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眼看福田①|高交会上的“卡哇伊先生”:爱创客、爱美食,更爱“烟火气”

南方+

02:12

日本创客“卡哇伊”先生——高须正和(Takasu Masakazu)

从华强北中电迪富大厦到1号线科学馆地铁站的路上,水果摊、烤串摊、小酒馆、小面馆、按摩店、中医馆、鸡煲店等陆续映入眼帘,再往前走,便是日本创客“卡哇伊先生——高须正和(Takasu Masakazu)在福田城中村的家,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地方。

“我很喜欢这里,这里很有文化,价格也很公道。别的城市,没有这样的地方。”走在靠近城中村的小巷里,高须正和向记者指着周边各式各类、琳琅满目的小店,其中不乏他经常光顾的地方。

这里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距离他每天上班的地方——中电智谷只要10分钟路程;距离他个人公司注册所在地的香港,也只是一岸之隔。

作为一名在深圳长期生活的外国创客,他身上有多重“标签”,比如,深圳创客文化的对外传播者、热爱街边美食的“深圳通”、亲历与记录华强北发展变迁的研究者。在最近一场国际创客交流活动上,他因活泼有趣的演讲风格,被观众称呼为“卡哇伊先生”。

高须正和参加2022年高交会

人物简介:

高须正和,来自日本东京都埼玉县,全球创客活动家、早稻田大学客座老师、日本知名开源硬件企业Switch Science中国区负责人、日本创客社群Nico-Tech共同发起人、“开源社”唯一的外国社员。2018年,他开始长居深圳,目前是华强北中电智谷产业园的一名国际创客。他合著的日语书籍《原型城市:全球创新在深圳发生》于2018年出版,面向日本介绍深圳的创新生态。

被“来了就是深圳人”所吸引

华强北是硬件创新的“大本营”

2014年,高须正和到华强北参加“Maker Faire Shenzhen”的活动,彼时深圳的热闹、创新与活力构建了他对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在他看来,深圳是“创新的大本营”,也是“中国最开放的城市”。即便作为外国人,“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对他的吸引力也很大。

2018年,在加入Switch Science负责国际业务开发工作后,他从新加坡搬到了深圳。他与深圳结缘,已有整整8年的时间。在此期间,许多外国创客走了又来,来了又走,高须正和却是待得时间最长的外国人之一。

高须正和微信朋友圈写着“我在Shenzhen 我是深圳人”

“这8年期间,发生了很多变化。以前华强北有很多‘一米商店’,人很多很热闹。现在,华强北则成为一个购物的地方,外观很漂亮,很适合旅游观光。”8年时间,高须正和亲历见证了华强北的发展变化,与此同时,他也用相机、日文记录了华强北硬件企业以及开发者们在华强北的发展情况。

作为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研究员,高须正和对创客文化非常感兴趣。在他工作之余,他写作并出版了6本与硬件、创客相关的书籍,其中有5本和深圳、华强北有关系。说起深圳的创新生态,他头头是道。

高须正和关于深圳创新文化的日文书籍

在高须正和看来,深圳的创新生态与许多国家不一样,华强北的电子市场也和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不同。比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更多是进、出口硬件,但不生产硬件;而日本则是更多研究机构,与这些地方比较,华强北的电子市场则“有意思多了”。

“华强北是硬件创新的‘大本营’,其完善的供应链是其区分其他市场最大的特点。”高须正和称,在华强北,大企业会有大企业的硬件供应链,初创企业也会有自己的硬件供应链。

往往从华强北走一圈,就能把不同的硬件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想法。而这里的老板对开发板同样有很深的认识,他们直接对接工厂,面对客户提出来“私人定制”化的东西,他们总能满足其需求,因而创新发生的可能性更高。

深圳创客文化“发烧友”

出书后吸引外国人来深

“我发现华强北有非常多好的硬件开发者,但他们都不像富士康、苹果那样有名,所以我就想出本书,让大家知道这个地方。”2018年8月,他与5名外国作者合著的介绍深圳创新文化的日语书籍《原型城市:全球创新在深圳发生》正式出版。

在他的书籍里,“一米柜台”的老照片仍清晰可见。其中有的店铺只留存在于书中,而有的却依然在电子市场里可以看到。“比如这家店,就在华强电子世界进去的第一个位置,到现在还是没有变化。”高须正和指着书本里一家商店的照片向记者说道——谈起这些商户,他如数家珍。

该书发行了8000多册,阅读者大多是研究中国经济的日本学者,以及对开源硬件感兴趣的日本爱好者。有趣的是,有些读者看了他的书之后也踏上了来深圳做硬件开发的道路。后来,在中电智谷的牵线下,这本书亦捐献给了当时新开业的华强北博物馆。

除了“写书”,作为创客“发烧友”,他对创客文化的国际交流活动乐此不疲。疫情前,每每有日本创客来深,或深圳开发者前往日本,他都负责各类接访工作,人数常在数十到上百人间。他的朋友圈中,也常常能看到大小创客活动、科技展览的动态。

“作为一名创客,我常常会想,要是这本书有日语版就好了;这个活动能在日本举办就好了,同样地,要是能将日本的活动带到中国来就好了。”基于这一纯粹的想法,他自发创建了一个虚拟社群“Nico-Tech Shenzhen Community”,在疫情反复、国际旅行受到不少阻碍的今天,两地的创客文化交流依旧“火热”。

街头美食的爱好者

比本地人更懂本地的“深圳通”

和高须正和打过交道的中国朋友,都便会被其浓厚日本口音的普通话所吸引。尽管学习中文只有2-3年时间,但在中国,他已经是个不折不扣的“深圳通”。“很多中国的朋友要找哪里好吃的、好玩的,都会跑过来问我。”高须正和打趣说道,在其他地方,是外国人请教本地人,而在这里,却是本地人请教外国人。

工作之余,他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便是和合作伙伴外出“觅食”。“一个人不能吃到很多美食,但是7、8个人就能分享到很多美食。”为了能尝到更多美食,他和朋友组建了一个20多人的微信群,目的就是“吃”。

与一般外国人和深圳年轻人不同,他对美食的经验是通过走街串巷来的,也总能推荐地方特色浓厚的小众餐厅,比如清远脆皮鸡煲、中山脆肉鲩火锅、潮汕砂锅粥、客家腌面等。

“这些地方,我其他的外国朋友不会来。因为他们也看不懂中文,更不会走到这里面来。”在城中村一家小店里,他向记者推荐了一家鸡煲,并对店里许多华南市场才有的食材知识信手拈来。

在众多地方特色美食中,他最喜欢的当属潮汕美食。由于在新加坡生活过很长时间,潮汕美食勾起的熟悉回忆也成为他喜欢深圳(尤其福田和罗湖)的原因。“最常吃的就是客家腌面这些,和东南亚的捞面很像。”

他在朋友圈分享的小众美食“中山脆肉鲩”

他在朋友圈分享的小众美食“中山脆肉鲩”

在他看来,除了使用的语言不同以外,深圳很多地方,包括饮食文化、生活习惯都与东南亚很类似。除美食外,平时他会到附近的荔枝公园跑跑步,“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亦是他将办公地点选在华强北的重要因素。

对话:

南方日报:你第一次来到华强北是什么时候?当时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高须正和:第一次来深圳是在2014年,当时是为了来参加Maker Faire Shenzhen(MakerFaire是美国Make杂志社举办的全世界最大的DIY聚会,是一个宣扬创客文化的庆典。)的活动。

2014年深圳的Maker Faire是场非常棒的活动,给了我非常好的印象。当时去了很多人,以及很多企业,现场气氛非常活跃。2014年的华强北还有很多一米柜台,非常热闹,有很多工业的原材料,机械可以购买到。

2014年开始,我就在新加坡生活,之后,和越来越多的深圳公司有合作,2018年我加入Switch Science,就搬到深圳来生活了。新加坡和深圳的生活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虽然语言不通,因为在新加坡生活了四年,所以现在我的英文比中文说得要好,这以外的很多生活习惯是相似的,我很喜欢东南亚的食物,潮汕的食物我也很喜欢,所以我现在居住在福田的城中村里。

不过和2014年相比,深圳完全不一样,所以与其说有不习惯,深圳其实一直都在变化,每天都像刚来这里一样。

南方日报:你觉得日本、新加坡和中国的创新生态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高须正和:创新是一场全球运动。不仅是中国,日本政府、新加坡政府都在支持创新创业。但是,每个国家情况不同,在日本,索尼、丰田等大企业,仍然在社会上占据重要地位,创业者还是很小一部分力量。

在新加坡也一样,现在还是新加坡发展银行这样的国企占据主导作用,与此相对,中国当然也有大国企,但更多的是像阿里巴巴、大疆这样的创新企业,可以在一瞬间发展成中国最大的公司,这种社会的差距会被人们的热情和社会氛围拉得越来越大。

在中国,就算是阿里巴巴的员工也愿辞职创业,但是几乎没人会从丰田、新加坡发展银行辞职创业(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

南方日报:和一些海外城市的电子市场比,华强北的电子市场有什么不同?

高须正和:各个国家都有各自的电子市场,华强北的企业跟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企业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电子市场里的商品大多是从其他地方进口的,但是华强北的电子市场里的商品是那些公司自己生产的。

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这些商品都是进口的。深圳的市场更加专业化。华强北有完整的产品供应链,从销售到开发到制造全部配套的在这里都能找到,这是别的国家不具备的。

南方日报:为什么会想到要写关于深圳的书?你如何看待自己在两个国家之间创新交流的角色?

高须正和:首先,作为创客,可以实现自己的创意,就像我现在想的,比如这本书要是有日语就好了,这个活动可以在日本办就好了,同样日本这样的活动要是能带来中国就好了,这点我觉得是很好的。

另外,可以和自己喜欢的人群在一起做事很开心,当然也包括创业者和研究者,我一直很想和这样的人群待在一起。除了这两点以外,其它的我没有想很多。

南方日报:你在深圳4年时间,为什么会待这么久?未来是否计划回国,还会继续待在深圳吗?

高须正和:我待在深圳主要是两个理由,一是我所有的合作伙伴、活动与工作都在深圳;二是,这是一个很开放的城市。深圳和其他城市不一样,有92%都是外地人,没有南山蛇口和华强北就没有深圳。在以前很多活动上,你会听到意大利语、泰语、法语、日语等,可以说深圳的国际化和深圳人共同造就了深圳。

我今年49岁,我算了一下,我还可以工作10年。10年时间对深圳这座城市来说,是非常难以想象和预料的。目前而言,我觉得待在深圳很好。

【统筹/撰文/视频】蔡敏玲

【拍摄/剪辑】谢昊燃

【翻译/整理】童话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 李才瑛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