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者的“顺德往事”

南方人物周刊
+订阅

▲斯坦德机器人(深圳)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王永锟

“我在机器人领域的技术是在哈工大学习的,而我人生的底色是从国华学来的。”王永锟觉得,这两所母校对他而言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国华擦掉了那些“应该”,让他的人生答卷上少一些负担、多一些空间,更好地增添一道道独特的色彩。

文/陆小明

“最近出差比较少,基本上都在公司。”从早9点到晚11点“驻扎”公司,是斯坦德机器人(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斯坦德机器人”)创始人兼CEO王永锟的日常。

提及生活时,他想了想,笑言:“坦白说,生活的画面不是很多。”从2015年硕士毕业至今,王永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一个地方——办好斯坦德机器人。

如果要用一个词形容王永锟,或许很多人会想到“年轻有为”。11月1日,在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压轴登台的王永锟是7位演讲嘉宾中唯一的90后。2022年5月,王永锟获得2022年“深圳五四青年奖章”。

▲在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王永锟发表演讲

31岁的他已拥有16项发明专利,曾先后入选“2019胡润Under30s创业领袖”与“2019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等榜单。他与同学一起创办的斯坦德机器人专注于打造工业物流搬运的解决方案,六年间从5个学生的团队发展到拥有500多名员工,并于年初完成了数亿元人民币融资。

如果有了解过王永锟和斯坦德机器人,或多或少都会知道,王永锟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不过,许多人不知道,来深圳创业,并非王永锟这个东北男生首次涉足南粤。他曾在十余年前到广东佛山短居三年,在一所名为“国华纪念中学”(以下简称“国华”)的学校度过了重要的高中时光。

“这里的一切告诉我,我是一个正常的人,我不是‘贫困学生’,我和其他人没有区别。”王永锟说,这是国华教会他的最重要一课。

15岁开启新篇章

在电话那头,再次听到“国华”时,王永锟的语调明显高了一些。尽管看不见他的表情,但能感受到一点:对于母校,他有说不尽的话,道不尽的情。

“15岁那一年,我的人生中发生了一件美好奇妙幸运的事,那就是国华。”在王永锟2017年2月给杨叔叔(国华纪念中学创办人杨国强)的一封信中,他曾这样说道。

重提国华,王永锟说,高中三年是王永锟看书最多的三年。他还记得,班上很喜欢传阅茅盾文学奖作品,这些书他以前都没看过。

“当时国华高一高二不允许留作业,就有很多课余时间。我也爱玩,经常策划一些学生社团活动。学生自主权比较大,会办一些学生喜欢的、能一起玩的活动。”看书、跑步、组织社团活动,而非作业、考试、补课,是王永锟高中三年的大部分时光。

他说,那是一种很简单、很纯粹的快乐。

▲高中时期的王永锟

15岁就独自从黑龙江鹤岗跨越几千公里来到佛山,王永锟没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单感,相反融入了一个更大的“家”中。这个家很特别,没有长辈,只有“利利”“楚楚”“锟锟”等朋友。王永锟很感谢利利(高中班主任、数学老师郑利),“很多道理都是从她身上学会的。”

很多人觉得郑利是学生的“郑妈妈”,但王永锟不喜欢这样的表述,“也不是姐姐,没有这么重的词。”他眼中的利利是朋友,有心事时可以向她倾诉的挚友,有难题可以一起探讨的伙伴。“高三那年,还有同学很爱‘挑战’她,有时会直接说:‘利利你的解法太麻烦了’,然后上台分享另一个解法。”

对于国华这个“家”,入学国华的第一个学生黄华庚同样感触良多。“我们经常聚在一起。其实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圈子,就是国华圈子。”离开母校多年后,每每聚会时大家都会提起在那里共同求学成长的故事,明明有很多人素未谋面,但在得知同为国华校友时,就有种很亲切的感觉。

王永锟是那届唯一去哈工大的毕业生,“我当时真的感觉自己‘举目无亲’。”但当王永锟走进哈工大校门,发现原来有十余名国华学长在等着他,不仅请他吃饭,还会解答他许多关于高年级的知识。“我是独生子女,这种集体的关爱真的很强烈。”

这一切,就像当年走进国华一样。“独自到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原来自己不是只有一个人。”

成为“普通人”

如果没去国华,人生轨迹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吗?

“我应该还是能考上哈工大,还是会读计算机,但可能不会创业了。”王永锟觉得,如果不是国华,自己毕业后可能会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因为会想赚钱。”

钱很重要,这是王永锟从小耳濡目染的一个道理。但在国华,他了解到,原来在赚钱之外,人也可以有别的理想。原来自己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可以有别的选择。原来自己就是普通人,原来世界上本来就没那么多“应该”。

王永锟提到,出身贫寒的孩子都难免容易感到自卑,但在国华,老师让大家明白,他们也可以是不被定义的孩子,没有标签、没有高低。想玩的时候可以玩,想运动的时候就去运动,想家了难过了也是被允许的。

▲国华纪念中学的水火箭大赛

而在他大学期间,这种“被允许”“普通人”的体会就更为明显了。

只要国华的学生顺利考上大学,便会得到学校资助的奖学金,能够解决基本的生活所需,让他们安心地继续求学。“我高中以后就没有问家里拿过一分钱,是国华在支撑着我的生活。”王永锟记得,自己认识了不少出身贫寒的同龄人,他们在本科期间基本上都需要靠助学贷款,或者兼职家教等。他因为有了这笔奖学金,可以在减少不必要开销的情况下维持生活,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上。

“国华让我在大学依旧能当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不必为钱过分担忧。”哪怕是创业之事,王永锟也觉得这是国华给的机会,而不是自己最初追求的。

2015年,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提供支持政策。有学长提议王永锟一起到深圳创业,王永锟拒绝了英特尔、大疆等多家名企抛出的橄榄枝以及国外名校的offer,再次做出了选择——去深圳。

创业之初,王永锟一个月大约只有2000元,而且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比找份工作高太多。这个过程有苦有泪,公司也曾有过差点坚持不下去的难关。“但那时候,钱对我来说早已没那么重要了,我知道自己想要尝试怎样的生活。”

他也曾和邀请他加入的“伯乐”学长坦白过,自己加入并非是因为两人关系好,而是自己的确很想做这件事情,“工业机器人一定是刚需”。

▲创业初期的王永锟

从风口在前到经营受阻,从CTO到CEO,这条路上王永锟在不断学习,不断“打怪”。如今的斯坦德机器人陆续推出了OASIS300C、AMR 600、GULF自动搬运叉车等广泛应用于工业柔性物流搬运的移动机器人产品及设备,并将自主研发的激光SLAM导航移动机器人及工业柔性物流解决方案普及到了3C、半导体、新能源等高新技术行业。

这家曾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已发展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继续往着最初的目标前行——“standard(标准)”,要做行业的标杆、全球的标准。王永锟说,哪怕有一天真的做不下去了,他还是会朝着这个方向前行,“可能我的力量很小,但我还是想要为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做一点正向作用的事。”

从一名负责技术的研发人员,到开始做销售工作,再到如今负责公司运营管理,成为“普通人”之后的王永锟,早已变得不再普通。

勇气、胸怀与智慧

前两年,斯坦德机器人曾面临一个很危急的处境,海内外业务都受到了较大影响。面对难以跨越的坎儿,王永锟一直以为是自己的智慧不够,“后来发现是我的勇气不够。”

其实他早已知道,自己无法改变外部环境、无法改变已发生的事,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现在的王永锟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但坚信明年的王永锟一定可以。所以,只要我们咬咬牙先努力过了这道坎儿,公司活到明年,让我成为明年的自己,一定会有出路。”这是当时他鼓起勇气接受现实后,再次鼓起勇气与同事说的肺腑之言。

▲斯坦德机器人的团队照片墙

每个人都难免有这种时刻,哪怕竭尽全力也只能做到10分、20分,连及格线都达不到。王永锟觉得,当下只能扛着,只要没被完全击垮,后面就还能有希望。“创业过程中绝大部分时间都像在黑夜里摸索,不知前方是什么,还是需要勇气更多一点。”

王永锟时常会分析自己身上的“勇气、胸怀、智慧”。在国华时,他曾收到过杨叔叔(杨国强)送的一本书——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当中提到“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智慧分辨二者的不同”。多年来,这句话助他拨开一层层迷雾,渡过一道道难关。

但,何为智慧?

王永锟记得利利曾问过他这样一个问题:“我知道你很聪明,但你知道聪明和智慧的区别吗?”当时,王永锟的学习成绩有些下滑,利利知道他状态不好,就陪着他在操场一圈一圈散步、聊天。

时隔多年,王永锟已不记得自己回答了什么,他只记得利利也没给他答案,只是补充了这样一句:“这是值得你一直思考的问题,其实我也一直在思考,今天我希望把这个问题传给你。”

时至今日,王永锟依旧在思考这个问题。也是和利利散步谈心的多个回忆,让他养成了散步的习惯。偶有状态不好时,王永锟总爱自己一个人散步,进行自我对话,消化那些难题。

二十年,数千人

“我在机器人领域的技术是在哈工大学习的,而我人生的底色是从国华学来的。”王永锟觉得,这两所母校对他而言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国华擦掉了那些“应该”,让他的人生答卷上少一些负担、多一些空间,更好地增添一道道独特的色彩。

国华纪念中学创办于2002年9月,是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先生和他的女儿杨惠妍女士捐资2.6亿元依法兴办的全国第一所纯慈善、全免费的民办高级中学,20年来,学校共招收3753名学生。学生从报考国华开始,直至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学习、生活、交通等一切费用全部由学校承担,每人的培养费用超过30万元,学校每年各项日常开支接近6000万元。

▲2002年,第一届国华学子正在和老师一块研究课题

在国华的校碑上,刻着这么一句话:“立校办学的目的,是让年轻俊彦从拥有知识开始,继而拥有高尚的品格和灵魂,以建设国家和回报社会为终点。”如今,国华的数千名毕业生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在自己的人生赛道上活出精彩。而在国华的那些经历,也成为他们人生路上的难忘印记以及前行动力。

毕业后,黄华庚顺利考进了专业对口的检察院,后加入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杨叔叔曾经不断强调过的“对人好对社会好”和“绝对不做违法的事”的教诲言犹在耳,“至少,国华出去的学生,是一群好人,并且是一群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2021年,黄华庚还参加了湖南省司法厅在上海组织的志愿律师团队。他说,“我想那些在上海漂泊的需要援助的湖南人,有个老乡在身旁,总是好沟通些。”

2006届毕业生潘定国选择以全职公益人身份去践行母校的教诲,2013年他加入当时的中国扶贫基金会广东办事处,参加对贫困地区的帮扶工作。2017年,他成为碧桂园的一名扶贫带头人,帮扶乡村脱贫增收,如今仍在继续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2011级毕业生杨少敏在毕业后,本可在城市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却选择作为公益支教项目老师,选择到乡村小学任教,“两年的偏远地区支教生活是我人生最大的财富,我将在公益路上坚持到底。”

创业者、公益人、律师、医生、工程师……国华学子在不同岗位上为社会贡献着自身力量,也在逐步成就更好的自己,在一张张人生答卷上书写出自己的篇章。

▲国华纪念中学立校缘由

那么,未来有什么打算吗?如何续写自己的篇章?

面对这个问题,王永锟思考了片刻,提及了三个关键词——机器人、组乐队、种西瓜,这是他真心想要做的事情。

在许多标签与光环之下,王永锟依旧记得国华曾经教会高中时的他——想做可以去做,可以有选择,没那么多“应该不应该”。

当然,在兴趣之余,他也已想明白自己追求的价值。王永锟说,以前研究机器人完全是为了兴趣,但如今会想为行业发展、时代发展做点贡献。“在机器人领域上专注20年吧,不管斯坦德机器人后面怎么样,自己都要坚持20年在这条路上。哪怕只能发挥很小的作用,也够了。”

在“我是谁”“我想做”之余,国华教会这里的孩子一门更为重要的课,那便是如何建立与社会的关系——“我能做”。杨国强曾提到,每一个走出这里的学生,都曾是受助于社会的孩子,希望他们不忘曾经受到过的帮助,以奉献社会为终生追求。

这一点,“想在机器人领域专注20年”的王永锟记得,在其他行业、其他岗位上奋斗着的国华学子也在铭记。国华学子有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梦想,但有着同样的目标——热爱生活、找寻价值、奉献社会。

在科技强国、乡村振兴等发展的道路上,处处是“国华人”的身影。在未来,也会有越来越多新力量加入其中。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