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文化进社区️① | 探寻历史名村的故事,以文化助力社区治理

南海社区治理
+订阅

本次里水导赏由南海地名文化协会秘书长彭俊瑜领赏,导赏范围为里水河村及其周边地区,参加者主要是河村及周边的学生居民,骄阳似火仍不能阻挡大家的热情。

从创益中心出发

导赏从里水创益中心出发,第一站来到了位于河村公园旁边的村史馆。村史馆介绍了河村的概况、历史名人及风俗,展示了村内的族谱等旧物。俊瑜先抛出问题,引导大家思考社区、自然村和村小组的关系,再从地名变迁的视角讲解今日河村社区的组成,引发参赏者思考河村的起源和发展,加深对社区的认识。

展示物品

村史馆前讲解

穿过河村公园,导赏队伍来到一口古井前。古井常年封闭,揭开盖子后发现水位较高,水源充足。据当地老居民介绍,这口井的水位水量和附近的河流息息相关,旧时河村一代生活生产用水十分依赖这口井,村内亦有数口类似的井。受井影响,水井所在的巷子取名水巷。在介绍之余,俊瑜联系古井进行拓展,科普了珠三角形成的知识,将趣味的地理历史知识穿插其中。

围观古井

穿过水巷,导赏队伍来到了吴氏世祠。吴氏世祠始建于明代,是官衙式祠堂,清代重修,为二进院落式布局。“一门四进士、四代六乡贤”,彰显吴氏的良好家风。

吴氏世祠门前讲解

月池和吴氏世祠相隔一条马路,而根据珠三角地区的俗语“祠堂门口有池塘”,传统的祠堂的构成往往包括门前的池塘或河流,俊瑜引导大家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吴氏世祠和月池。

月池

“看碑记”是吴氏世祠一行中的重头戏,碑记有助参赏者了解建筑修建的时间、地点、目的及相关人物。

重修吴氏碑记

碑前讲解

下一站来到了主帅庙。主帅庙在南海里水镇河村乡东面,始建年代不详,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及光绪乙已年(1905)重修,主帅庙又名康公庙,是珠江三角洲特有的神庙。今日主帅庙上挂有“河村文化室”的牌匾,内有硬山顶式风火墙,花岗石檐柱、檐缘盖琉璃瓦、檐板饰花草木雕等精美装饰。主帅庙所纪念的康公名保裔,民间传说康公为北宋战将,与契丹作战阵亡,其后人南迁珠江三角洲,托京官奏陈康公战绩,诏准立庙。

主帅庙内部

村人称为“大庙”,庙址重建前后没有改变,为现“大庙街1号”,彰显出庙包含的亲切的地域性感情。”大庙“这种称呼在珠江三角洲的村十分常见,代表这个庙是全村的庙,而不是私人或部分人的。从庙内的碑可看出,不仅村里各坊都有捐钱,而且有一些”会“也捐钱,估计因为河村是当时一个重要的交通节点。

大庙街门牌

主帅庙门前合影

河村附近曾有富寿桥,据河村父老回忆富寿桥未拆前桥上有写着吴光龙奉旨修的碑,如今旧石栏成为和两边护栏的一部分,留作后人与曾经的交通要道建立起跨越古今的联系。

旧桥石栏修建的护栏

河村导赏圆满结束,本次导赏的最大的意义之一是为当地的年轻人提供一扇深化对家乡认识的窗口,在导赏中走进那些从前未曾走近的建筑,聆听那些未曾听闻的故事,从而达到加深对家乡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的效果。

来源:“我地”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