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韶关凭什么?

南方+ 记者

11月19日上午,在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南昌年会开幕式上,韶关市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成为粤北片区唯一一个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地级市。

韶关仁化县丹霞山。 谢锦树 摄

韶关仁化县丹霞山。 谢锦树 摄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我国目前综合评价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最高荣誉之一,也是反映一个区域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的“金字招牌”。

早在2020年,韶关始兴县被授予为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生态文明建设率先获国家级认可。而此次韶关上榜则意味着,韶关市全域生态文明建设都得到国家级肯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韶关全域得到贯彻落实。

广东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韶关市政府网供图

广东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韶关市政府网供图

韶关为何能率先拿下这个国家级荣誉?从曾经的“华南重工业基地”,到如今“高颜值”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荣誉的背后藏着怎样的密码?刨根问底,其中既有韶关本身地理位置、生态环境资源所带来的优势,也有当地党委、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有力举措。

未来,韶关如何更好实现资源资产的价值转化?在新征程中,如何在筑牢生态屏障的同时,走好高质量发展道路?这些都有待韶关进一步探索。

筑牢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屏障

绿色是韶关的底色,生态是韶关的名片。

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华南生物基因库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屏障,韶关被誉为“全球北回归线同纬度上保存最完整的一块绿洲”。

数据显示,目前韶关市森林覆盖率达74.50%,有林地面积127.86万公顷,森林蓄积量10066.94万立方米,森林资源指标稳居全省前列。

南岭国家森林公园。 成平华 摄

南岭国家森林公园。 成平华 摄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深入,韶关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2021年,韶关市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天数比例达98.4%。地表水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五年为100%。各县(市、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级别连续五年为优。

数据化作蓝天白云、清澈河水,背后是韶关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坚守。

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契机,韶关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通过地方立法规范野外用火、管控烟花爆竹燃放,强化扬尘专项整治,空气质量显著改善;坚持“截污水、治猪场、打偷排、保好水、防风险”水环境治理方针,水环境质量稳保优良;作为全国首批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之一,围绕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修复、能力建设,多措并举解决土壤污染治理难题。因环境质量改善显著,2019年度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

韶关乳源县南水水库。王志珍 摄

韶关乳源县南水水库。王志珍 摄

与此同时,韶关全面推进广东粤北南岭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建设。围绕“两江一公园”(北江流域、新丰江流域、拟建南岭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修复,狠抓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土地整治与土壤修复利用、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流域水环境保护及治理四大类317个重点修复项目,实现矿山生态有效修复、水土环境有效改善、人居环境有效保护。凡口铅锌矿矿山综合生态修复和大宝山新山片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2个项目获评2019年“广东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后者获评2020年“生态修复十大样板工程”。

近些年来,韶关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开展森林生态、森林服务、森林产业、森林文化、森林支撑五大体系建设,奏响“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绿在心中”绿色发展主旋律。今年11月3日,韶关正式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再添一张亮丽的“国字号”生态名片。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善美韶关

近期,世界级濒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黄胸现身韶关乐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琵鹭现身韶关始兴。

“韶关能够连续记录到这些比较珍稀濒危的鸟类,是当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体现。”韶关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岭南生物多样性“宝库”,韶关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韶关市记录到陆生野生动物575种,高等植物2686种。依托广东首个珍稀濒危植物保育基地——南岭基地的启动建设,保护地内野生脊椎动物物种数和个体数增幅达5%。

白鹇,成年雄鸟,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白鹇,成年雄鸟,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穿山甲、豹猫、水鹿、中华鬣羚、赤麂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不断扩大,就连“世界上最神秘的鸟”——海南虎斑鳽也于2020年4月现身南岭。

“韶关将推动建立以南岭国家公园、丹霞山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和野生植物原生地保护。”韶关市生态环境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韶关市有南岭、丹霞山、车八岭、罗坑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他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共105个,自然保护区面积、野生动植物数量居全省首位。韶关积极开展全市物种资源普查,摸清近千种珍稀动植物和重点保护物种现状,建立了物种资源数据库。

黄腹角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黄腹角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为强化珍稀濒危物种保护,韶关建有我国规模最大的华南虎繁育研究基地,华南虎种群数从2头发展到13头,2021年创造了一对华南虎一年内成功繁育三胎四头并全部成活的国内华南虎繁育纪录。

此外,韶关陆续成立南岭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研究院(韶关)、粤北生态环境研究院,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种质资源的收集、保育与开发利用、战略植物资源南方核心种质库构建、南岭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综合考察等领域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打造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

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站在新的时代风口之上,减污降碳,是让绿水青山的“颜值”和“价值”持续增值、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具体路径。

韶关市立足广东省北部生态发展区生态、资源、区位、人文、产业等优势,积极践行“双碳”战略,主动作为、先行先试,加快创建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

美丽乡村。谢锦树 摄

美丽乡村。谢锦树 摄

一方面,韶关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为抓手,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推动老工业城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韶关积极培育发展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大数据及软件信息服务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建成“华南数谷”省级大数据产业园,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落户韶关,数字经济迎来发展新机遇。

抢抓碳达峰、碳中和系统性社会变革,韶关正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异质结光伏组件生产和陆上大风机总装等千亿级新能源产业落地建设,国内加氢能力最大的韶钢产业园加氢站投入运营……奋力走出一条风光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变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韶阳楼。谭富堂 摄

韶阳楼。谭富堂 摄

为进一步探索碳达峰、碳中和路径,韶关先后举办新能源产业韶关对接大会、制造业高峰论坛、碳达峰碳中和“丹霞论坛”,邀请多位知名院士专家为韶关生态文明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出谋献策。同时,依托本地资源实际提出以林业碳汇为核心的碳普惠激励机制,成功建立《广东省森林保护碳普惠方法学》《广东省森林经营碳普惠方法学》两个省级林业碳普惠方法学。截至2021年5月,韶关市林业碳普惠项目开发核证碳减排量达124.36万吨。

翁源兰花产业园。

随着生态价值的不断转化,绿色低碳正逐步成为韶关鲜明特质和优势。

【记者】范永敬

编辑 张会玲 魏楠
校对 居伟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