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广东是国内最早建立文物鉴定机构的四大省份(直辖市)之一,今年是广东文物鉴定事业发展的第70个年头,也是广东省文物鉴定站成立25周年。值此之际,广东省文物鉴定站联合南方日报、南方+策划推出“粤鉴之路”专题系列报道,采访回顾一代代“粤鉴人”为守护国家文物安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的贡献,传承优良作风,走好新时代“粤鉴之路”。
近年来,“到博物馆去”已成为社会新风尚,随着文物博物馆改革的持续推进,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广东省共有367家备案博物馆,馆藏品达251.98万件/套,其中珍贵文物86463件/套(一级文物1195件/套,二级文物16220件/套,三级文物68048件/套),博物馆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广东省文物鉴定站作为广东文博事业建设发展的一分子,在协助博物馆文物征集鉴定、藏品定级、文物普查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十年来,他们行走于21个地级以上市大大小小的各类博物馆,为文物得到妥善保护和充分利用把好“第一道关”。
协助征集、调拨、认定
提升全省博物馆展藏质量
博物馆在促进文物收藏、展示、保护、研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积极推动作用,如何不断丰富馆藏、提高藏品质量是博物馆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课题。由于地方考古出土文物数量和种类有限,征集、接受捐赠、调拨等方式成为了博物馆充实馆藏的重要来源。倘若馆方没有专业文物鉴定人员对通过这些方式收集而来的物品把关,就有可能让一些赝品、仿品进入博物馆,一方面容易误导观众,另一方面也会浪费馆方投入的各项保管、保护、研究资源。
此时,鉴定站作为第三方机构,出具公正客观的鉴定意见尤为重要。上世纪90年代开始,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就受省内各地博物馆委托,对拟征集、接受捐赠物品的真伪和年代进行鉴定。这不仅需要鉴定者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经验,更要求他们熟悉文物市场行情,掌握最新的造假手段与赝品特征,从而保证藏品质量,为博物馆规避风险。近三年来,鉴定站累计完成232宗3万余件/套拟入藏物品的鉴定工作。
广东省文物鉴定站业务人员历年开展博物馆拟征集、接受捐赠物品鉴定工作掠影。(图源:广东省文物鉴定站)
除了省内的鉴定工作,鉴定人员还受邀参与了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澳门博物馆等省外及境外博物馆的文物鉴定工作,也曾受博物馆委托远赴英国、美国等地参加拍卖,为其征集到流散海外的中国瓷器、革命文物,以及民国时期重要人物及其亲属遗物等珍贵文物,以“带文物回家”的方式彰显中华民族复兴力量。
管理调拨“文留文物”也曾是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及至后来成立的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的工作职能之一。“文留文物”主要指文物出境鉴定机构审核认定不准出口的截留文物,包括公安机关、海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没收的文物,工艺品进出口公司拟销往海外的“超限”文物,以及废旧物资回收单位的拣选文物等。
据统计,1981至1994年间,全省各执法部门截获的文物总数约达17万件(含古钱币),这些文物经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鉴定、分类、定名后,按照国家规定分拨至广东省博物馆、深圳博物馆、珠海市博物馆和原海南省内五县市博物馆,以及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74家国有收藏单位。此后“文留文物”接收工作交由广东省文化厅负责,鉴定站亦多次派员参与协助移交广州海关、深圳海关、珠海拱北海关等单位的历年查扣文物,物品数量常逾万件。
2004年开始,根据国家文物局与广东省文化厅相关文件精神,鉴定站正式成立清点移交小组,将暂存于鉴定站文物库房的6927件文物移交给省内博物馆。从清理、查对账册,到分批办理移交手续,陆续花费了近三年时间。如今,这些差点流散海外的文物收藏陈列于广东省博物馆,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汕头、肇庆、清远、韶关的市级博物馆,以及蚝岗遗址博物馆等11个馆中。时任站长单小英表示,“这些文物调拨给省内有需要的博物馆,尤其是地方博物馆,能更好地发挥它们的研究价值和教育意义。”
广东省文物鉴定站挑选历年“文留文物”精品,编著《岭表撷英》和《岭南藏玉》图录。(图源:广东省文物鉴定站)
近年来,社会参与博物馆建设热情高涨,非国有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截至2021年末,全省非国有博物馆已达120家,比2016年增加46家,增长62.2%。为了引导非国有博物馆健康发展,广东出台多项扶持举措之余,对博物馆场馆、消防、藏品展示等方面也进行了规范管理。在藏品质量把关方面,广东省文物鉴定站作为广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秘书处,积极组织委员会委员对省内拟成立的非国有博物馆藏品及已成立新增博物馆藏品进行备案认定,近五年业务量达85宗53819件/套。
走遍广东基层
摸清全省文物“家底”
文物入藏博物馆后,定级工作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藏品拥有了合适的级别,才能在保藏和展陈过程中获得相应的保护与重视。同时,珍贵文物数量也是衡量博物馆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博物馆藏品定级工作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巡回鉴定专家组负责,但随着各地博物馆的蓬勃发展,这一定级模式已不能满足全国文物定级需求。因此,广东省文化厅自此将广东省内博物馆藏品定级任务交到了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身上。
谈及博物馆藏品定级工作,广东省文物鉴定站首任站长叶其峰介绍:“定级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的,鉴定站要熟悉全省乃至全国出土文物、传世文物的收藏情况,根据《文物藏品定级标准》等参考性文件,以统一的标准衡量每件文物的材质、工艺、造型、纹饰、款识、完残、存世量、地方特色等各方面情况,从而综合考量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才能给出具有说服力的等级和定级理由。”
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历年开展博物馆藏品定级工作掠影。(图源:广东省文物鉴定站)
为了兼顾全省基层博物馆的文物定级需求,除了完成日常委托,广东近三十年间先后组织了三次全省文物巡回鉴定定级工作。据统计,首次巡回鉴定的1993至1997年间,鉴定小组总共走访了近50个市县级博物馆。当时参与鉴定工作的谢海山回忆,他们几乎每天都在不同地市乡镇博物馆之间奔波,“县与县之间连着山路”,跋山涉水成为了常态。在博物馆场地、设备条件并不完善的当时,“没有书台,就趴在地上登记文物信息,往往没时间吃午饭。”
此后,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在2004至2006年又集中前往35家市县级博物馆开展第二次巡回鉴定定级。到了2011至2013年的第三次巡回鉴定定级,鉴定站分组前往粤东、粤东北、粤北、粤西等片区,累计为潮州、汕头、揭阳、汕尾、梅州、河源、韶关、清远、阳江、云浮、湛江、茂名、江门等十三个地区的市、县(区)共60家博物馆完成了43297件馆藏文物的分类、鉴定、定级,其中一级文物15件,二级文物45件,三级文物984件。
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流散文物科及后期成立的广东省文物鉴定站自1993年以来先后开展三次全省文物巡回鉴定定级工作。(图源:《古陶瓷研究论集》、广东省文物鉴定站)
2012年,我国正式启动新中国成立60余年以来首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广东省积极响应,迅速组织文物普查工作小组落实推进。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受省文物局委托,积极做好项目经费管理工作,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参与前期培训授课,此后至2016年派出10余名业务人员分赴珠三角、粤东、粤北、粤西片区开展文物认定、审核和验收,后续更为“南粤藏珍——广东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展”拣选展品、撰写展品说明,以及完成《广东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选编》的陶瓷、书画、传统工艺、玉石器与金属器、近现代文物等卷次的编撰出版。
广东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掠影。(图源:《南粤藏珍——广东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展》)
赋予文物等级、全面调查、登记审核文物信息以外,巡回鉴定定级与文物普查工作还为基层博物馆带来了文物鉴定、保藏、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分享。普查过程中,鉴定站业务人员见基层文博工作人员学习热情高涨,常常边认定边教学,工作直至晚上八九点。此外,鉴定站还在普查过程中承办或参与了三次文物鉴定培训班,组织站内外资深专家讲授陶瓷、书画、古籍等类别文物的鉴定知识,还组织学员到博物馆观摩实物,理论结合实践,通过这次文物普查工作机会为各地市培养了一批业务素质优良的工作人员。
不仅如此,通过巡回鉴定定级和普查小组成员与博物馆工作人员共同逐件清点登记馆藏品,令很多文物得以“重见天日”,或得到“诊断治疗”,或被发掘出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次工作中,业务人员潘鸣皋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发现了一件包裹,拆开竟是一件宋代丝织品,如此完整的丝织品在广东非常少见,更难得的是,其出土于当地一座砖室墓,考据墓志得知,墓主为宋代一位广西籍书生,上京考取功名后回乡赴任的途中意外病逝,因此埋葬于当地。由于出土后保管条件不善,这件文物的保存状态并不好,于是潘鸣皋还向馆方工作人员详细讲述了妥善保藏的具体方法。
广东省文物鉴定站荣获为广东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集体,一名同志获评广东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个人。(图源:广东省文物鉴定站)
一直以来,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始终坚持用好文物鉴定专长,除了参与博物馆文物鉴定,同样在协助办理展览文物进出境审核手续、为文博系统专业人员举办各类文物培训班和讲座等方面履职尽责、探索创新。当前,文博事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鉴定站将继续与博物馆紧密合作、协同发展,毕力践行“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助力广东文化强省建设,带动更多公众领略文物的魅力。
相关报道
【记者】关雨晴
【通讯员】麦蕴宜 麦迪安 谭琦
【图片】由广东省文物鉴定站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