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汕头中院结合“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创建活动,大力加强基层人民法院建设,打造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的重要平台。其中,金平区人民法院鮀浦人民法庭作为金平区法院的派出机构,改变过往“坐堂办案”的工作模式,创新实施“走出去”“请进来”,将执法与普法相结合,争取达到案结事了以及防范于未然的法律与社会效果相统一,让“百姓身边的法庭”成为企业和群众的知心人,有效助力汕头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
金平区是汕头百载商埠的发祥地,在这个面积108平方公里行政区,鮀浦人民法庭管辖范围超过一半,多达64平方公里。辖区范围广、企业多、人口杂,如何高效妥善化解基层矛盾,考验着鮀浦人民法庭的工作水平和成效。为克服“人少案多”的实际情况,鮀浦人民法庭依靠和联动基层社区居委会、工业园区管委会,主动深入社区、企业、学校进行法制宣传;设立驻社区法官工作室和社区干部驻法庭联调工作室;多措并举推动诉源治理,将执法与普法相结合,引导辖区企业、居民通过合法方式化解纠纷,力争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
实地走访常态化
下乡送法普及化
推进诉源治理,关键在于如何提高企业、居民的法律知识,以及如何与社区居委会、园区管委会联动化解纠纷。过去一年多来,鮀浦法庭法官陆续走访各个社区和工业园区,与工业园区、社区居委会负责人,以及治保主任、调解员等一线工作人员探讨、分析各社区和工业园区内涉讼案件的类型和矛盾焦点、源头,总结解决矛盾纠纷的方法和要点,让社区在发现矛盾苗头时及时与法庭联动,也在法庭办案过程中积极提供送达、调解等必要协助。
申请人林某璧因在一工地工作时受伤,历经多部门处理一直未能得到妥善解决。鮀浦法庭审判人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依法通知企业常年法律顾问及工程负责人到庭,同时邀请社区居委调解员参与调解。经审判人员细心剖析法理、耐心劝导及各方合力联动协作,双方达成一致诉前调解协议,案件得以解决并全部履行完毕。事后,申请人林某璧为鮀浦法庭送来锦旗和感谢信。
鮀浦法庭还将下乡送法作为日常工作重点,全方位高频次开展社区、企业、学校法治宣讲活动,针对不同群体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法治宣传,有效提高企业、居民的法律知识。同时还向社区赠送去法律书籍和法律宣传册,通过社区开展二次普法。
法官工作室进社区进园区
社区干部入驻法庭联调工作室
为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和企业,鮀浦人民法庭还在鮀江街道赖厝社区居委会设立了辖区首个“法官办公室”,从减少纠纷产生、正确引导就地解决问题的目的出发,立足法庭职责为群众进行释法及调解,让社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解决纠纷。
为了更好地服务“工业立市、产业强市”,鮀浦人民法庭还在金平工业园区设置了“法官办公室”,将司法服务触角延伸到工业园区內,按照“法官下基层、就地解纠纷、矛盾不上交”的调解目标,提高辖区诉源治理水平,依法保障园区企业合法权益。
今年3月份,鮀浦法庭收到辖区内一知名企业的诉状,起诉某媒体和某网络科技公司对企业商誉和形象造成的负面影响。法庭主办人员意识到,该案件涉及到企业商誉,若无法尽快调解或开庭,势必会持续对某企业的正常经营造成负面影响。秉承着为企业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工作理念,主办人员多次通过电话联系到双方当事人,反复为原、被告双方释明法理、为双方构建沟通的平台、来回传递双方多次磋商的调解方案,最终双方圆满达成调解方案。
除了法官走出去,鮀浦法庭还成立社区干部驻法庭联调工作室,主动邀请基层干部“走进来”,根据案件当事人居住地、诉讼标的物所在地等信息,精准联系所在地社区居委,在诉前、诉中及时邀请当地社区干部参加到案件调解中,发挥居委会了解所辖范围民风习俗和人情世故的优势,更好地让当事人双方打开症结,化解矛盾,和谐解决问题,达到案结事了。
得益于“司法为民”的坚持,以及“诉源治理”的不断探索,鮀浦人民法庭过去一年来的成功调解的诉讼案件数量不断提升,从2021年8月-2022年6月,该法庭结案332宗,其中调解撤诉案件就有170宗,调解撤诉率超过一半。
来源:汕头橄榄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