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不仅水能滴石穿,中药也可穿破石

胡世云
+订阅

  “世”说新语  当成语遇上中医药

  古风盛行,国潮迭起。当成语遇上中医药,又将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为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胡博士说中医系列特推出“世”说新语栏目,从中医理论角度出发,重新挖掘成语的中医价值与内涵,分享成语背后的故事与养生方法,让读者感受不一样的中医药文化。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却又能以柔克刚,凭持之以恒之功而水滴石穿。那么,中药穿破石又因何得名?真的能穿石吗?今天我们来了解成语的同时,认识一下这味中药吧!

  水滴石穿

  【释义】滴:液体一点一点往下落;穿:破;透。指水一滴一滴不断地往下落,逐渐把石头也穿破。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会成功。

  【出处】典故最早可见于东汉·班固《汉书·枚乘传》:“泰山之管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后于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所记:“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云:‘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自仗剑下阶斩其首,申台府自劾,崇阳人至今传之。”

  穿破石

  中药穿破石多为地方用药,全国多地都有各自的流传收录。据《岭南采药录》记载,穿破石别名地棉根、拉牛入石。经后人校勘和增订的原植物考证,认为穿破石来源于桑科柘属植物构棘,在《广东中药志》中以“葨芝”为正名收载,药用主要用其根。

  构棘一般生长在山谷沟边、乱石堆中,其根常在石缝中生长,穿破石亦因此得名。但由于穿破石采挖不容易,而同属的植物柘树却到处可见,多长在肥沃松动的土地之中,加之柘树根的功效与穿破石相似,因此在一些地方药材标准可见穿破石来源包括构棘和柘树。

  穿破石药材全年均可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洗净,晒干。其味淡、微苦,性凉。归肺、胆、脾经。功能祛风利湿,活血通经,清热解毒。用于风湿痹痛,肺虚痨嗽,湿热黄疸,跌打损伤,脘腹胀痛,淋浊,蛊胀,闭经,疮疖痈肿。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氧杂蒽酮类和黄酮类是穿破石中主要的活性成分,其次是有机酸及右旋丁香树脂等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保肝、抗肿瘤等活性。临床常用于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肾石症、腰椎间盘突出、尿结石、肝胆湿热型黄疸、急(慢)性盆腔炎和痛风病等。

  要注意的是,孕妇慎用或忌用。

  版权说明

  本文系原创稿,版权归胡世云主任中医药科普团队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团队联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即删。编辑&排版:大思。

  觉得文章还不错?【点赞+在看】来一波 ▼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