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备受年轻人欢迎的购物APP得物,又成为了热议的话题,而这一次并非有新款球鞋发布,而是因为涉及用户隐私问题。
事件的缘由是有华为手机用户曝光一则视频称得物疑似调用其手机权限,删除了一段其录制的关于收到问题货物的视频,而得物则回应称没有相应技术能力进行批量识别及定向删除。
南方+记者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本次事件大概率与此前多次手机提示APP删除用户资料的事件相同,是在APP删除自身缓存内容时含有图片文件,而被手机操作系统判断为APP删除了用户文件而做出拦截提醒,从而引发用户的关注。
得物在事件详细说明中提到,得物APP并未删除该用户手机相册中的原视频,用户在 App中编辑、处理、上传视频过程中,系统生成临时缓存文件,上传成功后清除缓存。该用户手机系统检测到得物临时缓存文件的处理,触发了系统拦截通知。得物指出,该方案也是行业各大知名 App 进行视频处理的通用方案。
由此可见,其实类似的操作,在不同的APP中都有使用,但是为何这次会格外引发热议呢?资料显示,这不是华为手机第一次“拦截”手机软件的删除缓存行为。有网友指出,包括QQ、微信、豆瓣、小红书等APP都被华为手机操作系统提示过有类似的删除行为。
从得物“删照”事件不难看出,类似的情况并不是单一事件,只是在华为手机会提示出来,在其他手机可能就没有提示而已。但是在类似情况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应该是目前关于用户隐私更多值得思考和改进的“盲区”。
首先,就算不是删除用户的原文件,APP为何可以删除缓存内的文件?这是否需要用户授权呢?正如得物解释的那样,类似的删除行为其实已经是行业内的“通用方案”,是否引起关注更多只是看手机系统是否会提示相关行为的发生,那这个通用方案,是否合法合规?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对APP获得的权限要求是“最少必要”的原则,但是对于一些模糊地带,还需要法律法规的进一步明确,否则如果华为手机把这个“BUG”修复后,也许问题也就随时光流逝了。
其次,对于可能存在于手机中的各种“通用方案”,用户是否需要有知情权?是否应该给用户选择权呢?用户如今在使用手机时会发现,每次安装各种的APP时都会提示需要取得手机的各种权限,从定位到语音再到存储等等,在这些“通用方案”中,APP取得权限后的作用和原因是什么用户往往并不知情,而一旦获得这些权限后,APP通过不断的升级和功能延伸后,此前获得的权限可能又用在了其他领域中,用户还会知晓其中的改变、又能做出选择吗?
从这次得物“删照”事件中,个人隐私的问题再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如果还是局限在“通用方案”这样的表面现象的热议,不能为目前个人隐私问题的“盲区”找到出路,显然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下一次“删照”事件说不准还会在其他APP中出现。
【记者】叶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