走进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的录制内容在特别节目中呈现,松山湖科技创新元素在直播中频繁亮相。

小标二

群星荟萃,致敬大国重器,湖畔对话,碰撞科技与人文。此次“时代风尚”特别节目录制的两个主场地都在松山湖科学城,松山湖何以成为群星闪耀之地?

就在今年10月7日,中国散裂中子源打靶束流功率达到了140kW,比设计指标提升了40%,其中关键设备高梯度磁合金加载腔突破了卡脖子关键技术,是中国散裂中子源完全自主研制。

科技筑基,创新铸魂。近年来,松山湖科学城紧扣国家赋予的定位目标,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大装置、大平台正加速集聚,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落地,剑指国际一流科学城的科创新城城市名片全面打响。

在“时代风尚”歌曲节目《男儿当自强》中,来自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8位科研科技工作者与文艺志愿者联袂演出,共同描绘科技与文艺融合的美妙场景。

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加速器技术部副主任刘华昌在现场表达了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和期待。“我们将继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肩负起国家和历史赋予我们科技创新的重任。”

小标二

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科技赋能。

琵琶声乐悠然响起,机器人轻缓灵活运作,视频画面四颗鸡蛋的蛋壳被分别刻下平、湖、秋、月四个字……器乐表演节目 《平湖秋月》,在广东天机智能系统有限公司机器人的力控雕刻“绝技”展示中,缓缓拉开了帷幕。

“时代风尚”舞台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碰撞绽放,正是松山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踏浪前行的生动注脚,更进一步彰显了松山湖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发展追求。

精准识别语音、快速双钩描帖、与表演者共舞……就在去年年底,CCTV-3《国家宝藏·展演季》播出表演作品“《万岁通天帖》创意舞蹈•再摹”,松山湖企业——东莞市李群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李群自动化”)派出的两款机器人,携手央视主持人李思思,以创新、展演的形式重现了《万岁通天帖》。

文化的魅力从来不曾因时间流逝而衰减,它只是需要一种新的方式跟年轻人见面。通过李群自动化“机器工匠”的应用,不仅实现语音的精准识别,还能与表演者互动,以优美的姿态进行舞蹈,让整个节目呈现出传统与现代融合、人与技术共处的境界。

“原来冰冷的机器人,也会有它柔情的一面,也会有文化的一面。”李群自动化CEO石金博表示,不久将来,或许李群自动化会拓展出新的业务种类,把工业场景上的高端技术应用到文化类场景中,做出更多的新尝试。

从“黑科技”产品碰撞传统文化,以全新的形式登上舞台,到探索借助散裂中子源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平台,开展文物鉴定、维修、保存等技术研究工作……如今,放眼松山湖,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的例子已比比皆是。

科技和文化已成为助力松山湖发展的两翼,在城市的一砖一瓦中触手可及。

文化为科学创造灵感空间

“科技+文化+自然”特色氛围加速营造

闲逛松山湖望野博物馆,来一场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参加“潮流东莞·火柴盒”松山湖城市艺术Time音乐会,感受城市的青春与活力;漫步松山湖松湖烟雨,看湖边白鹭徘徊、山峰环抱,满眼皆绿……

“科学”之外,这是松山湖理想科学家园的另一面。

小标二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在推动创新能级不断跃升进程中,创新的突破,往往需要文化艺术作为灵感激发想象,为科技创新提供文化“正能量”。

“做科研需要全身心投入,需要足够的恒心、耐心。在松山湖的日子里,我慢慢体会到了做科研的乐趣,离我心中提高光电转化率的目标又近了一大步”。

作为青年大学生,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凝聚态物理专业在读博士生潘祚坚来到松山湖已有一年半时间。

目前,潘祚坚所在团队主要以第三代半导体Micro-LED显示应用研发为研究方向。科研工作之余,潘祚坚也经常散步在松山湖公园、绿道中,置身于在山水交融的人文环境之中,让他可以在紧凑的科学研究之余可以随时放松身心,汲取创新的灵感。

“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唯有达成一种动态平衡,才能推动城市发展迈向更远更高处。

小标二

近年来,在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同时,松山湖始终坚持打造“科技+文化+自然+健康”的特色生活方式,持续打造宜居宜业宜研的理想科学家园环境,持续为松山湖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能和文化支撑。

“松山湖对人才很重视,除了在工作上给予我们帮助,更在生活方面提供很多便利。”2017年,徐菊萍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粒子与原子核物理专业博士毕业后,来到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工作,一待就是五年。老家在安徽马鞍山的她,最终和爱人一起选择在东莞松山湖安家。

近年来,松山湖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开设羽毛球、篮球联赛,书法、陶艺、绘画等兴趣班,进一步丰富了人才及其家属的文化体育生活,提升了人才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每到周末,徐菊萍经常会来到松山湖畔,拿起画笔练习水彩。“画画可以让人变得安静,很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徐菊萍笑着说,自己画过松山湖的晚霞,未来还想把多物理谱仪也画进画里。

除了画画,徐菊萍还会带着孩子去逛商场,或是到松湖烟雨露营。“这几年这里的城市配套发展得特别迅速,科研之外有很多可以娱乐游玩的地方,配套设施也非常全。” 徐菊萍说,松山湖是一个“尊重人才、非常适合做科研”的地方,“能够在松山湖工作和安家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希望未来能够为大科学装置贡献自己的能量”。

小标二

大科学装置、大科研平台与大自然交汇,先进技术与人文艺术交融……如今在松山湖,科学不只有理性,更兼具浪漫,科学不光务实,也充满想象,让松山湖科学城有更大的底气肩负起家国情怀和引领未来的使命与担当。

“人文就应该与科技接轨,让科技闪耀人文之光,让科技与人文双翼齐飞,才能共创人类美好未来。”广东华中科技大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周晓晓表示,她对松山湖“科技+人文”的高质量发展充满了期待。

为理想生活家园立新柱

软硬结合创新塑造城市文化艺术

“时代风尚”刚刚走进大国重器,在大洋彼岸,又一松山湖“科技+文化”的盛会已然火热。

近日,SO 2022 松山湖科技精英网球赛硅谷赛区比赛在美国旧金山硅谷湾区拉开帷幕。来自于苹果、谷歌、微软、麻省理工、清华大学等12个公司和校友科技精英队,共191名参赛队员,齐聚东湾的弗利蒙网球中心展开了两天的网球文化交流活动。

准备充分的麻省理工队最终捧得SO 2022钻石组冠军。队长Alex在赛后表示,往年部分MIT的校友会在感恩节前返回湾区,今年因为比赛提前而未能参加。他们通过硅谷站比赛了解到松山湖,也希望以后有机会一起前往访问松山湖。

小球推动大科技。经过数年来的用心打造与经营,科技精英网球赛已经成为松山湖一项重要的体育文化品牌活动,通过网球运动这一世界性语言,成功搭建起松山湖与世界各地优秀人才交流往来的桥梁,成为松山湖高品质文化供给中的一抹亮色。

小标二

“如今,围绕‘科技+网球’,松山湖将打造全球华人科技精英网球平台,促进网球运动和科技创新经验交流,精准对接全球科技精英、技术与项目,匹配国内优质资源,促成科创项目在国内落地。”松山湖网球协会会长李庆堂表示。

于科技制造浪潮之上,驱驰生态人文长风。近年来,松山湖在创新元素加速汇聚的同时,着力打造城市文化空间,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一批文化设施建设持续加快,一系列高质量文化艺术活动陆续开展,重新定义了一座科学城的人文厚度、颜值高度。

据统计,松山湖每年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超100场,包括科技艺术节、湖畔音乐节、公园音乐会、艺术展等高品质文化艺术展览和高雅艺术表演。其中,“松湖大讲堂”“创业分享会”“湖畔音乐会”、文艺沙龙、艺术展览等活动,逐步形成“松湖live”品牌。

松山湖望野博物馆是近年来推进园区文化建设的另一代表。走进松山湖望野博物馆,战国陶器、宋元白瓷、红绿彩瓷等蔚为大观,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与历史的深远厚重感扑面而来。

小标二

目前,松山湖望野博物馆拥有各类馆藏文物500余件套,以“历史+人文+欣赏+学习”的服务定位和“面向社会、服务大众、专业服务、研究探索”的梯次发展目标,自2019年10月开始试运营以来,望野博物馆到馆观众10万多人,成为园区文化和城市形象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

“我们建设松山湖望野博物馆的目的和初衷,就是更好的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建设,用最好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文物展览,来为市民观众服务,为松山湖的传统文化传播建设,尽些许微力。”望野博物馆馆长阎焰说。

松山湖诗意栖居的理想家园建设,必然还有赖于精巧的城市布局规划。

迈上新征程,眼下,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全面推进,城市正在大开发、大建设中呈现日新月异的变化,人文、艺术、科技等众多元素在现代化城区里相融交汇,城市文化建设项目呈现多点开花,纷纷迎来新进展。

就在今年8月,松山湖松月文化广场项目正式奠基,该项目涵盖展演中心、开放式商业街区、科技办公、生态居住、滨水公园等组成内容,将打造成为“科技+商业+文化服务”一体的综合体、适应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优质企业交流平台与生活互动平台,并计划在2024年建成。

科技体验馆、博物馆、演剧院、群艺馆、青少年宫……在距离松月文化广场数公里外的松山湖中心区,另一批科技、文化、艺术、展览、商业商务、体育中心等大型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已开始布局,未来将打造一个科技、生活、艺术功能融合的城市中心区。目前,兼具文化及商业功能的松山湖文化艺术街区前期准备工作正有序推进。

小标二

在不久的将来,各类人才来到松山湖,都将可以找到适合自身所需的高品质文化场所,选择所喜欢的文化活动,与亲朋好友共度美好的闲暇时光。

“科技+文化”双轮驱动下,一幅与科技相融、与文化相辅、与时代同频的高质量发展画卷,已在松山湖科学城徐徐展开。

【策划】黄少宏

【撰文】郑国豪 张莎

【大学生记者】史钰晗 孙梦徽 张弛 陈宇丽

小标二

编辑 冯文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