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畴沃野丰收忙,稻浪阵阵白鹭飞。眼下,正是惠州市秋收冬种的关键时期。记者从惠州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全市秋粮收获已接近尾声,秋收粮食面积达82.89万亩,预计本月底可完成全市水稻收割任务,丰收在望。与此同时,惠州市正有序推进冬种工作,力争今年冬种面积达91万亩,其中粮食面积23.38万亩,比去年同比增加5%以上。
秋收谷满仓
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在惠州博罗县石湾镇的丝苗米种植基地,连片的水稻已经成熟。一台台收割机在田间轰鸣,一株株稻穗被卷入机仓。机器吐出秸秆,留下金灿灿的稻粒。农户忙着装袋、转运新粮,一派丰收景象。
“一环不松,一招不落,全力抓好粮食生产。”惠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惠州市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压实粮食安全责任,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水稻种植大户奖补、撂荒耕地复耕补贴等惠农政策,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确保完成全年粮食生产任务,面积和总产量只增不减。
自2019年起,惠州市粮食播种面积实现连续3年增长。截至今年9月,全市完成撂荒耕地复耕面积4.39万亩,完成年度计划的123%,农业农村经济持续保持向好趋势。
丝苗米是极具岭南特色的优质稻米,立足这一传统优势特色产业,惠州市已创建惠城区、博罗县、龙门县三大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围绕水稻育种、生产、加工、仓储、流通等环节,找准产业链条中的关键、薄弱环节,集中着力补短板,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近年来,惠州市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机装备结构持续优化,预期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9.47%,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4.51%。
今年,博罗县创建2000亩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大力推广南晶香占、十九香、美香占2号、野香优莉丝等优质高产水稻品种,大力推行“统一种植品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作业”的“五统一”模式,实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配套,在秸秆培肥、深翻还田、从开始种植到适时收获等环节实现全程机械化和社会化服务全覆盖。
立足粮食生产需要,市县(区)成立农业科技专家组下乡服务全市农业生产,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主导品种推介、技术指导服务,帮助农企、农民解决生产中的技术疑难问题,提早落实防灾减灾措施,确保粮食稳产丰收。
冬种新“薯”光
激活粮食供给潜能
冬闲田不闲。在惠东县丰收的田野上,农民在收成后的水稻田上种植马铃薯。这里气候条件优越,日照时间长,土壤肥沃疏松,非常适宜马铃薯生长。
据介绍,惠东马铃薯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过数十年的探索,铁涌镇、稔山镇、平海镇逐渐发展成为惠东冬种马铃薯主要产区,惠东马铃薯整体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并形成了一年三熟的“稻-稻-薯”轮作种植模式。一年三造的种植模式不仅高产高效,还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大大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近年来,惠东冬种马铃薯产业发展带动了运输、电商等多种业态。2021年,惠东冬季播种马铃薯大约13万亩,平均亩产约6000斤,总产量近40万吨。每年播种、采收时期,种植大户还会聘请村民帮忙,拉动了农村人口就业,“小土豆”变身“致富薯”。
今年4月,惠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在稔山范和村升级“薯-薯-稻”栽培技术,试验结果令人振奋。据惠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曾海泉介绍,在农业技术指导下,农户按照“冬种马铃薯—甘薯—晚稻”三熟水旱轮作高效栽培,每年三造农作物衔接更顺畅,产出效益更高,可让农户每亩增收2000元以上。而随着惠东县马铃薯产业园建设渐入佳境,惠东马铃薯转型升级之路也将越走越宽广。
为保障粮食安全,进一步挖掘水稻附加值和扩大种植面积,惠城区农技推广部门也在积极探索新的水稻种植模式。
在汝湖镇的惠州市源茵生态园,稻鱼、稻虾共生模式得到示范推广。通过稻田养鱼(虾),发挥稻鱼(虾)互利共生优势,可以增加鱼(虾)的产量和亩产收益,稻田养鱼(虾)产业化经营可使稻鱼(虾)产品达到质的提高和量的增长,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另一种鱼塘种稻模式,又分为深水稻、浮床稻和常规稻几个类型,惠城区在马安镇探索试验鱼塘种植水稻,既增加了水稻种植面积,对稳粮增粮有重要贡献,也有可观的生态效益。
发展多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保证粮食稳产的同时,为农户提供增收新途径,实现了一水多用、一田多收,充分激活粮食供给潜能,让中国饭碗多装“中国粮”。
【记者】林晓岚
【图片】惠州市农业农村局
【来源】南方农村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