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扫黑行动》正在全国热映,整体还算可以,套路有些老旧简单,用了反贪题材的老套路,依旧是先期情况紧急、开会,到展开行动,再到收官、开会总结、媒体公告,虽然保险,却略失生动。
艺术这个东西不是没有套路,很多时候艺术的魅力恰恰在于冒险。如果你是想看一部步步惊心招招意外的烟火爆炸动作戏,基本就可以不用来了;但如果抱着看看的心态也能撑起个愉快周末,何况还有好几个会演戏的老戏骨撑场子。
《扫黑行动》电影海报
姜还是老的辣 电影里可靠的“老师傅”
进入《扫黑行动》5分钟内,是一种洗练的镜头风格——没有废话和多余的镜头,故事马上展开。情节迅速露出,上级迅速表态,主人公迅速就位,一边创造情景,一边发展人物,甚至当吴孟达的牛肉面馆刚刚露出,观众就知道,这必然是一个情感发展和情节交汇的重要地点。
导演林德禄就像是一位技艺娴熟的“老师傅”,香港的廉政电影,他说第二没有人敢认第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四大探长》到《廉政第一击》,最为人熟悉的是近年人人皆知的《反贪风暴》系列电影。在香港市场,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其商业票房号召力是必须的。据说导演林德禄为了拍《反贪风暴》第一部,打好这第一枪,足足等了古天乐8个月的档期,果然保障了接下来的二三四五,可谓是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电影中还有一位“老师傅”吴孟达,他生前最后一部电影《濒海交锋》尚未有上映信息,因此很多粉丝将这部《扫黑行动》视作他的遗作。吴孟达身上散发着平凡市民熟悉的味道,不是五光十色的商务精英,也不是正义凛然的打黑英雄:愤世或乐天、敌意或随和、激情或冷漠,这些典型的情绪刻画他统统都没有,但他却代表了黑恶势力倾轧下最容易受凌辱,受伤害的人群——前一秒端着两碗牛肉面颤巍巍走出来,后一秒被几个追债的小混混摔钱在脸上,不禁令观众疼惜,忍不住破防。
吴孟达一生演活了无数个小人物,是当之无愧的金牌配角。他在片中的戏只有几分钟,却周到地感谢每一位工作人员,每一位前来的粉丝,真是平凡的人生给你最多感动。林德禄也是这种风格的“老师傅”,他曾说“我希望香港年轻一辈的演员都有一个坚持的心态,有一个吃苦耐劳的态度,去迎接我们将来的机会。”
考验演员的功力 反差就是生命力
林德禄之所以会走上拍“反贪”这条路,源于他年轻时在廉政公署的工作经历,他经常坐在办公室里看档案,那些真实故事有的是色彩、态度、矛盾和独特性,所以他的人物带有与众不同真实的质感。
比如秦海璐饰演的老板娘做事狠辣,和下属开会一言不合就用玻璃烟缸把对方砸得满头花——这是有生活的。她在大反派身边隐忍多年,可以不动声色给出致命一击,却在最后关头为了挚爱性命甘献百亿。台词只有一句,酝酿不足1分钟,杀伐决断,功败垂成,惜别于那条最不起眼的街,定格在那个充满遗憾的回眸……所以最真实的感动,往往来自于和观众人性相似的地方。
和老板娘的“出轨”意外指数相似,电影中王劲松饰演的杜局拔枪也质感满满。身为公安副局长,王劲松饰演的杜局演出了一种柔弱又挣扎的反差张力(这个人物因此而独特),面对强权他不坚定,面对胁迫虚与委蛇,同时他没有忘记战友情,也很想穿着警服退休,但就是因为性格中这些弱点,才一步步被大反派逼到了墙角:想要面子顾全不了,想要自杀又舍不得,最后只好等待审判的降临。
片中令人最莫名其妙的一个安排是结尾突然强入了这样一幕:境外势力大BOSS坐在KTV包房里,玩着电脑,抽着大雪茄,身边还陪着一个大胸模特……僵硬、塑料、没有生命感。这个场景既不能推动故事,也不能发展人物关系,但熟悉套路的观众都知道是为什么。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如同吃老师傅做的一碗牛肉面,热汤热水滋味杂陈。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的观点和立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