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历史剧又出品质新作,《天下长河》讲好黄河故事|剧能说

南方+ 记者

“时隔几年终于有一部能讨论演技的国产历史剧了”“有古早历史剧那味了”“好像回到以前看《铁齿铜牙纪晓岚》的时候”……近日,在微博、豆瓣、知乎等社交媒体上,许多观众发表了自己的观后感,为一部新上映的历史传奇剧《天下长河》点赞。

这部以黄河治理为主题的历史传奇剧《天下长河》,由张挺任总导演、编剧,罗晋、尹昉、黄志忠、奚美娟、梁冠华等一众实力演员主演,播出后收获了较好的收视效果和观众口碑。

《天下长河》播出后连续3日收视率位居六网省级卫视第一,除了在微博、豆瓣等各大网络平台上收获观众好评,该剧的剧集立意和创作水准也得到了新华网、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认可。

“有历史真实的依托,有创新故事的戏味,更有符合今天价值判断的历史表达”,这正是《天下长河》获得广泛认可的关键所在。

▶人物群像生动鲜活,展现治河者的胆识气魄

《天下长河》以清朝年间的一段黄河治理工程为线索,讲述靳辅、陈潢两位治河能臣经历数十载风雨,欲护黄河安澜、还百姓平安的故事。

剧集开篇就给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也让观众见识了中华民族治河者的胆识和气魄:一场暴雨成为了这条治河之路的开端。一边是汹涌的黄河水卷起惊涛骇浪,一边是河工全力守护河道,他们被洪水冲刷、撞击,却始终坚守不退,极具对抗感的镜头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滔天的巨浪冲击着河堤,也冲击着河工们的心理防线,而靳辅(黄志忠 饰)犹如一根定海神针。在众人慌乱之时,他表现出了大局观和临危不乱的领导才能,安抚人心,指挥守堤,并在关键时刻以一己之力承担责任,选择炸堤泄洪,守住河道。一个坚韧执着、临危不乱的实干型治河能臣形象就此立住。

另一边,陈潢(尹昉 饰)以自身测黄河水流速的出场方式,以及“二十岁前走遍黄河故道,他日得志,早晚要收服黄河”的台词,塑造出一个胸怀壮志、雄心勃勃的青年治河者形象。

同时,剧集也通过黄河决堤后的百姓生活之困苦,和康熙(罗晋 饰)不拘一格招揽治河人才的行为,烘托出治河一事的紧迫感,塑造了生动鲜活的治河者群像。

▶不畏水戏拍摄艰难,还原真实治河场景

在开播前举办的媒体看片会上,《天下长河》总导演、编剧张挺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他坦言自己从小在黄河边长大,对黄河汛期一直有着深刻印象,从古至今,有许多为中华民族作过巨大贡献的水利大师,他们为了治理黄河、守护百姓而鞠躬尽瘁,值得被大家铭记。“作为一名影视工作者,能够这样有机会拍一个严肃、厚重的题材,是很难得的。所以我一定要把这个故事拍好。”

为了呈现好治理黄河这一主题,水戏的拍摄成为《天下长河》剧组工作的重中之重。张挺透露,为了拍好水戏,他们通过钩机完成了人造洪峰,尹昉、黄志忠等众多演员为了呈现最真实的效果,“每次都冒着被水流击飞的风险完成拍摄,将古代人民与洪水抗争的艰难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出来”。

“剧组做了一个45度的滑道,大铲车把水托起来,那水冲到滑道上再反弹,打到我身上,一下就把我给拍了出去。”

黄志忠接受媒体采访时讲述了拍摄水戏的一些细节。

他表示,因为岁数大了,在拍《天下长河》时旧伤时常复发,但他并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有几日横店阴雨连绵,剧组抓住机会加班加点拍摄雨戏,有时甚至要拍到凌晨。黄志忠关节不好,在南方的湿冷天气下更是难受,他却毫无怨言,坚持拍摄,“这是一个正常的生产流程,没什么好矫情的”。

正因为有黄志忠等一众演员不畏艰难,不断提高每场戏的完成度,才有了如今《天下长河》中真实、动人的治河场景。此外,剧组通过查阅史料、请教水利相关的专家,还原了当时黄河治理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传统河工技术,包括古代埽工、堵口工程等,展现了中华民族与黄河水患抗争时的智慧。

▶讲好黄河故事,传递久久为功的治河精神

自古以来,从大禹的“改堵为疏”到汉武帝的“瓠子堵口”,再到潘季驯提出的“以河治河,束水攻沙”,河道治理工程一直是历朝历代的重点,但却鲜少有关注到这一题材题材的影视作品。张挺表示,在中国治河史上有不少名人志士,他们的故事值得为观众所知。

因此,《天下长河》的故事虽然发生在300多年前,却并不像其他历史剧般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为主角,而是选择了以人民为主角,以治河为主题,讲好黄河故事,传递久久为功的治河精神。

从角色塑造到台词金句,从编剧功底到镜头语言,《天下长河》的历史内涵、题材特点和艺术特色在历史剧中都属上乘。作品中既有气壮山河的治河过程,也有波澜迭起的朝堂论辩;既有舍生忘死的治河先贤,又有坚韧执着的治河精神。许多观众都表示观剧后深刻体会到了治河工程的伟大与不易。

【记者】张思毅

【图片】《天下长河》剧照

编辑 刘奕伶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