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浈江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鹤明:“三个聚焦”推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见实效

南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浈江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鹤明传达党的二十大精神

近年来,韶关市浈江区立足韶关市中心城区的地理区位优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紧扣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工作部署要求,不断优化建强基层党组织、吸纳汇聚优秀人才、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切实发挥好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作用,奋力谱写浈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聚焦组织体系建设

建强乡村振兴“战斗堡垒”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组织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

完善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力。建立健全“区领导班子联镇访村、镇领导班子驻村联户”区、镇、村三级协调联动机制,着力构建“战时”调度快、平时联系紧的常态化“平战转换”机制,不断提高镇、村应急应变能力。开展村级各类组织章程修订工作,指导各类组织把接受党组织领导、向党组织报告工作要求写入章程,推动村民自治组织、村务监督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及其他经济社会组织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发挥作用,汇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浈江区新韶镇水口村党群服务室

优化党群服务阵地建设,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力。深化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实体化功能化智能化建设,整合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体广场、宣传栏等现有农村基层服务阵地,因地制宜建立标准化规范化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村民图书室、小型健身广场、党群服务室、儿童之家、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学习休闲场所。深化政银合作,协调区级基础电信运营商加大对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对个别4G网络盲点或者弱覆盖区域进行补强。

加强乡镇“五小”场所和周转房建设,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部署开展加强乡镇周转房建设工作,推动有条件、有场所的乡镇实现“五小”场所全覆盖,并对部分条件简陋、设施老化的“五小”场所进行修缮提升,进一步满足干部职工吃、住、文化、运动等方面的需求,有效改善基层生活条件。

聚焦人才队伍建设

汇聚乡村振兴“发展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人才,要抓好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建设、抓实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抓细人才专项服务保障建设,让更多人才集聚浈江。

抓好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建设,着力提升人才“满意感”。成立以区委书记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区委人才工作会议,专题研究人才工作。制定加强联系服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细化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工作清单,厘清职责。建立“一站式服务”人才配套机制,为人才在创业资助、项目安排、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绿色通道”服务。建立健全党政领导联系人才、联系企业制度,定期开展走访慰问,支持高校毕业生到浈江辖区企业就业,对到浈江区企业工作的人才给予资助补贴等。

 浈江区人才驿站揭牌

浈江区人才驿站揭牌

抓实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提升人才幸福感。注重搭建科技服务平台,以培育科技企业为着力点,积极帮助辖区符合条件的企业和工作项目申报高新技术资格,近年来,已推荐47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7家企业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企业申报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助韶关冶炼厂获批2022年韶关市重大科技专项“揭榜制”项目,该项目面向全国创新主体发榜,将会吸引众多高精尖人才齐聚浈江。注重完善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平台建设,发挥人才驿站柔性引才功能,近年来,积极发挥区、镇两级5个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和辖区4家博士站的辐射带动作用。

抓细人才专项服务保障建设,着力提升人才归属感。大力实施人才公寓工程,共投资200多万元建设完善人才公寓,配备家具家电等生活设施,用于浈江区“丹霞英才”及引进的紧缺急需人才入住。积极为辖区“丹霞英才”办理英才卡,持卡后可享受韶关市景区服务、金融服务和医疗便利服务。大力抓好各领域人才技能业务培训,紧紧围绕农村电商、种养技术等农业实用技能,充分利用省内教育资源,主动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韶关学院等学校联合举办农技人员培训班,让更多农业技术人才走进高校。扎实推进“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三大工程工作,坚持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依托“粤菜师傅”延伸产业发展链条,依托“广东技工”壮大产业发展动能,依托“南粤家政”培育劳务输出品牌,推动三项工程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聚焦乡村产业发展

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近年来,浈江区立足广东省北部生态发展区定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走好生态发展之路,努力把浈江区的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基础设施建设,促产业发展基础提档升级。面对产业发展对基础设施的新需求,要整合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建、生态环境等部门资金,坚持条块结合、互联互动,探索建立同驻共建的推进机制,契合乡村在发展产业上的需求,对原有乡村水利、道路、电力、通信、供水以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不断强化与乡村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智慧农业、物联网、物流终端等新型农业生产设施建设,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重要基础支撑。目前,天韶冷链物流园、新三鸟批发市场加快建设;中农联·粤北农产品流通产业中心项目已开工建设,将打造年交易额200亿元的涉农智慧冷链产业示范基地;以市级农村物流集散地、区级农村物流中心、镇级农村物流服务站、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为支撑的市、区、镇、村四级农村物流网络体系正在构建。

抓示范项目建设,促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充分用好近郊镇处于城市辐射范围内、受益于城市发展带动的优势及远郊镇有连片山林、田地的地域特点,积极摸排梳理全区山林、田地、水系、旅游等资源要素,分析研判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生态旅游等经济发展模式,主动对接联系广州、东莞等地有市场竞争优势、能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企业,因地制宜引进、培育示范项目,带动全区村集体有效整合闲散零星土地、盘活闲置土地资源、深挖旅游资源,用好用活“支部+公司+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打造一批运行稳定、产业链完整、核心竞争力强的乡村振兴产业。

抓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产业链价值链拓展升级。要充分挖掘乡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资源要素,厚植特色产业优势,深挖产业多种功能,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完善区、镇、村三级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充分用好“互联网+”线上平台,培养“直播带货”能手。结合犁市当铺、华南历史研学基地(大村)、叶发青故居等本土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开发乡村旅游,形成农业产业与休闲、旅游、康养一体化发展,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断促进乡村振兴产业链价值链拓展升级。

(作者系中共韶关市浈江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黄鹤明)

【整理】叶志强

编辑 李幔
校对 牟元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