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交通拥堵综治成效如何?市人大专题调研报告告诉你

南方+ 记者

全市交通信号联网联控率达到82%、建成20个自适应路口、开通了12条地铁接驳公交示范线……佛山市交通拥堵治理情况如何?11月15日,佛山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召开,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佛山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专题询问会反映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及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的调研报告。

距去年9月的专题询问会已过去1年多。今年9月-10月,佛山市人大常委会深入禅城、南海、顺德区开展实地调研,查访学校、医院及交通主次干道若干条,并听取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汇报,形成调研报告。

根据报告,在整改过程中,佛山以提升城市交通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为主线,深入实施交通管控现代化、交通技术智能化、交通服务品质化、道路建设网格化、交通治理精细化等五大系统工程。当前,佛山交通出行品质持续提升,公交服务、交通智能化、慢行系统等取得新突破。

佛山交通出行效率持续提升。南方+ 戴嘉信 拍摄

佛山交通出行效率持续提升。南方+ 戴嘉信 拍摄

从调研组实地查访的体验来看,在早晚高峰期,岭南大道、文华路、汾江路、南海大道、桂澜路等主干道,人民路、南堤路、塱沙路、朝安路等次干道、支路没发现特别拥堵的情况。绝大部分道路在没有交通事故的情况下,交通信号灯等候时间在2至3个红绿灯周期内。据佛山市交通部门介绍,专题询问一年来,在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的情况下,中心城区高峰期交通延时指数略有下降,说明交通拥堵综合整治工作逐步见效。

除此之外,佛山市政府职能部门全面梳理全市堵点,通过推进共享校车、定制校车、辅助公交校园专线等通学分担措施,优化学校周边交通组织,千方百计解决医院停车难问题,优化调整进出医院通道,学校、医院等常态拥堵“黑点”有所缓解。

在交通管控智能化方面,佛山制定《佛山市智能交通发展规划》,立项建设市级交通信号配时优化中心及平台,同步建立市区联动交通信号优化体系项目,对全市1900个交通信号灯进行配时优化,全市交通信号联网联控率达到82%;建成20个自适应路口、10条干道绿波带,推进东平路5个全息路口建设,交通信号更加契合路面实际通行需求。

调研组实地体验东平路、绿景路等实施智能化管控路段,发现交通通行率明显提高,智能化交通管控作用明显。

公交基础建设和服务也有新进展。佛山以推进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创建为契机,出台《佛山市城建项目公交场站配建管理办法》,进一步巩固了公交场站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的配建机制。

专题询问以来,佛山开通了12条地铁接驳公交示范线,与广佛线、佛山地铁2号线以及广州地铁7号线西延顺德段3条地铁线路无缝接驳;开拓辅助公交校园专线,累计开通校园定制专线321条,为34所学校提供专线服务。

辅助公交校园专线的开通,对缓解学校周边交通拥堵压力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南海区初中和小学校车通学出行占比达到12.9%,降低了约 34%的小汽车接送学生出行。

尽管佛山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缓解了交通拥堵状况,但部分道路和交通节点的拥堵仍不同程度存在,主要由于道路围蔽施工对出行造成影响、交通治理本身有待进一步细化等问题。

如何进一步缓解交通拥堵?佛山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在调研报告中给出了建议。

报告建议,市政府要强化规划统筹,坚持全市交通规划建设“一盘棋”。比如,结合佛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快综合交通规划的编修,应用交通大数据实现精准规划。另外,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聚焦重点难点,逐步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例如,在拥堵严重路段投入足够警力、提升视频对次干支路的覆盖、强化铁骑队伍作用等。

同时,佛山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当前,智能化交管在畅通工程的作用已经显现。报告认为,市政府要持续支持推进交管智能化建设,多元化解决资金投入难题,借鉴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区的智能化管理先进经验,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精准感知城市交通实时状况,科学均衡区域路网流量,实现“人、车、路、灯”智能调节,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报告还建议,佛山应坚定公交优先理念。缓解交通拥堵,最根本还是要发挥公交、轨道交通的大运量优势,减少小汽车出行数量。例如加大定制小车、辅助公交校园专线的推广力度和覆盖面,增加城区至工业园、产业园等上班族密集区域的直达公交路线,减少上下班潮汐车辆。根据佛山城市形态和市民的公交出行需求,打造“公交微循环”系统。

【南方日报记者】王蓓蓓

【通讯员】佛任宣

编辑 朱苏娇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