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风|白马窑揭秘惠州千年瓷脉

南方+ 记者

01:15

今年4月,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举办的“广东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发现”名单正式公布,惠州惠东三官坑窑址入选。

自上世纪50年代白马窑遗址被发现后,便备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近年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再次对白马窑展开了系统性考古勘探,越来越多遗物的出土,为梳理研究惠州明朝外销瓷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前,由于文字记录较少,白马窑一直未得到应有重视。如今,最新考古研究发现,白马窑规模之大在省内罕见,而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白马窑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联即将被揭开,也为惠州千年瓷脉绘上了浓重一笔。

考古调查延续半个多世纪

白马窑遗址处在惠东县白盆珠镇白马山的密林之中。如今,经过考古工作者的挖掘和清理,其中一座古窑得以重现于世。

放眼望去,古窑处在半山腰处,山脚下有一个火龙果种植基地,山上则密林笼罩,林木幽深。顺着山势,土黄色的砖石结构一级级向上延伸,周边的土壤里散落着很多碎瓷片。由于完成了阶段性研究,这处古窑址上已建造了大棚进行保护。

山林背后,另一处窑址正在挖掘。在一块块整齐的方形掘坑中,工作人员将一层层的覆土和落叶去除,并用毛刷小心翼翼地清扫掉表面的尘土。经过一段时间挖掘,越来越多的台阶、墙体显露出来,其中还堆积着不少用于烧制瓷器的匣钵等工具。

记者随机拾起瓷器碎片观察,一些瓷片类似碗底,瓷体厚重,并印着“福”“寿”字样,外表刻有花卉纹、神兽纹等,用纸巾擦去表面浮尘后,瓷片青绿色的釉面显露,光泽莹润似玉,触感细腻。

“这个地方名叫三官坑,对应明代文献记载的碗窑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刘长告诉记者,以碗窑山命名,侧面印证了这片窑场曾有的繁荣景象,结合科学考证,三官坑窑址应处白马窑发展中期,也是产品、技术较为成熟阶段,考古队因此将其作为白马窑标志性窑口开展研究。

事实上,有别于由古代官办或者由官方进行管理监督的窑厂,白马窑属于民间开设,俗称民窑。这也导致白马窑在种种历史文字中鲜见详细记录,其存在及意义一直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上世纪50年代,广东文管会考古专家曾广亿对白马窑址进行调研后,发现在白马山西面,有三个支脉都有生产青釉划花瓷片的古代窑址。曾广亿随即对白马窑进一步调查和采集,出土了大量标本,并撰写了考古专题报告,为白马窑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此后的半个多世纪,对白马窑的考古调查一直在延续。随着调查勘探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古窑口被发现,白马窑的历史地位与价值也正在被学界重新认识。

“根据目前调查结果,白马窑为全省现阶段发现的最大古窑群,涉及大约23平方公里的区域,新发现和复查相关窑址超过20处,生产规模在广东罕见。”刘长说。

白马窑烧造产能到底如何?刘长以当地常见的龙窑进行估算:“烧制瓷器时,工匠会将瓷胚放入陶制的匣钵里,然后像蒸笼似的一层层摞起,最后放进窑室中烧制。一般来说,每个窑室一次大约可以烧造2000件左右,单个窑口拥有9个窑室,其单次烧造能力可达1万—2万件,产能相当可观。”

目前,白马山仍有许多古窑址和遗物等待探索与发现。“对窑口遗迹的挖掘,有助于我们获悉白马窑的烧造技术等情况,以便更好研究其发展演变。”刘长说。

曾为海上丝绸之路供货

现阶段研究表明,白马窑创烧年代为明代早期,明代中晚期达到兴盛,产品烧成采用南方地区典型的分室龙窑和馒头窑,属浙江龙泉窑系,主要烧制当时流行的青瓷产品,瓷器常见有碗、盘、碟、杯、盏、灯、洗、器盖、砚台等。

白马窑兴盛的背后,与地理、资源、市场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方面,烧制销售青瓷,可获得的经济价值很高。刘长介绍,在明代初期,一个比较好的官窑烧造青瓷碗价值约150贯钱,卖到南洋地区的沉香价格约为每斤3贯钱,相当于一个青瓷碗换得至少50斤沉香,足见瓷器的贵重。虽然,民窑的瓷器价格不比官窑,但是相对来说,作为外销产品,其价格还是可观的,利润很高。

另一方面,白马山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和便捷水运交通,为瓷器烧造提供了先决条件。考古工作者对附近矿脉分析发现,当地磁土含量很大,这是制作瓷器的必要原材料;同时,当地有着大量的木材和水资源,是淘洗、练泥、烧造等瓷器制作过程必须的消耗品。

“白马窑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其证实了惠州在明朝时期,是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填补了一段历史空白。”刘长指出。

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陶瓷之路”。公开的史料显示,自唐代中后期起,陶瓷器开始成为大规模外销商品,延续到宋元、明清时期,陶瓷海上贸易蓬勃发展,广州、泉州等世界性港口相继建立,瓷器大量远销欧美,推动了早期贸易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

“白马窑的碗心戳印比较有特点,既有吉祥字样外,还有商号的戳印,除了证明这里制瓷技术较为标准成熟外,也说明其是受国内外市场需求而兴起的商品经济模式。”刘长分析指出,与白马窑造型特点相似的青瓷遗物,广泛发现于现今惠州、广州、香港等地的官署、衙署、居址和墓葬之中,也见于东南亚等地区,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明代海外贸易中,参与贸易的货物之中有白马窑的产品。

2019年,惠东白马窑以地方仿造龙泉窑的定位,首次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2021年11月,依托白马窑遗址,惠州正式加入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遗城市联盟;今年4月,惠东三官坑窑址入选“广东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发现”。

“我们计划以白马窑为突破口,摸清楚广东仿龙泉青瓷的烧造过程、工艺手段,以及运输和流通情况,进一步对比国内外出现的青瓷遗物,以研究惠州区域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准确关系。”刘长说。

民间陶瓷爱好者重燃“窑火”

纵观陶瓷发展史,作为手工业的典型代表,历朝历代陶瓷器物的烧造水平、工艺造诣迭代换新,新品种、新釉色、新造型、新装饰、新工艺层出不穷,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力的窑系数不胜数。

广东是产瓷大省,瓷器行销世界。目前,省内已发现的窑址分布在数十个市县范围内,达数百处之多,多生产利润高昂的外销瓷。其中,惠州白马窑、广州西村窑、潮州笔架山窑等最具标志意义。

对于惠州来说,陶瓷文化源远流长,白马窑只是其中之一。在白马窑之前,惠州制瓷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随后的各个阶段均涌现出颇具特色的窑口。沿着历史经纬,惠州制瓷业发展起起落落,构成人们不曾经历和了解的历史面貌。

在惠州市博物馆的“东江流域的文明”主题展中,对惠州瓷器业做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博罗银岗古窑场是古代岭南地区陶瓷的发源地之一;北宋时期的东平窑、三栋瓦窑岭窑和惠阳潼湖永平窑等,见证了古代惠州陶瓷业的繁荣和鼎盛;元明清时期,白马窑、新庵三村窑、下角窑、石湾窑等构成了惠州瓷器制造业的又一大特色。

“人话惠州好水路,无使竹篱船自流。”伴随着制瓷业兴盛,发达的商贸服务业成为惠州历史的又一标签,催生了水东街、平山圩等为人熟知的古码头、商品集散地。现如今,在交通便利、高楼耸立的惠东平山西枝江畔,仍有一处沿用百年的地名——碗巷。

“可以大胆推出,当时平山周边拥有众多窑口,人们将所产瓷货汇集于碗巷,凭借瓷货贩卖的丰厚利润,使瓷货商家有实力选择最好的码头位置,最旺的街巷开铺设仓,由此或转口由海路出港外销,或由水路经惠州转广州等商埠销售。”惠州东平窑陶瓷艺术研究院院长余小伦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惠州陶瓷业再次迎来振兴。据《惠州市志》“陶瓷制品”记载,1958年,惠阳约场陶瓷厂改为国营惠阳约场陶瓷厂,以生产日用陶瓷为主,员工超百人,年生产陶瓷约280万件。不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化的大潮席卷整个经济领域,约场陶瓷最终于1992年因欠债停办。

近年来,随着白马窑名声渐起,惠州陶瓷文化再次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在惠城区水东街,余小伦开设了东平窑陶瓷艺术馆,对外展示着惠州本地现代瓷器工艺品,他还聚集了一批本地陶瓷爱好者成立惠州东平窑陶瓷艺术研究院,成为探寻东江陶瓷文化资源的民间力量。

在余小伦看来,惠州传统陶瓷制作工艺尽得历朝历代的传承,对惠州陶瓷文化的研究,对正确认识惠州优秀历史文化及社会经济有着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希望能找到一条文创与商务相适应,商品与礼品相融合,适应自身发展的瓷业新路,重新点燃惠州陶瓷窑火。”余小伦说。

记者手记

透过瓷器看惠州历史

作为一种日常使用的容器,瓷器本质上很普通。然而,透过古老的瓷器,其所承载是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读懂惠州历史,瓷器就是最好切入口。

探访考古现场,仿佛穿越时光。通过对白马窑的考古研究,一条包括材料采集、瓷器烧造、仓储运输等为一体的产业链正在重现。很难想象,在没有现代技术手段支撑下,如此大批量生产瓷器是如何确保繁而不杂、忙而不乱的良好运作,其背后有着怎样的高效管理团队。

对白马窑的考古发掘,也让惠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再放光芒,其诠释了这片沃土自古以来便散发着的独特魅力——汇聚江河湖海而通达天下,蕴藏殷实资源而百业兴旺,以此造就出了农耕生产和商贸服务并驾齐驱的经济结构,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大放异彩。

由惠州东平窑陶瓷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蔡磊著的《惠州瓷脉一千年》,对惠州瓷脉有着很好的阐述。

“宋代初期潮州、惠州、广州三地率先开坊设窑,构成‘三点一线’的产业格局,打下岭南瓷业兴旺的根基。宋代交通便捷的惠州城,由于瓷器产销两旺,带动东江流域制瓷产业链的形成,也加速区域人流物流的畅通,扩大了市场需求。让惠州从手工业薄弱的城市,一越成为手工业发达之城。”

可以说,无论是当地消费需求或番夷贸易需要,瓷器都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在人类历史上,宋代首先迈入手工制造“全球化时代”,岭南惠州作为当时重要产瓷基地之一亦未缺席。

不过,惠州古代瓷器业发展受制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其中,既有朝代更替导致的战火纷乱,也有倭寇山贼侵扰令窑工难享太平,甚至还有天灾人祸造成的毁灭性破坏。

客观来讲,惠州是古代瓷器生产重地,因瓷器外销而吸金无数,可并未因瓷而名世。但从某种意义上,这却体现了惠州务实的作风和抢抓机遇的能力。

历史总有相似。看今朝,以工业立市的惠州再次站在世界舞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背景下,依托石化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全球化发展制造业,惠州锚定打造千亿产业集群目标。这座海上丝绸之路城市,也必将书写出浩瀚历史长河中,又一繁荣璀璨的时代记忆。

【记者】乌天宇

【摄影】梁维春

【统筹】刘光明宝

编辑 南小惠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