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广东省委平安广东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下发《关于表彰2020—2021年度平安广东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其中,中共潮州市湘桥区委政法委员会荣获“2020—2021年度平安广东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27宗,已化解126宗,化解率达到99.21%;全面推进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整治行动,累计侦破10宗涉老年人诈骗案件,涉案金额85万元,追回被害人损失24.2万元;2021年侦破电信诈骗案件同比上升20.69%,推广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用户数超过17万人次……
近年来,湘桥区委政法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联合平安建设全体成员单位,不断强化基层社会治理,积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快推动区域法治建设进程,持续提升平安建设科学化、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
智能联防
协助调解纠纷204起
潮州古城区是潮州市旅游资源集中的核心区域,是国内外游客到潮必到的“打卡”地。随着文旅业的迅速发展,古城区游客数量与日俱增。如何打造平安古城,提升市民及游客的安全感?
湘桥区委政法委通过“古城应急指挥中心+义警”防控模式,提升市民及游客安全感。
湘桥区委政法委构建“古城应急指挥中心+义警”防控模式、“巷长制+居民议事厅”治理模式等,通过智能联防与共建共治,高质量、有力度、有温度地做好古城区平安建设。
“您好,这里是西马派出所古城应急指挥中心,您的母亲林女士于晚上7时迷路至我处,请尽快来接她……”在古城区,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2019年,结合古城区客流量和治安实际,西马派出所下设古城应急指挥中心,建立古城区“智治”新体系。目前,古城内装摄190处智能监控视频,在应急指挥中心大厅里,可以通过平安视频看到古城每一条主干道的情况,并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强化管控。
提起治安状况,西马派出所古城应急指挥中心负责民警朱晓东表示,在严格管控下,古城里的治安一直都比较平稳。主要接报的警情不乏帮助游客帮忙寻找走失家人、调解商铺店家与游客价格纠纷等。“这些问题都能很快解决,较大的警情目前还没有发生过。”朱晓东说。
除了进行巡逻,古城应急指挥中心还承担“义警指挥中心”职能,对已组建的220人“湘桥义警”服务队开展业务培训。
这些“湘桥义警”服务队多是潮州市公安局湘桥分局借助志愿者联合会纽带连接组建而成的志愿服务团体。团队内以热心市民和在校大学生为主,他们发挥“人熟地熟”优势,在公安机关带领下,积极在古城内参与治安防控、纠纷调解、节日安保、维持交通秩序等工作。
据统计,2019年至2021年,古城区警情数、刑事案件、行政案件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古城应急指挥中心先后协助调解纠纷204起,帮助群众找回走失老人、儿童95人。
走街串巷
上报各类网格事件超3万件
“要加强锻炼,增强肌力,工作和生活上有什么困难要及时与我们志愿队联系。”今年7月,西新街道“24H·志愿服务队”带上慰问品和慰问金,走访特殊人群,传递温暖和关怀。
平安湘桥网格队伍等志愿者在潮州古城内开展日常巡逻、疫情防控等工作。
实际上,这样的暖心事例不胜枚举。近年来,湘桥区委政法委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网格化为支撑,将平安队伍建设作为推动平安建设的重要任务部署落实。不仅在全区组建3支平安湘桥志愿者团队、20支平安湘桥网格队伍,还在西新街道先行先试组建起“24H·志愿服务队”,积极探索“党建+志愿服务+基层治理”模式,实现问题联治、风险联控、平安联创。
湘桥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4H·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19年6月,是湘桥区委政法委推动的一项湘桥区社会治理特色项目。如今,该志愿服务队成员有40多人,他们活跃在大街小巷,“24小时听需求、24小时有回应、24小时献爱心”,采取结对帮扶形式,为辖区社矫人员、失独困难家庭、残疾人、低保户、独居老人等各类特殊群体提供服务,成为西新街道基层治理的重要辅助力量。
西新街道新桥社区75岁的陈姨,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独自居住,生活拮据,服务队获知情况后,每月定期给陈姨送上600元的生活补助,并经常上门和她聊家常。布梳街社区社矫人员小铭(化名)因车祸导致残疾,得知情况后,社区干部和志愿服务队帮他办理残疾人证,并为他寻找合适的工作。如今,小铭已走出生活困境,回归正常社会生活。
不仅如此,湘桥区委政法委还推动网格管理和平安湘桥志愿服务深度融合,联合潮郡文化志愿者联合会、弘德寻失志愿者联合会等4个志愿者团队,共同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治理工作。
国庆期间,平安湘桥志愿者团队、平安湘桥网格队伍等志愿者在潮州古城内开展日常巡逻、疫情防控、爱心帮扶、服务引导等工作;在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中,同样有平安湘桥志愿者等力量组成宣传队伍,他们走街串巷,在辖区各个点位开展涉老反诈宣传活动。
截至目前,湘桥区各街道(镇)累计上报各类网格事件3.07万件,有效打通了平安湘桥建设和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未来,湘桥区委政法委将以强化基层社会治理品牌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基层群众德治、自治作用,创造更多具有创新性、可行性、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社会治理经验模式,形成一批具有湘桥特色的品牌。
探索创新
把巡回法庭搬到田间地头
“现在开庭。”咚!随着法槌有力地敲落,一场“模拟法庭”在湘桥区阳光实验学校开启审判程序。学生们分别扮演审判长、人民陪审员、公诉人、辩护人、被告人和法警等角色。他们有的神情严肃凝重地听取公诉人控诉,有的为被告人辩护、据理力争,有的愧疚地为自己的行为忏悔致歉,大家严肃认真、倾情演绎,给观众带来了生动的沉浸式体验。
如何做好强化普法教育和公共法律服务工作?
全面整合律师资源,实现全区173个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建立疫情防控常态化诉讼服务机制,“智慧法院”实现远程立案、线上调解、远程视频开庭、智慧执行;积极推进首席法律咨询专家试点工作,打造“以法兴企”文化沙龙品牌活动,组建“法润湘桥”青年普法志愿者队伍,加快推动区域法治建设进程……
湘桥区委政法委组织全区政法单位通过巡回法庭、模拟法庭、案例普法等方式,推动法律法规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为平安建设筑牢法治根基。
其中,湘桥区人民法院找准百姓需求、探索普法新模式,利用“巡回法庭+普法宣传”模式,以方便群众诉讼为着力点,创新普法方式方法,将法庭搬到田间地头、山区林间,让司法的阳光照进乡村。
今年3月,湘桥区人民法院将法庭搬到潮安区浮洋镇桥湖村,巡回审判原告黄某不服被告潮州市生态环境局罚款一案。
“谢谢法官让我们知道原来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来往田间耕作的村民停下脚步驻足旁听,接受一场特殊的法治教育公开课。
今年5月,湘桥区人民法院邀请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走进法庭,依托中国庭审网同步直播平台,通过“线上+线下”普法形式开庭审理一宗行政诉讼案件,增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执法人员的法治观念。
据统计,今年以来,湘桥区各村(社区)法律顾问累计提供接访和来电咨询、开展法治宣传、参与人民调解等各类法律服务1118次,全区受理法律援助案件475宗,解答法律咨询253宗。
【来源】南方日报
【撰文】董志豪
【图片】受访者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