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龙川出新招,大力推动村庄项目建设

河源发布
+订阅

  走进龙川县老隆镇板塘村,满眼都是怡人风光,处处皆为新景象,“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正在这个东江边的小村庄徐徐展开。

美丽的龙川县老隆镇板塘村

  画山画水画振兴。今年以来,龙川县积极探索乡村振兴领域建设项目“以工代赈”实施新模式,选取板塘村为试点,以“农村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赈济模式,把有建筑经验的群众、困难群众纳入建设队伍中来,最大限度地组织发动群众参与家乡建设,集众人智慧降成本、推进度,有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共享乡村振兴成果,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

村民家门口就业

唱响家乡建设“合奏曲”

  “进士故里·十里栖溪”。龙川县老隆镇板塘村人杰地灵,是唐代循州首位进士韦昌明的故乡。走进板塘村,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美丽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振奋人心。

龙川县老隆镇板塘村村民积极参与板塘河的治理,共建美丽家园。

  村民余辉玲是一名挖掘机司机,在这个少雨的深秋初冬的黄金施工季,除了休息和吃饭的时间,他就钉在了项目建设这块“一亩三分地上”,开着挖掘机马不停蹄地工作。 按照一天200多元的务工收入,今年以来,余辉玲参与板塘村 “以工代赈”项目的累计收入有1.5万余元。

  “做了两三个月了,工资一天是200多,钱也挣了,家庭也照看到了,家乡越变越好,心里高兴得很。”谈起在家门口上班带来的幸福感,余辉玲说,在找工难的背景下,党委政府实施村庄建设项目“以工代赈”工作方案,为老百姓提供了就业岗位,保障了收入,也参与到家乡的建设,可以说一举多得。

  以工代赈,近年来频频出现于国家宏观政策中,是指通过组织困难群众、失业人员参与工程建设获取劳务报酬,以取代直接赈济。

  余辉玲不是“以工代赈”工作方案的唯一受益人。据悉,板塘村通过“以工代赈”模式建设的项目有3个。截至今年10月底,参与“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村民达1000余人次。

  在这个较为庞大的村民建设者队伍里,有长期从事建筑行业的乡村工匠,有列入防返贫监测的易返贫村民,有热心家乡建设的乡贤。正是这样一群质朴的村民,他们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当家人”的姿态全力参与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改写着板塘村曾经的落后面貌,绘就了新时代美丽画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板塘村在推进“以工代赈”建设模式中,选择“投资规模小、技术门槛低、前期工作简单、技能要求不高”的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堡坎沟渠等建设领域布局项目,优先吸纳当地易地搬迁户、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其他低收入人口参与工程建设。

  板塘村村民何春华是“以工代赈”项目建设中出工较多的人,村里的“四小园”项目建设都有他的汗水。通过劳动,纳入易返贫监测对象的他稳住了经济收入,也止住了返贫的步伐。

  “‘以工代赈’既增加就业岗位,也能让村民参与项目建设增加收入,还能让家乡面貌焕然一新,是一举三得。”板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余新伟表示,“以工代赈”建设方案得到了村民的高度认可,激发了村民自主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越来越多的村民为项目建设出谋划策、出工出力,掀起了一股建设家乡的新热潮。

  家乡建设,人人参与。据了解,在实施“以工代赈”模式后,板塘村的外出乡贤、当地村民看到村内发展的巨大变化,纷纷主动参与进来,掀起了建设家乡的热潮。在村内实施“四小园”建设以及村中心小学周边环境提升项目时,200多户村民积极配合清除竹林苗木,无偿出让沿河土地2万多平方米;100多户村民自行拆除4000多平方米庭院,用于拓宽村主干道,谱写新时代“六尺巷”故事。村民王明亮经与有关建设方协商,将工程开山产生的石料提供给板塘村建设河堤,为示范带项目节省了约300万元成本。板塘村乡贤自发筹资项目建设资金30多万元,支持家乡建设。

  “砌河堤的石头是乡贤从周边工地拉过来捐赠的,建设的人工是用‘以工代赈’的方式雇佣本地村民组成的,路灯、护栏等硬包装材料都是从淘宝网上找到生产厂家直接发的货,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余新伟算了一笔账,板塘河的治理每公里建设投入资金比市场造价节约了80多万元,整个项目节约500多万元,实现了最大限度的成本控制。

  “以工代赈”模式下,提供就业岗位,以劳务报酬取代直接赈济,全面激发了群众建设家乡的内生动力,村民们以“当家人”的姿态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唱响了共建共享“合奏曲”。

优先考虑“以工代赈”项目

确保覆盖全县24个镇

  板塘村打响了龙川县村庄建设项目“以工代赈”试点工作的第一枪。经过一年多的实施,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通过“以工代赈”,龙川县老隆镇板塘河发生了蜕变,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成为村民及周边群众打卡地。

  “‘以工代赈’不仅助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更是一项民生工程。”龙川县乡村振兴局局长黄海龙介绍,“以工代赈”的突出价值就在于,它打通了有效投资与就业消费,连接起大工程与小民生、大发展与小家庭。加大“以工代赈”的实施力度,扩大面向农民工、脱贫人口的“以工代赈”规模,能够实现促发展、稳就业、保民生等一举多得的综合效果。

  以发展促就业,以就业保民生。黄海龙说,“以工代赈”的模式还能发挥“以点带面、以小做大”作用,加强乡村工匠之间的交流沟通,形成“以工代赈资产变股权、全体村民变股东、困难户再分配”的资产收益分配方式,激发村民们建设家乡的内生动力,让当地村民们参与到建设中去,实现群众与政府共建,乡村振兴成果共享,有力促进乡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同时,有效补齐集体经济基础设施短板,利用“杠杆”效应撬动乡村振兴、就业带动、高标准农田等项目资金投入。

  事实证明,“以工代赈”不仅是农民群众增收的“暖心剂”,更是乡村振兴大文章的“黏合剂”、振兴集体经济的“催化剂”。以板塘村为例,经过一年多的试点,板塘村建设美丽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打造“进士故里·十里栖溪”,极大提升该村知名度,擦亮进士故里品牌,推动该村文旅业融合发展,带动该村产业发展,真正实现了“为民而建,因民而建”,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加强“以工代赈”资金使用管理,做好项目实施工作,是确保“以工代赈”取得实效的题中应有之义。目前,村庄建设项目“以工代赈”试点工作从板塘村向老隆镇全镇覆盖递进。“老隆镇作为全县的试点,镇党委政府将全面推进,认真做好项目审批、把关工作。”老隆镇副镇长黄光耀说,将围绕打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造血干细胞”目标规划,充分发挥“以工代赈”“补缺补短补软、雪中送炭”的作用,推动项目建设,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据悉,“以工代赈”的项目主要适用于使用财政资金建设单项在100万元以下(不含100万元)的乡村振兴小型项目或50万元以下的货物采购及购买项目,重点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由项目理事牵头组织建立项目库、出图、估价、初审、表决、公示、申报、招标等环节,在确保工程质量符合建设要求的前提下,优化建设项目审批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全程阳光透明、有序高效。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接下来,龙川县将准确把握“以工代赈”在实施范围、受益对象、建设领域、赈济模式、资金渠道等方面的政策要求,结合基层实际破解政策落实、项目管理、组织群众务工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真正发挥出“造血式扶助”的功效。

  从试点到全县铺开,加速乡村振兴步伐。当前,龙川县乡村振兴局正加大力度推广以工代赈模式,确保“以工代赈”模式覆盖到全县24个镇。同时,加大资金倾斜力度,计划驻镇帮扶资金4.8亿元,按照优先考虑“以工代赈”项目的原则,下拨每个镇2000万元的资金池用于乡村振兴项目建设,鼓励更多乡镇积极推广“以工代赈”、以点带面,以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撬动社会资金,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公共建设项目的积极性,发挥村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全面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力建设幸福和谐美丽龙川。


来源:河源日报

作者:刘昕 陈小玲 通讯员 徐睿宏 ■摄影:冯晓铭 编辑:吴雪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