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后,数个熟透的柿子仍挂在树上,点缀着平远县仁居镇黄畲村的乡村冬景。
站在平远县仁居镇黄畲村村委会,向远处的山眺望,不是本地居民,很难发现山中藏着一座古山寨——长兴寨。
“不太清楚它的历史,自打我记事以来,长兴寨就一直存在。也没有人能够说出它的由来。”土生土长的村民赖正唐,今年87岁。他说,自己也问过爷爷奶奶关于长兴寨的由来,但并没有答案。
目前,平远县多数古寨堡处于崇山峻岭中,前往道路并不好行走。黄培强 摄
在平远县,深山藏古寨堡,并不鲜见。据《平远古寨堡》一书介绍,寨堡是古代社会乡村村民为躲避战乱或匪患、保卫自己的生命财产而修建的一种集体防御工事。
历经岁月洗礼,风雨冲刷,隐藏在平远境内崇山峻岭中的古寨堡,逐渐变得神秘起来。
“关于这些古寨堡,历史记载比较粗略,目前还找不到太多印证。”《平远古寨堡》主编李程表示,他希望有更多人关注这一座座带有历史记忆的建筑、挖掘平远古寨堡的历史。
建于何处?
盘踞山顶要塞
“有些寨子是根据名字来寻找的。”带上相机、经纬仪器,2016年开始,李程以已录入县志的寨堡为线索、以田野调查的方式,实地探访了25处山寨、5处碉堡遗址和1处战壕,并做详细记录。
在李程探寻平远古寨堡的行程中,爬山是常事。“古寨堡都是在深山里,山寨的草木长得很高。”李程说,这也侧面反映出平远古寨堡依山而建的特点。
长兴寨墙体厚1米,全长405米。黄培强 摄
要读懂平远古寨堡,平远历史是绕不过的材料。
史料记载,地处粤闽赣交汇处的平远,历史上曾为政权薄弱、豪强出没的地方,百姓饱受寇乱之苦。清嘉庆《平远县志》总结为:“地介江闽,群盗出没。”
对此,《平远县志》在险隘篇中也有生动的记载:“隆万间(即明朝隆庆、万历年间,1567年—1620年),三省盗发兹地每多哨聚,东败则窜西,南负则北走。”
由于地处战略要地,战事频繁,或百姓筑寨自保,或兵家修堡为要,平远古寨堡修建工作持续进行着。
“建造的时期比较集中,基本都是在明朝前后进行建设,而且寨子非常大,大多数是在三省交界的位置。太平天国时期,那时的寨子就比较小,例如尖山寨。”李程介绍说。
《平远县志》(2011年版)录入有古山寨10处,碉堡1处。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古寨堡的重视与挖掘,越来越多藏在深山中的古寨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长兴寨的墙体与周边树木融为一体,高度无差。黄培强 摄
翻开不断完善的平远县古寨堡分布图,不难发现全县12个镇均有古寨堡的存在。而从修建的地理位置来看,大都修建于地势险峻且易守难攻,距离村落较近、能够长期驻守的山顶,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意。
牙子寨,位于平远县差干镇三达村河田村民小组境内。五指石西壁在河田村东侧,南北走向横亘耸立,石壁陡峭峻拔、高达百米,上有几米深的天然石洞、几十米长的天然长廊。
筑于此处的牙子寨,既有崖石遮风挡雨的天然庇护,又有险要关隘把守。寨子筑于险要处,石阶沿此掩体墙拾级而上,便可到达修建在悬崖下的山寨主体建筑。
远远看去,崖壁上边的石洞、长廊似张开的大嘴,凸起的城墙像一排整齐的牙齿,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显神似,故当地百姓称此处崖壁为“牙子寨”或“瓦子寨”。
不远处,五指石兵寨亦建在峭壁处。寨门东向,对进山路径、山外动静均一目了然,外敌无法轻易进寨。
牙子寨和五指石兵寨,不过是平远众多古寨堡的缩影。平远境内古寨堡多盘踞山顶要塞,既受当地地形因素影响,也不乏有“居高临下”的防御思维。
“在冷兵器时代,据守制高点至关重要,山下有风吹草动也一目了然,俟有敌情或击鼓鸣锣、或升烟为信,争取御敌主动权。”在《平远古寨堡》中,李程如是分析。
何人所建?
多为未解之谜待考究
“去往长兴寨的道路还算比较好行走的,虽然很陡。”负责带路的是村里的护林员赖方文。年近六旬的他,对去往长兴寨的道路再熟悉不过了。
长兴寨,是平远县目前发现较为完整的山寨。2014年平远县博物馆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后,长兴寨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长兴寨寨门为一块块石头堆砌而成,坚固且美观。黄培强 摄
崎岖的山路,两旁是茂密的树木。山路,明显是经人为修整过的,台阶分明。赖方文说,兴寨西侧的钓望寨,有座七仙爷庙,庙小而香火很旺,每逢农历七月七日,山下的村民会抬三牲祭品隆重祭拜七仙爷生日,以祈求平安幸福。或许正是此原因,前往长兴寨的山路并没有被茂密的树木掩藏。
笔直而上的陡坡考验着登寨人,陡坡一过即到达长兴寨的寨门,让众人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这就是长兴寨。”说完,赖方文坐在一旁的大石头上休息起来。
长兴寨规模有多大?一组数据得以窥见:该寨依山势用石头砌筑而成,寨墙厚1米、全长约405米,墙外均高约为3米;寨内地势平坦,长约170米,平均宽度约40米,面积约6800多平方米。整个寨子外形呈椭圆形。
细细观察下,寨门门框两侧有3个用于放置横栓圆木的孔洞。至于门,已经不复存在。
据赖正唐回忆,自己小时候还见过长兴寨的木门。“木门是实木,上面还贴满竹板,可以防火铳,十分重。”后来,该木门板被当地村民抬下山建桥。
在《平远古寨堡》一书中,对长兴寨建筑工程量进行了估算:用石块约1600立方米,以每立米2.5吨计,约4000吨。以每个工日完成150公斤砌石量计算,需要26666工日。若用50人的建筑队伍,不停施工,需要533天才能完成。
如此大的工程量,也引发不少人的探索与疑问:建造长兴寨的是何人?
关于长兴寨的兴建,主要说法有三种:一是为了防止流寇危害山下村民而建;二是长兴寨或与“大帽山起义军”有关;三是此处为私货转运站,是私枭聚居地。与之相对应,便可以寻到建造者。
模糊的说法并没有得到史料的印证,“何人所建”仍是一个待解开的谜。
“族谱都没有记载。”赖正唐说,尽管这样,却不影响当地群众对长兴寨的情感,“村里的人没有不知道这地方的。”
不知何人所建的古寨堡,在平远县数量并不少。究其原因,一是史料无记载,二是年代久远古寨堡保存不完整,三是位置偏僻被遗忘。
“很难去定论,寨子到底是客家人修的,还是畲族人民修的。翻阅了相关史料,目前平远古寨堡的谜团还有很多。”李程说。
如今,现存山寨民房大多坍塌,但寨墙、山门犹存,成为历史见证物,有些山寨已被修复,供人们追忆和游览。但由于修建史料的缺失,更多古寨堡的建造历史和缘由仍需要进一步考究。
建来何用?
至今仍存战事遗迹
沿着平坦的公路,记者来到了位于尖山脚下的东石镇白岭村。尽管白岭村与尖山寨仅隔数百米,但当地村民对此寨了解甚少。几经询问,才在一名年长村民的指引下,找到了位于尖山上的尖山寨。
寨门早已坍塌,只剩下1.4米宽的缺口和墙脚。步入寨子内部,三道战壕依次映入眼帘,每一道战壕的建筑样式大致相同,高约1米、宽约1.2米,由大小不一的旱石堆砌而成。每道战壕长约150米,相隔距离不远。
穿过层层战壕,一个个扎营遗址便显现,扎营遗址背靠土坡,有着明显的挖掘痕迹,面积约10至20平方米。在尖山寨,类似的营地约有100多处,最多可容纳近千人同时避难。
无论是堆砌的战壕,还是扎营遗址,都传递出一个信息:寨堡在战乱时期,曾作为人们的避难场所,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
纵观平远县众多山寨,“防御”是首要功能。
历史上,平远曾作为太平军与清军作战的战场。史料记载,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军四次进占平远,与清军在仁居、东石等乡镇发生正面交战。溃败的太平军四处劫掠,民不聊生。
“官军良莠不全,亦与贼无异,贼过如梳,兵过如篦,交战双方致造成地方上空前浩劫;民众生命财产之损失,无法估计。”时任平远县县长朱浩怀撰写的太平天国进占平远史料中,记载着当年双方交战给平远人民带来的灾难。
宝珠寨的其中一个门,从堆砌的石头上可以清晰看见历史的痕迹。黄培强 摄
溃军压境,山贼横行,建于山顶的寨堡便成了当地百姓的避难所。为了生存,平远人民上山筑寨,并设计自卫装置,以保证生命安全。“现存的几座保存完好的山寨,例如长兴寨、宝珠寨等,都可以从寨门上找到方形的孔洞,孔洞内宽外窄,便于射击御敌。”李程告诉记者。
每当战事来临,平远百姓便携家带口攀上尖山,据天险、守隘口,兴建战壕,扎下营寨,力求在熊熊战火中觅得片刻安宁。青壮年们齐心协力,守住战壕、竭力反击,保护着村中的老人与幼童,全力守护着乱世中的净土。
范伟雄和记者讲述宝珠寨中石井的故事。黄培强 摄
在仁居镇井下村的宝珠寨,残存的寨门上依旧可以找到当年人们用于防御的枪孔。“除了太平军之外,山贼、强盗也时常到村内搜刮民脂民膏,为了保住生命安全,整个井下村一同到寨子里避难。”井下村村民范伟雄今年70岁,幼时,他常听父辈说起关于宝珠寨的故事,“宝珠寨的四周有井、有田,村民躲进寨中,可长时间生活,以达到躲避战祸的目的。”
寨堡所历经的浩劫与磨难,也是客家人苦难中求生存的真实写照。平远古寨堡,既是人民苦难的见证物,又是历史节点上的悲凉记忆。
空中俯瞰修建于峭壁上的宝珠寨一角。袁志鹏 摄
明朝中晚期,社会矛盾激化,有官民斗争、有客畲之争、有皇族斗争,此后至清初的150年间,平远一直兵匪交汇、动荡不安,百姓为躲避连年不断的匪祸,联族筑寨御敌。
如,紧邻江西省寻乌县的平远八尺镇,在此期间修筑了高堂寨、虎踞寨、磨石寨、寨阳寨、梅龙寨等防御性山寨。不少山寨“匪”与“民”交替利用,往往先为“匪巢穴”,后为百姓的避匪之所的山寨,如差干镇的牙子寨、泗水镇的梅畲碉堡。
链接
五指石兵寨
位于平远县差干镇五指石风景区,海拔230米,建于明朝末年,相传为反清复明志士谢志良父子为屯兵所建造。
兵寨地势险峻,上凭绝壁、下临无地,仅有一条小道可通往。寨门向东,左右两侧均有巨石,通过寨门可观察到山外动静,进山路径一目了然,因此,外敌无法轻易进寨。寨内有一平托,长约40米,有14间房子残垣,每间房子面积大致相等。
相传,顺治九年,谢志良拥隆武帝退至福建龙岩时,命其子先回广东平远县原籍募兵,在家乡五指石兴建行宫,构筑营垒以为后计。不久后,隆武帝被追杀,谢志良与皇帝一同殉难。谢志良之子谢上逵遵守父命,坚守五指石,与清兵斗争,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
鹅石寨
位于平远县仁居镇的南面,山寨所在的鹅石山又被称为“凤山”,因山体庞大而巍峨、风光秀丽,旧时被誉为平远县城(仁居)附廓八景之一——“凤山积翠”。作为防御性建筑,鹅石寨选址于凤山山脊处,海拔高度436.2米,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能容纳近千百姓避难。
鹅石寨的寨墙长达320米,墙厚度为1.7米,外墙高为1.5米至4.2米之间。寨墙东边有一个突出的圆形掩体,直径约10米、高1.6米,可供作战人员使用火炮等器械。在防御堡掩体墙上,还分布有3个射击孔,射击孔高0.9米、内宽0.7米、进深0.9米。
从清朝咸丰十年开始,平远战乱不断,作为防御堡,鹅石寨见证了“长毛之乱”给平远带来的惨痛。
朱浩怀在《平远县志续编资料》中记录了当时“乱长毛”时的情景,其中有仁居老城的冯尚衡先生“凭小时候听说记忆所及”的口述历史:
“太平军被清军打败,到处乱窜,由江西而平远,前后经过数次之多。杀敌、放火、劫掠,我们店背岗冯姓,当时在鹅石山,筑有两个寨,一新一老,每个寨子均筑有城墙,居高临下,设有瞭望台,寨内筑有很多泥瓦屋,以备避难时居住,足证‘长毛’扰乱,非三五日的事。‘长毛’来时,妇孺先走,携带细软粮食,到鹅石寨去。当时被烧毁的房屋,计有南门外,涂家祠前,路旁,朱屋角,西门外长安街……店背岗仁让堂侧等处,均留有墙脚,遗迹历历可考。”
虎踞寨
位于平远县八尺镇凤头村,海拔310米,建于明朝。
据了解,虎踞寨在当地名气很大。八尺镇与江西省寻乌县挨得近,《长宁县志》称,这一带盗匪常常出没。“(寻乌)西出龙川与兴宁通平远、汀州往寇出没之地,叶党(指叶楷起义军)漏网之余,多窜于此。”明朝中后期,平远成为民不聊生、流民造反的“三不管”地带,给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困扰。因此,古时每当有匪患入侵,附近村落以鸣锣为号、携家带口上山避难,所以那座寨子当地人视若“神寨”。
青山寨
位于平远县河头镇田心村,海拔726米,位于河头镇田心村东边高山之上。
相传,青山寨为太平军的驻地。据史料记载,清同治四年五月,太平军来王陆顺德率军由镇平(蕉岭)进占平远,为时40余天。此时,太平军“由镇平至大柘,连营百余里,众尚二十余万”。
步入青山寨,只觉布局严谨,设三道战壕防御工事,规格高、面积大,为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太平军所筑。寨门与战壕均用旱石建造,较为稳固。寨门全长44.5米,第一道战壕与寨门同长,通过寨门与战壕可看出,当年太平军人数众多、战情紧迫。
参考书籍:
《平远县古寨堡》
政协平远县文史资料编纂委员会 编
原标题:
古风犹存话沧桑
平远县古寨堡为研究客家人文历史提供了宝贵遗存
【来源】南方日报·梅州观察
【记者】梁时禹 黄培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